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的古道热肠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p2007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刷屏朋友圈,当见到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足本)荣获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我当即给他发去祝贺短信,很快就接到了他的回复:“谢谢,祝你一切美好!”
  我又找出《俗世奇人》,虽然其中许多篇目我都读过,那些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市井奇人在冯骥才的笔下栩栩如生,一一复活了。
  其实,在我眼里,写作、画画、打篮球、编教材、讲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跨界多行,风生水起的冯骥才,也堪称当代奇人。
  29年,抹不去的小事真情
  认识冯骥才算起来已经29年了。我们的初识是在一次文人聚会上,他热情地问我的创作情况。我告诉他正在写一部关于服装的长篇报告文学。他诧异地问我怎么会想起写这个题材,我不知天高地厚地侃侃而谈,觉得服装这个题材天生是属于女人。没想到冯骥才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有很多真知灼见,几句话就令我刮目相看。我们第一次见面就聊得很投机,他思维敏捷,出口成章,谈话就像作演讲,充满了智慧和幽默。不久,我的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服装交响曲》杀青,他热情地为我题词:“服装百器齐奏,改革大潮颂歌”。
  我尊敬地称他为冯老师,他和蔼地说:“晶岩,以后就叫我大冯好了。”
  大冯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谈吐幽默有情趣的人。跟他聊天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他知识渊博、谈吐幽默,总给人以启迪。大冯送给我他的著作《一百个人的十年》《怪世奇谈》《海外趣谈》《乡土精神》《巴黎,艺术至上》,我爱不释手。我每出版一本书,也都会给大冯寄去。他写信鼓励我:“晶岩,我不断地看到你的新作,感觉就像一架飞机一飞冲天。”
  大冯是一个待人古道热肠,至真至善至纯的人。有一次,他打电话给我说他的一个朋友患病,问我可否带他到解放军总医院看病?我说:“您让他来找我吧。”我敬重大冯,凡是他交代的事情,一定尽力而为。我带他介绍的那位病人找了医术高超的专家看病。大冯得知后,三番五次打电话表示感谢,我說:“我曾经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过,区区小事,不足挂齿。”他执拗地说:“晶岩,你觉得无所谓,可我得感谢你,现在看病多难啊!毕竟我们天津的朋友到北京看病不容易。”我的心涌出了深深的感动,我在部队医院工作了15年,帮别人联系看病、买药、看望病人的事情已经习以为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记得你的付出,甚至有人“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但大冯却牢牢地记住了。
  执笔写内心,画中有故事
  大冯是一个对文学艺术一往情深,投入真诚的人。《俗世奇人》是他近年来颇受读者欢迎的短篇小说集,描写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民间形形色色的人物,《泥人张》《刷子李》《好嘴杨巴》,每人一篇,寥寥数笔,就让人物性格呼之欲出。他是画家,懂得白描,他写小说也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凝练、生动、精粹。大冯是个天津通,津味儿小说出类拔萃。他觉得《俗世奇人》是他回归文学后的第一部小说集,它让自己找回了读者,又有了与读者心灵交流的感觉。人的知识越渊博,文字就越有魅力。他的语言特点,一跟民俗有关,二跟中国国画的笔墨有关。
  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写作画画,大冯的每幅画都有一个故事。他有一幅画叫《老夫老妻》,画的是风雪弥漫,一对鸟儿站在树枝上互相依偎,相依为命。这是一幅承载大冯夫妇几十年风雨同舟的作品,他画的就是他自己的家庭。他的妻子顾同昭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结婚时,大冯一文不名,顾同昭义无反顾地跟随他,新房是几平方米的小屋,床是用三块木板搭的。男人的胸怀,女人的情绪是家庭的风水,大冯是山,山给人以依靠;而顾同昭是海,海给人抚慰。顾同昭是能陪男人过苦日子的女人,大冯是能陪女人过好日子的男人,我非常敬佩这样的夫妻。大冯对妻子挚爱有加,有一次,他对我说夫人最近身体欠佳,我听了他的陈述劝慰道:“您别着急,我来帮您。”刚巧他要陪夫人到埃及访问,我急忙购买了几瓶对症的进口药品寄给他。他幽默地说:“倘若夫人吃后健步如飞,当重谢晶岩。”
