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刷屏朋友圈,当见到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足本)荣获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我当即给他发去祝贺短信,很快就接到了他的回复:“谢谢,祝你一切美好!”
我又找出《俗世奇人》,虽然其中许多篇目我都读过,那些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市井奇人在冯骥才的笔下栩栩如生,一一复活了。
其实,在我眼里,写作、画画、打篮球、编教材、讲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跨界多行,风生水起的冯骥才,也堪称当代奇人。
29年,抹不去的小事真情
认识冯骥才算起来已经29年了。我们的初识是在一次文人聚会上,他热情地问我的创作情况。我告诉他正在写一部关于服装的长篇报告文学。他诧异地问我怎么会想起写这个题材,我不知天高地厚地侃侃而谈,觉得服装这个题材天生是属于女人。没想到冯骥才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有很多真知灼见,几句话就令我刮目相看。我们第一次见面就聊得很投机,他思维敏捷,出口成章,谈话就像作演讲,充满了智慧和幽默。不久,我的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服装交响曲》杀青,他热情地为我题词:“服装百器齐奏,改革大潮颂歌”。
我尊敬地称他为冯老师,他和蔼地说:“晶岩,以后就叫我大冯好了。”
大冯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谈吐幽默有情趣的人。跟他聊天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他知识渊博、谈吐幽默,总给人以启迪。大冯送给我他的著作《一百个人的十年》《怪世奇谈》《海外趣谈》《乡土精神》《巴黎,艺术至上》,我爱不释手。我每出版一本书,也都会给大冯寄去。他写信鼓励我:“晶岩,我不断地看到你的新作,感觉就像一架飞机一飞冲天。”
大冯是一个待人古道热肠,至真至善至纯的人。有一次,他打电话给我说他的一个朋友患病,问我可否带他到解放军总医院看病?我说:“您让他来找我吧。”我敬重大冯,凡是他交代的事情,一定尽力而为。我带他介绍的那位病人找了医术高超的专家看病。大冯得知后,三番五次打电话表示感谢,我說:“我曾经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过,区区小事,不足挂齿。”他执拗地说:“晶岩,你觉得无所谓,可我得感谢你,现在看病多难啊!毕竟我们天津的朋友到北京看病不容易。”我的心涌出了深深的感动,我在部队医院工作了15年,帮别人联系看病、买药、看望病人的事情已经习以为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记得你的付出,甚至有人“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但大冯却牢牢地记住了。
执笔写内心,画中有故事
大冯是一个对文学艺术一往情深,投入真诚的人。《俗世奇人》是他近年来颇受读者欢迎的短篇小说集,描写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民间形形色色的人物,《泥人张》《刷子李》《好嘴杨巴》,每人一篇,寥寥数笔,就让人物性格呼之欲出。他是画家,懂得白描,他写小说也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凝练、生动、精粹。大冯是个天津通,津味儿小说出类拔萃。他觉得《俗世奇人》是他回归文学后的第一部小说集,它让自己找回了读者,又有了与读者心灵交流的感觉。人的知识越渊博,文字就越有魅力。他的语言特点,一跟民俗有关,二跟中国国画的笔墨有关。
