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和法制逐渐健全的时代,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把法制教育恰当适时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本文笔者主要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关键词】法制社会;语文教学;法制教育意识;普法点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识码】A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在法制逐渐健全的新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不能再把自己的工作仅仅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教书”、“育人”两手抓。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大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方面,语文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把法制教育恰当适时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这方面的粗浅见解。
一、教师要具有常识性的法律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意识
“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教学效果。要想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自身必须要有扎实的常识性法律知识,懂得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如《动物保护法》、《水法》、《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这些知识的获得途径很多,如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相关栏目,如《今日说法》和《道德观察》等。通过不间断的学习,用法律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地“以己昭昭,使人昭昭”,这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硬件,还有一个软件,那就是教师要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意识。只有这样,教师备课的时候,才能捕捉法制渗透点的敏感和自觉,才能主动高效地把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
有了在教学中进行法制渗透的软硬件后,下一个问题就是渗透方法和渠道的问题。
二、探究文本,找准“普法点”
课文是教师和學生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媒介,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但首先教师要明了,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结出法制的“果”。所以不要强行植入“法制”,要因文而异,因势利导。其次,教师要懂得即使某些课文有“普法点”,也要以语文教学目标为重,恰当、适度地渗透法制教育,避免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的偏激,所以教师在“普法”时要掌握好法制教学的“火候”和“剂量”,适时适度地运用教学艺术使“普法”润物细无声,以期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陈情表》时,首先交给学生美读课文和赏析课文的方法,在学生完成语文教学目标后,适时告诉学生“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法律上应尽的义务。我国法律规定: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任何人都要承担,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脱。所以李密孝敬祖母用现代的观念看也是一种合情合理更合法的行为。希望大家以他为楷模,继续传承中华民族“孝”的美德。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经典的写景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等。在教学中,我灵活地把它们进行归类赏析。一方面和学生探讨景物描写的方法技巧,另一方面和学生一起领略语言文字创造的意境的美妙和大自然的美好。当学生的情绪“蓄势”到一定的程度时,我适时地让他们反观让人忧心的现状:由于人们乱砍滥伐,一些工厂乱排工业废气、废水,日常生活垃圾不能分类回收等原因,造成大量的土地沙漠化,气候变暖,许多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生活用水问题严峻,被污染的瓜果蔬菜进入人们的厨房,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隐患。地球是我们的家园,良好的环境是我们人类幸福的命脉。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人类仍无节制地索取和蹂躏地球,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破坏环境终将导致大自然加倍的报复,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地震、雪灾、海啸等等,已经给我们敲响了环保的警钟。由此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提高环保意识,并布置了一篇课外作文《环境恶化的深思》,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的法制意识。
三、关注社会热点,让作文训练和法制教育齐头并进
2011年10月,“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在作文课上,笔者把此事件当做材料作文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也借机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的教育。我引导学生要在谴责肇事者和见死不救的行为的同时,还要深刻反思这一事件折射出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我的点拨,最后大家认识到,肇事逃逸不仅要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而且要受到法律的严惩。那些麻木的路人虽没有法律责任,但折射出了我们社会的道德问题。所以这个社会每个人都需要反思,需要寻找心底最朴实平凡的良心,需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前途。告诉学生,遇到此类情况,要马上报警,积极主动营救伤者,尽最大的努力使伤害降到最小。最后我让学生分别以《我们丢失了什么》和《用良知的尖刀来解剖丑恶》为题目来写作文。强化刚才的讨论成果,让作文训练和法制教育齐头并进。
四、要恰当借助外力,请“外来的和尚”念“法制经”
每到寒暑假,在我的已是法学博士的老同学返乡探亲时,我都会邀请她到班内来给学生上一节法制课。像过马路要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上学要遵守《义务教育法》,饮食有《食品安全法》等等。聚众斗殴一般会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要是多次聚众斗殴,或者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或者在公共场所、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或者是持械聚众斗殴的,会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些法律知识都是我的同学结合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给我们班的同学的。通过课外走访反馈,此举措的教育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适时适当渗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做在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既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又积极地宣传了法律知识,达到了普法的目的。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其成为法制社会大家庭中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责任编辑:晏文)