  有一次,大冯邀请我到中国美术馆看他的画展,我亲眼看到他耐心地给妻子讲解着自己的画,画里画外,那份深情,那份真挚,令人感动羡慕。大冯对欧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艺术了如指掌,对画家毕加索、莫奈、梵高、德加、米勒、布丹,雕塑家罗丹、建筑师维克托·拉鲁克、米诺·巴尔东,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巴尔扎克、雨果如数家珍。他陪同妻子参观法国卢浮宫和意大利美术馆、教堂,讲得头头是道。前年他从欧洲游学归来,发表了游记式文化散文《意大利读画记》,我经常拜读,受益匪浅。
  含泪保护老街,不惜违心送画
  大冯是一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有着强烈使命感,勇于奉献,甘于付出的人。去年,一家出版社找我,希望我帮他们约一部冯骥才的散文集。本来是去约稿的,但他却在聊天中提到:“城市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带来一些问题,其中就有对我们传统文化载体的冲击。这种冲击是巨大的,带有破坏性的。”在冯骥才的倡导下,国家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我谈到我的老家山东威海荣成,欧洲人喜欢到这里旅游,就是对海草房感兴趣,可有人总想拆掉当地的民居海草房,去搞村上楼。我特别反感,楼哪里没有?可海草房只有威海、荣成有,拆掉了就不可复制了。因此,我和表弟在老家翻修了海草房,我就是要为保护古村落尽一分力。
  大冯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从2010年至今,每天有80至100个古村落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他要面对的是中国二百多万个古村落,从中选出保护完好的村落列入国家保护的范畴。他为了保护天津老街和古村落,违心地送出去很多字画。他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卖了一百多幅画作为启动资金,带领一帮人拍照、录像、收集文物、请原住民口述历史。他还在天津估衣街当众演讲,说老街是城市的动脉,一定要保护老街。
  我懂得字画是画家的心血,心疼地说:“您干吗要给他们,不给不行吗?”
  他无奈地说:“不行,当地有些人要拆除老街,还一个劲儿地说‘趁着冯骥才现在出国赶紧拆。’等我回来后看到被拆的老街,眼泪唰唰地流。你知道吗,有时候为了保护文物,我要给某些当权者送字画,有时一个地方还要送三份。晶岩,你说这个社会是怎么了,我怎么越来越看不懂,是不是我落伍了?”
  我说:“大冯老师,您没有落伍,是我们这个社会生病了。我八年前就在《十月》杂志发表文章,抨击热捧明星,娱乐至上,科学家的地位不如明星高,缺少理想和信仰……”
  我情绪激动,语速极快,大冯对我很包容,总是耐心地听我发表意见。他说:“如今的文化圈充满着暴发户式的张扬。我们一定要富得文明。俄罗斯如果没有托尔斯泰、契诃夫、柴可夫斯基,它的文化至多可称高原,没有高峰。中国倘若没有李白、杜甫,没有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文化也就矮了一截。任何一个民族在伟大时代里,必须有文化高峰,而高峰的显现需要文化精英。”
  2012年9月,我应大冯之邀来到北京画院观看“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览。他比我晚到现场,说国家博物馆馆长请他到国博去看了几样好东西。我说,您怎么不告诉我,我也想看啊!他笑着说,你怎么对什么都有兴趣?我说,童心无价,我希望自己不圆滑世故,永葆童心。他问我画展怎么样,我说:“您的画是典型的现代文人画,一是追求意境,二是再现心灵。读您的画,我能品味到浓浓的诗意。您不写文章太可惜了。”
  他感慨地说:“我也想写啊,但是文化遗产保护这件事太重要了,保护国家民族的文化,高于个人的创作。”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在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城市题材不多。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则为中国文学表达都市经验开辟了新的路径。这部在2015年几无悬念地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屡次加印。直到今天,《繁花》的话题依然被屡屡提及,金宇澄缓慢细致的城市叙述在碎片化阅读的多媒体时代征服读者,自有他的原因。  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之后,金宇澄很快推出散文精选——《洗牌年代》,据称是《繁花》的素材笔记,某些来来往往的人与场景
咨询者:李女士“我不敢上医院,医院里都是病人,传染源更多”一、 一般资料  李女士,45岁,会计,已婚,丈夫是工人,有一个儿子15岁。因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公司延迟复工,每天在家阅读大量有关疫情的新闻和各种相关文章,对照症状描述,怀疑自己患了新冠肺炎,反复测量体温,感到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胸闷憋气等。但是本人不敢就医,只是在家里恐惧、担心,因此打电话进行心理咨询。二 、主诉与个人陈述  李女士陈述:
江苏省金坛市第三中学是江苏省首批示范初中。学校创办于1976年,位于金坛市金城镇东环一路411号。办学30年来,学校秉承“自勤、自厉、戒骄、戒空”的校训,立足于提升“以人为本”教育内涵,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敢为人先的魄力,扎实有效的措施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荣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先进学校、常州市先进集体、常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常州市优秀家长学校、常州市德育先进单位、常州市模范教职工之家”等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说沈从文有個习惯,喜欢在读过的书上写两行题记。有时记个日期,说说当日天气如何,有时也发一点感慨。比如,他在一本书的后边写到:“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里十分难过。”这让汪曾祺纳闷不已,“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才子多情,一缕幽思,雪泥鸿爪,飘过心际。  二十五岁时,汪曾祺写下《花园》:“蜻蜓一个
【摘 要】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测试主要有三种题型:解释词语意思、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内容、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虽然在复习时这几类题型各自有各自的方式和技巧,但都应该遵循同样的复习思路,即厘清学生的思维过程,夯实学法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复习;解题思维  在语文考试中,学生和教师都很重视阅读,将其视作考试成绩拉开差距的关键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阅读复习感到茫然,甚至认为阅读
打不服淘气包儿子  爷爷把孙子送到学校门口,孙子有礼貌地跟爷爷再见,然后让爷爷回家。等爷爷走远了,孙子从学校大门钻出来,溜之大吉。放学前5分钟,孙子背着书包,悄悄钻进学校大门,待铃声一响,第一个跑出来奔向爷爷……  这种电影里熊孩子的恶劣行径,活生生出现在外企高管韩翠平和刘旗的儿子刘丰宁身上。刘旗看儿子撒谎逃学,便动手打他。刘丰宁被爸爸揍得号啕大哭,却还是嘴硬:“我就是不服!”越打越犟,父子俩剑拔
小朋友们,这是介绍“记叙文结尾”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这一篇讲的是如何在文章的结尾“升华主题,揭示本质”。  大家都知道,文章的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主题,就像一个人没有大脑和思想,所以,文章的主题非常重要。可以这么说,所有的人在写文章时,都是为了表现某一个主题;否则,他们就不会写文章。  表现文章的主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篇文章,结果却没有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
一天,同学们填调查表,有个问题是“你的爸爸是做什么的”。  豆豆大声喊道:“我爸是‘省长’!”  老师大吃一惊,问:“哪个省的省长?”  豆豆哈哈大笑,说:“我爸去买菜的时候,人家少找了他一毛錢,他都会吵到警察局去!阿姨们都说他很能‘省’,一毛钱都不放过 ,所以都叫他‘省长’!”
【摘 要】“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学语文就是学文化,但文化教学容易大而无当。故以《两茎灯草》为例,基于深度学习理论,探讨和梳理教材背后的文化逻辑,为文化教学提供具体切口,为一线教师产生文化自觉,进行深度文本研读提供思路。  【关键词】深度学习;语文教学;文化逻辑  有社会行为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五只猴子放进一个挂有热水喷嘴的笼子里,喷嘴下吊一串香蕉。一开始,猴子看到香蕉就去摘
故乡缘何称“桑梓”  “桑梓”被用来代称故乡,这一用法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在古代,桑树和梓树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常在房前屋后栽植。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心怀敬意,将它们视为灵木。并且由于墓地多依傍桑林,也常植梓树,棺木用梓,久而久之,桑梓成为祖先崇拜的物质符号,成为父母乡邦的特称。  “刀笔吏”是什么人  古代较早的正式书写都是写在竹或木制成的简上。由于简上的文字都是用毛笔蘸墨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