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写作画画,大冯的每幅画都有一个故事。他有一幅画叫《老夫老妻》,画的是风雪弥漫,一对鸟儿站在树枝上互相依偎,相依为命。这是一幅承载大冯夫妇几十年风雨同舟的作品,他画的就是他自己的家庭。他的妻子顾同昭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结婚时,大冯一文不名,顾同昭义无反顾地跟随他,新房是几平方米的小屋,床是用三块木板搭的。男人的胸怀,女人的情绪是家庭的风水,大冯是山,山给人以依靠;而顾同昭是海,海给人抚慰。顾同昭是能陪男人过苦日子的女人,大冯是能陪女人过好日子的男人,我非常敬佩这样的夫妻。大冯对妻子挚爱有加,有一次,他对我说夫人最近身体欠佳,我听了他的陈述劝慰道:“您别着急,我来帮您。”刚巧他要陪夫人到埃及访问,我急忙购买了几瓶对症的进口药品寄给他。他幽默地说:“倘若夫人吃后健步如飞,当重谢晶岩。”
有一次,大冯邀请我到中国美术馆看他的画展,我亲眼看到他耐心地给妻子讲解着自己的画,画里画外,那份深情,那份真挚,令人感动羡慕。大冯对欧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艺术了如指掌,对画家毕加索、莫奈、梵高、德加、米勒、布丹,雕塑家罗丹、建筑师维克托·拉鲁克、米诺·巴尔东,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巴尔扎克、雨果如数家珍。他陪同妻子参观法国卢浮宫和意大利美术馆、教堂,讲得头头是道。前年他从欧洲游学归来,发表了游记式文化散文《意大利读画记》,我经常拜读,受益匪浅。
含泪保护老街,不惜违心送画
大冯是一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有着强烈使命感,勇于奉献,甘于付出的人。去年,一家出版社找我,希望我帮他们约一部冯骥才的散文集。本来是去约稿的,但他却在聊天中提到:“城市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带来一些问题,其中就有对我们传统文化载体的冲击。这种冲击是巨大的,带有破坏性的。”在冯骥才的倡导下,国家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我谈到我的老家山东威海荣成,欧洲人喜欢到这里旅游,就是对海草房感兴趣,可有人总想拆掉当地的民居海草房,去搞村上楼。我特别反感,楼哪里没有?可海草房只有威海、荣成有,拆掉了就不可复制了。因此,我和表弟在老家翻修了海草房,我就是要为保护古村落尽一分力。
大冯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从2010年至今,每天有80至100个古村落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他要面对的是中国二百多万个古村落,从中选出保护完好的村落列入国家保护的范畴。他为了保护天津老街和古村落,违心地送出去很多字画。他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卖了一百多幅画作为启动资金,带领一帮人拍照、录像、收集文物、请原住民口述历史。他还在天津估衣街当众演讲,说老街是城市的动脉,一定要保护老街。
我懂得字画是画家的心血,心疼地说:“您干吗要给他们,不给不行吗?”
他无奈地说:“不行,当地有些人要拆除老街,还一个劲儿地说‘趁着冯骥才现在出国赶紧拆。’等我回来后看到被拆的老街,眼泪唰唰地流。你知道吗,有时候为了保护文物,我要给某些当权者送字画,有时一个地方还要送三份。晶岩,你说这个社会是怎么了,我怎么越来越看不懂,是不是我落伍了?”
我说:“大冯老师,您没有落伍,是我们这个社会生病了。我八年前就在《十月》杂志发表文章,抨击热捧明星,娱乐至上,科学家的地位不如明星高,缺少理想和信仰……”
我情绪激动,语速极快,大冯对我很包容,总是耐心地听我发表意见。他说:“如今的文化圈充满着暴发户式的张扬。我们一定要富得文明。俄罗斯如果没有托尔斯泰、契诃夫、柴可夫斯基,它的文化至多可称高原,没有高峰。中国倘若没有李白、杜甫,没有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文化也就矮了一截。任何一个民族在伟大时代里,必须有文化高峰,而高峰的显现需要文化精英。”
2012年9月,我应大冯之邀来到北京画院观看“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览。他比我晚到现场,说国家博物馆馆长请他到国博去看了几样好东西。我说,您怎么不告诉我,我也想看啊!他笑着说,你怎么对什么都有兴趣?我说,童心无价,我希望自己不圆滑世故,永葆童心。他问我画展怎么样,我说:“您的画是典型的现代文人画,一是追求意境,二是再现心灵。读您的画,我能品味到浓浓的诗意。您不写文章太可惜了。”