【关键词】法制社会;语文教学;法制教育意识;普法点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识码】A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在法制逐渐健全的新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不能再把自己的工作仅仅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教书”、“育人”两手抓。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大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方面,语文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把法制教育恰当适时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这方面的粗浅见解。
一、教师要具有常识性的法律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意识
“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教学效果。要想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自身必须要有扎实的常识性法律知识,懂得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如《动物保护法》、《水法》、《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这些知识的获得途径很多,如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相关栏目,如《今日说法》和《道德观察》等。通过不间断的学习,用法律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地“以己昭昭,使人昭昭”,这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硬件,还有一个软件,那就是教师要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意识。只有这样,教师备课的时候,才能捕捉法制渗透点的敏感和自觉,才能主动高效地把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
有了在教学中进行法制渗透的软硬件后,下一个问题就是渗透方法和渠道的问题。
二、探究文本,找准“普法点”
课文是教师和學生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媒介,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但首先教师要明了,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结出法制的“果”。所以不要强行植入“法制”,要因文而异,因势利导。其次,教师要懂得即使某些课文有“普法点”,也要以语文教学目标为重,恰当、适度地渗透法制教育,避免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的偏激,所以教师在“普法”时要掌握好法制教学的“火候”和“剂量”,适时适度地运用教学艺术使“普法”润物细无声,以期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陈情表》时,首先交给学生美读课文和赏析课文的方法,在学生完成语文教学目标后,适时告诉学生“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法律上应尽的义务。我国法律规定: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任何人都要承担,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脱。所以李密孝敬祖母用现代的观念看也是一种合情合理更合法的行为。希望大家以他为楷模,继续传承中华民族“孝”的美德。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经典的写景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等。在教学中,我灵活地把它们进行归类赏析。一方面和学生探讨景物描写的方法技巧,另一方面和学生一起领略语言文字创造的意境的美妙和大自然的美好。当学生的情绪“蓄势”到一定的程度时,我适时地让他们反观让人忧心的现状:由于人们乱砍滥伐,一些工厂乱排工业废气、废水,日常生活垃圾不能分类回收等原因,造成大量的土地沙漠化,气候变暖,许多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生活用水问题严峻,被污染的瓜果蔬菜进入人们的厨房,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隐患。地球是我们的家园,良好的环境是我们人类幸福的命脉。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人类仍无节制地索取和蹂躏地球,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破坏环境终将导致大自然加倍的报复,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地震、雪灾、海啸等等,已经给我们敲响了环保的警钟。由此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提高环保意识,并布置了一篇课外作文《环境恶化的深思》,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的法制意识。
三、关注社会热点,让作文训练和法制教育齐头并进
2011年10月,“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在作文课上,笔者把此事件当做材料作文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也借机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的教育。我引导学生要在谴责肇事者和见死不救的行为的同时,还要深刻反思这一事件折射出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我的点拨,最后大家认识到,肇事逃逸不仅要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而且要受到法律的严惩。那些麻木的路人虽没有法律责任,但折射出了我们社会的道德问题。所以这个社会每个人都需要反思,需要寻找心底最朴实平凡的良心,需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前途。告诉学生,遇到此类情况,要马上报警,积极主动营救伤者,尽最大的努力使伤害降到最小。最后我让学生分别以《我们丢失了什么》和《用良知的尖刀来解剖丑恶》为题目来写作文。强化刚才的讨论成果,让作文训练和法制教育齐头并进。
四、要恰当借助外力,请“外来的和尚”念“法制经”
每到寒暑假,在我的已是法学博士的老同学返乡探亲时,我都会邀请她到班内来给学生上一节法制课。像过马路要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上学要遵守《义务教育法》,饮食有《食品安全法》等等。聚众斗殴一般会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要是多次聚众斗殴,或者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或者在公共场所、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或者是持械聚众斗殴的,会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些法律知识都是我的同学结合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给我们班的同学的。通过课外走访反馈,此举措的教育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适时适当渗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做在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既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又积极地宣传了法律知识,达到了普法的目的。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其成为法制社会大家庭中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责任编辑: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