《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tem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由“单元导读”导入
  1.第八单元的导语有这样一句话:“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用心读一读,看自己能读明白什么。
  2.交流:读了句子你明白了什么?
  3.(出示:时间像一条河,大浪会淘洗掉沙子,剩下的就是金子。)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都是才智出众的人才。
  4.今天我们就认识一位青史留名、才智出众的俊杰。请大声读出他的名字。(出示“王”“戎”两个字及人物图像)
  5.认识“戎”。“戎”是本节课需要认识的字。(多媒体出示“戎”从甲骨文到宋体的演变)这是“戎”从甲骨文到宋体的演变。“戎”还是会意字,右上包围是“戈”字,表示各种兵器,里面的“横、撇”表示铠甲,二者合在一起就是“戎”的本意“武器”的意思。
  6.指导书写“戎”。认真观察田字格里的“戎”字,要想把“戎”规范写出来需要注意什么?”(两撇不一样:竖撇和斜撇;斜钩要把握好弧度。)
  (师在黑板上田字格里写,生书空跟写。生在课堂练习纸上写一个“戎”。师出示评价标准,同桌间互相评价。)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王戎不取道旁李》。(出示题目并齐读。师生交流题目的意思。)
  二、检查生字认读
  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尝与诸小儿游。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文本,读好文本,讲好故事
  1.自学并理解文本。
  (1)课前布置了熟读课文,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要想读好文言文就得注意停顿。刚才的朗读你们有的地方停顿得不错,有的地方还需要努力。那我们怎样才能读好文言文的停顿呢?看停顿提示。
  停顿提示:有标点的地方要读出停顿(句号要比逗号停顿的时间长);没有标点符号的,根据意思需要适当读出停顿。
  (3)看来要想读好文言文的停顿,就得先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課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可能是我们理解课文的拦路虎。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10页,看看教材里有哪些信息能帮助我们理解字词。(注释、插图)除此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上下文、问别人、结合生活经验等。)
  (4)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利用这些方法来自己学习,看看能否把这篇文言文读懂。
  (5)请同桌两人互相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2.交流意思,讲好故事,读好文本。
  (1)学习第一句。
  (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句话及注释: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尝:曾经。)
  谁能讲一讲第一句讲了什么?(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许多小朋友出去游玩。)
  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了,你读一下这句话。
  看,我们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就读好了它的停顿。
  (过渡)正当小朋友们玩的尽兴的时候,忽然他们发现道边有一棵这样的李树。(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2)学习第二句。
  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结满了李子)你从哪儿看出是结满了果子的李树?(从累累的果实、从被果实压弯的树枝)
  (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二句、注释及插图: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竞走:争着跑过去。唯:只有。)
  这句话中哪些内容说明了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李子并且都把树枝压弯了?(多子折枝)
  小朋友们看到路边有一棵李树,树上结满了李子,多数孩子是怎么做的?(争着跑过去摘李子)
  第二句话中哪个词说了孩子们争着跑过去,怕被落在后面?(竞走)我们看“竞”的甲骨文,(出示:
其他文献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其中不乏“观察与发现”类习作:走进自然,观察身边的风景,然后选择一处景色写下来。根据习作要求,我平时也会随着时节的变化,布置相应的习作。  南京的三月,乍暖还寒。在这样的早春,梅花山的梅花早早地开放了。梅花开到最盛的时候,李花、樱花等各色开得早的花儿也开始赶趟似的开放了。春花烂漫,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布置学生跟父母去赏花并写观赏片段。  周一,我看到了下面这篇习作片段:  
预设不仅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浑然一体,还能推促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毕竟课堂是师生双方对话的课堂,因而当预设遭遇到挑战时,教师又该怎么办?笔者以《祖父的园子》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教学片段】  (多媒体呈现文本插图,即祖父的园子。)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一幅画,说一说祖父的园子美不美。  生:(齐)不美!  (这里教师预设学生的回答是“美”,继而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发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主要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与眷顾,以及呼吁人们热爱这片土地的心声。这篇课文是西雅图所作,语言感人真挚,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为扣人心弦的演说,他主要以生动形象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人类与这片土地上的河水、空气以及动物、植物之间的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当地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无比眷恋之情。如今的城市西雅图就是为纪念这位酋长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次尝试写话大都不知所措,而且对语言的认知和掌握也有很大不足。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引导低年级学生实现从说话到写话的过渡,并激发学生主动写话的兴趣,从而有效改变学生之前的“畏说”情绪,让学生能够展开自然顺畅的写话呢?  一、引导观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自身的生活经历
习作教学是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环节之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习作呢?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材的示范作用,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找准读写训练点,让学生心随文动,妙笔生花。下面,笔者就阅读教学中的随文小练笔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找准典型处,迁移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叙事散文《落花生》(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是我国现代作家许地山先生的作品,作者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事情发展顺序记叙,在家人的闲谈中借物喻人,赞扬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年少时读《落花生》,倍觉枯燥,机械地记住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不惑年,读过许燕吉的《追忆我的父亲许地山》《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再读《落花生》,看着
一节想象习作指导课,与其他习作课相比,无论是价值取向、课程理念、心理逻辑还是目标定位、策略选择、模式生成,都还显得相当稚嫩和单薄。因此,探求、实践想象习作课的教学,是在课标背景下习作课的教学的当务之急。  与一般的想象习作课相比,张祖庆老师执教的《亚马逊河探险》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包括教师的点拨和指导,都基于一定的知识储备,而非缺乏生活阅历的支撑。上课伊始,张老师就了解了班上学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统编本教材所选的课文除了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外,更为重要的是与单元语文要素紧密相关,为学生提供了值得品味与借鉴的言语形式,为学生的习作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在悉心解读课文的过程中落实语文要素,并让学生向课文学习表达技巧。  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教师除了正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思和体悟之外,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向着文本深处漫溯,如“作者为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存在的巨大差异,一些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无论是在实践机会的把握上,还是在表达的契机中,都会受到较大的制约,在不经意间就会变成“看客”。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应对策略。  问题一:缺乏信任,无实践机会  在
支点式学习的方式,不仅让学生积极体悟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丰富了语用经验,更让他们掌握了必要的语用方法和技能,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图式。  一、舒展——以关键词语生长语言图式  借力支点式学习,生长学生的语言图式,可以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实现。学习课文时,学生可以先搜集关键词语,再联系自己的语言重组课文信息,讲述时边看边想,用词串句,用段连篇,层层扩展。相应地,这些关键词语就成为了学生生长语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