他感慨地说:“我也想写啊,但是文化遗产保护这件事太重要了,保护国家民族的文化,高于个人的创作。”
责任编辑:蒋建伟
我又找出《俗世奇人》,虽然其中许多篇目我都读过,那些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市井奇人在冯骥才的笔下栩栩如生,一一复活了。
其实,在我眼里,写作、画画、打篮球、编教材、讲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跨界多行,风生水起的冯骥才,也堪称当代奇人。
29年,抹不去的小事真情
认识冯骥才算起来已经29年了。我们的初识是在一次文人聚会上,他热情地问我的创作情况。我告诉他正在写一部关于服装的长篇报告文学。他诧异地问我怎么会想起写这个题材,我不知天高地厚地侃侃而谈,觉得服装这个题材天生是属于女人。没想到冯骥才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有很多真知灼见,几句话就令我刮目相看。我们第一次见面就聊得很投机,他思维敏捷,出口成章,谈话就像作演讲,充满了智慧和幽默。不久,我的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服装交响曲》杀青,他热情地为我题词:“服装百器齐奏,改革大潮颂歌”。
我尊敬地称他为冯老师,他和蔼地说:“晶岩,以后就叫我大冯好了。”
大冯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谈吐幽默有情趣的人。跟他聊天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他知识渊博、谈吐幽默,总给人以启迪。大冯送给我他的著作《一百个人的十年》《怪世奇谈》《海外趣谈》《乡土精神》《巴黎,艺术至上》,我爱不释手。我每出版一本书,也都会给大冯寄去。他写信鼓励我:“晶岩,我不断地看到你的新作,感觉就像一架飞机一飞冲天。”
大冯是一个待人古道热肠,至真至善至纯的人。有一次,他打电话给我说他的一个朋友患病,问我可否带他到解放军总医院看病?我说:“您让他来找我吧。”我敬重大冯,凡是他交代的事情,一定尽力而为。我带他介绍的那位病人找了医术高超的专家看病。大冯得知后,三番五次打电话表示感谢,我說:“我曾经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过,区区小事,不足挂齿。”他执拗地说:“晶岩,你觉得无所谓,可我得感谢你,现在看病多难啊!毕竟我们天津的朋友到北京看病不容易。”我的心涌出了深深的感动,我在部队医院工作了15年,帮别人联系看病、买药、看望病人的事情已经习以为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记得你的付出,甚至有人“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但大冯却牢牢地记住了。
执笔写内心,画中有故事
大冯是一个对文学艺术一往情深,投入真诚的人。《俗世奇人》是他近年来颇受读者欢迎的短篇小说集,描写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民间形形色色的人物,《泥人张》《刷子李》《好嘴杨巴》,每人一篇,寥寥数笔,就让人物性格呼之欲出。他是画家,懂得白描,他写小说也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凝练、生动、精粹。大冯是个天津通,津味儿小说出类拔萃。他觉得《俗世奇人》是他回归文学后的第一部小说集,它让自己找回了读者,又有了与读者心灵交流的感觉。人的知识越渊博,文字就越有魅力。他的语言特点,一跟民俗有关,二跟中国国画的笔墨有关。
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写作画画,大冯的每幅画都有一个故事。他有一幅画叫《老夫老妻》,画的是风雪弥漫,一对鸟儿站在树枝上互相依偎,相依为命。这是一幅承载大冯夫妇几十年风雨同舟的作品,他画的就是他自己的家庭。他的妻子顾同昭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结婚时,大冯一文不名,顾同昭义无反顾地跟随他,新房是几平方米的小屋,床是用三块木板搭的。男人的胸怀,女人的情绪是家庭的风水,大冯是山,山给人以依靠;而顾同昭是海,海给人抚慰。顾同昭是能陪男人过苦日子的女人,大冯是能陪女人过好日子的男人,我非常敬佩这样的夫妻。大冯对妻子挚爱有加,有一次,他对我说夫人最近身体欠佳,我听了他的陈述劝慰道:“您别着急,我来帮您。”刚巧他要陪夫人到埃及访问,我急忙购买了几瓶对症的进口药品寄给他。他幽默地说:“倘若夫人吃后健步如飞,当重谢晶岩。”
