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活动的本质并不在于只去探究文本的原意,而应鼓励学生站在自己特定的理解立场上,以特定的视觉去理解和诠释文本的意义。最终以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呢?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地改变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尊重”学生思想,给予对话基础
托兰斯研究表明:儿童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他们的对话欲望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可见,尊重学生思想,是师生进行对话的基础[2]。同时,生生之间也必须是平等的,教师既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要实现生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要学会调控自己,清除自己的依赖心理,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景,“激活”对话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1)创设课文情境.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对话的欲望。如我在上《五月端阳》,在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首小诗,一首背景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诗,配上音乐,激发学生情感。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的,有什么话想对屈原说?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讲得痛快淋漓。
(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在教学《太阳》一课,教师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小时候从报纸上得知苏联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立志长大了要登上太阳。这时,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趁机问学生为什么笑,再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入地了解太阳的特点[3]。
三、通过多角度创设对话“平台”
钟启泉先生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构建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4]”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形成了不同的“平台”。
(1)师生对话,点亮智慧.作为教学交流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师生对话无疑是语文教学中最具智慧性的互动方式。从古代中国的孔子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教育弟子经常采用的就是对话式。在先哲与学生的对话中,他们一无固定的课堂,二无固定的教材,三无固定的时间。或在田头,或在街道,因地制宜,随机施教。有这么一个故事,颇能体现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长满麦穗的田地边,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走进麦地,看看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直到苏格拉底大喝一声:“你们已经到头了!”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人的一生正像是在麦地里行走,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呀[5]。
这种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之后,与学生展开智慧性的对话,让学生汲取人生的真谛、获得人格的提升,就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也仍然“闪耀着民主作风与对话精神的光芒”,可以成为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一个范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6]在实行开放式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师生进行实质性的对话,学生具有了独立的人格,就会产生对话的意识和对话的能力,才能达到“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的诗意境界。
(2)生本对话,智慧飞扬.生本对话就是学生与作者(文本)对话,其本质意义就是一个阅读的过程。它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中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这种同构反映出儿童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学生阅读过分强调了理性知识的获得,使得生本对话仅在认知层面上进行,没有触及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互通,更没有让学生带着情感和经验进入文本,没有与作者产生情感碰撞和经验融合,这样的对话是枯燥的、单调的。
(3)生生对话,共享共进.生生对话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包括一对一的交流、一对众的交流和众对众的交流等几种形式。由于对话的双方处在同一个知识层面上,对话双方对生活的体验与悟对基本处于同一起点,使得生生之间的对话更具亲切感和亲和度。
如果“对话”的最后结果仅仅是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唯一的标准答案,那么就失去了“对话”的真正意义。课堂中的“对话”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虽然通过“对话”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育者最为丰厚的回报。因此,教师应用赏识的心,点燃“对话”中的闪光点,引发新的遐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3]姜洪根,《对话教学的问题及方法探究》,《中小学语文教育》,2006年3月.
[4]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6] 徐国军,《阅读对话教学的特征及策略浅探》,《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年8月.
一、“尊重”学生思想,给予对话基础
托兰斯研究表明:儿童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他们的对话欲望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可见,尊重学生思想,是师生进行对话的基础[2]。同时,生生之间也必须是平等的,教师既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要实现生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要学会调控自己,清除自己的依赖心理,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景,“激活”对话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1)创设课文情境.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对话的欲望。如我在上《五月端阳》,在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首小诗,一首背景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诗,配上音乐,激发学生情感。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的,有什么话想对屈原说?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讲得痛快淋漓。
(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在教学《太阳》一课,教师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小时候从报纸上得知苏联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立志长大了要登上太阳。这时,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趁机问学生为什么笑,再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入地了解太阳的特点[3]。
三、通过多角度创设对话“平台”
钟启泉先生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构建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4]”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形成了不同的“平台”。
(1)师生对话,点亮智慧.作为教学交流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师生对话无疑是语文教学中最具智慧性的互动方式。从古代中国的孔子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教育弟子经常采用的就是对话式。在先哲与学生的对话中,他们一无固定的课堂,二无固定的教材,三无固定的时间。或在田头,或在街道,因地制宜,随机施教。有这么一个故事,颇能体现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长满麦穗的田地边,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走进麦地,看看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直到苏格拉底大喝一声:“你们已经到头了!”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人的一生正像是在麦地里行走,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呀[5]。
这种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之后,与学生展开智慧性的对话,让学生汲取人生的真谛、获得人格的提升,就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也仍然“闪耀着民主作风与对话精神的光芒”,可以成为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一个范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6]在实行开放式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师生进行实质性的对话,学生具有了独立的人格,就会产生对话的意识和对话的能力,才能达到“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的诗意境界。
(2)生本对话,智慧飞扬.生本对话就是学生与作者(文本)对话,其本质意义就是一个阅读的过程。它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中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这种同构反映出儿童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学生阅读过分强调了理性知识的获得,使得生本对话仅在认知层面上进行,没有触及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互通,更没有让学生带着情感和经验进入文本,没有与作者产生情感碰撞和经验融合,这样的对话是枯燥的、单调的。
(3)生生对话,共享共进.生生对话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包括一对一的交流、一对众的交流和众对众的交流等几种形式。由于对话的双方处在同一个知识层面上,对话双方对生活的体验与悟对基本处于同一起点,使得生生之间的对话更具亲切感和亲和度。
如果“对话”的最后结果仅仅是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唯一的标准答案,那么就失去了“对话”的真正意义。课堂中的“对话”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虽然通过“对话”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育者最为丰厚的回报。因此,教师应用赏识的心,点燃“对话”中的闪光点,引发新的遐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3]姜洪根,《对话教学的问题及方法探究》,《中小学语文教育》,2006年3月.
[4]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6] 徐国军,《阅读对话教学的特征及策略浅探》,《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