有一次,大冯邀请我到中国美术馆看他的画展,我亲眼看到他耐心地给妻子讲解着自己的画,画里画外,那份深情,那份真挚,令人感动羡慕。大冯对欧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艺术了如指掌,对画家毕加索、莫奈、梵高、德加、米勒、布丹,雕塑家罗丹、建筑师维克托·拉鲁克、米诺·巴尔东,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巴尔扎克、雨果如数家珍。他陪同妻子参观法国卢浮宫和意大利美术馆、教堂,讲得头头是道。前年他从欧洲游学归来,发表了游记式文化散文《意大利读画记》,我经常拜读,受益匪浅。
含泪保护老街,不惜违心送画
大冯是一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有着强烈使命感,勇于奉献,甘于付出的人。去年,一家出版社找我,希望我帮他们约一部冯骥才的散文集。本来是去约稿的,但他却在聊天中提到:“城市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带来一些问题,其中就有对我们传统文化载体的冲击。这种冲击是巨大的,带有破坏性的。”在冯骥才的倡导下,国家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我谈到我的老家山东威海荣成,欧洲人喜欢到这里旅游,就是对海草房感兴趣,可有人总想拆掉当地的民居海草房,去搞村上楼。我特别反感,楼哪里没有?可海草房只有威海、荣成有,拆掉了就不可复制了。因此,我和表弟在老家翻修了海草房,我就是要为保护古村落尽一分力。
大冯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从2010年至今,每天有80至100个古村落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他要面对的是中国二百多万个古村落,从中选出保护完好的村落列入国家保护的范畴。他为了保护天津老街和古村落,违心地送出去很多字画。他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卖了一百多幅画作为启动资金,带领一帮人拍照、录像、收集文物、请原住民口述历史。他还在天津估衣街当众演讲,说老街是城市的动脉,一定要保护老街。
我懂得字画是画家的心血,心疼地说:“您干吗要给他们,不给不行吗?”
他无奈地说:“不行,当地有些人要拆除老街,还一个劲儿地说‘趁着冯骥才现在出国赶紧拆。’等我回来后看到被拆的老街,眼泪唰唰地流。你知道吗,有时候为了保护文物,我要给某些当权者送字画,有时一个地方还要送三份。晶岩,你说这个社会是怎么了,我怎么越来越看不懂,是不是我落伍了?”
我说:“大冯老师,您没有落伍,是我们这个社会生病了。我八年前就在《十月》杂志发表文章,抨击热捧明星,娱乐至上,科学家的地位不如明星高,缺少理想和信仰……”
我情绪激动,语速极快,大冯对我很包容,总是耐心地听我发表意见。他说:“如今的文化圈充满着暴发户式的张扬。我们一定要富得文明。俄罗斯如果没有托尔斯泰、契诃夫、柴可夫斯基,它的文化至多可称高原,没有高峰。中国倘若没有李白、杜甫,没有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文化也就矮了一截。任何一个民族在伟大时代里,必须有文化高峰,而高峰的显现需要文化精英。”
2012年9月,我应大冯之邀来到北京画院观看“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览。他比我晚到现场,说国家博物馆馆长请他到国博去看了几样好东西。我说,您怎么不告诉我,我也想看啊!他笑着说,你怎么对什么都有兴趣?我说,童心无价,我希望自己不圆滑世故,永葆童心。他问我画展怎么样,我说:“您的画是典型的现代文人画,一是追求意境,二是再现心灵。读您的画,我能品味到浓浓的诗意。您不写文章太可惜了。”
他感慨地说:“我也想写啊,但是文化遗产保护这件事太重要了,保护国家民族的文化,高于个人的创作。”
责任编辑: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