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能力。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发现学生在阅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缺少阅读意识、没有阅读时间、缺乏阅读方法指导等。基于高中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提供阅读机会。“考试考这些吗?有这时间还不如多做道数学题呢!”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现在作业这么多,我哪有时间读课外书,写不完作业又该挨批评了。”学生被各科的题海战术包围着。就连耕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也不得不将更多时间放在课内文章的讲析上,为了成绩,放弃了享受阅读的快乐。殊不知,这样只能事倍功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的重要性,每周我都会充分利用阅读课,让学生读一些喜欢的课外读物。班级的书架上摆放着高中生必读书目和一些优秀的期刊。
激发阅读兴趣。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之上。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书目,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才会主动寻找阅读机会,并在阅读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也许有人会质疑,“学生自己选择的书真的适合他们吗?像《三体》这类作品真的能让学生有所得吗?”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有一次我去班里,看到学生小刘一改平时上蹿下跳的状态,而是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我好奇地走过去一看,原来他沉浸在了《三体》的世界里。当我问他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时,我看到了以前从未在他眼里看到的光。在之后的写作练习中,《三体》的故事也会时不时出现在他的作文里。
创新阅读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更便捷、更直观的阅读方式,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
部编版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冊中的推荐阅读书目是《乡土中国》,这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因为距离学生的生活较为遥远,学生很难理解书中所传达的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本色。基于这种情况,我利用晚自习的时间,通过“喜马拉雅”播放给学生听,解决了“读不下去”的问题。此外,在让学生阅读沈从文的《边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时,我也将改编后的影视作品推荐给学生,激发他们阅读纸质书籍的兴趣。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创新阅读方式,会让学生对作品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示范阅读行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把每个孩子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三单元涉及四部外国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要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对文章情节的讲授便可信手拈来,使学生产生好奇,课后就会主动翻看原文。在讲这个单元时,我会带着原著去上课,讲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找出来,给他们读两段。看自习时,我也会静静地坐在讲桌旁读书,有的学生看到我在读,课后也会找我借书读。
提供阅读方法。阅读犹如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要想顺利到达彼岸,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阅读方法无好坏之分,也并非一成不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比如在读《乡土中国》时,学生大可不必一句话一句话地去深究文本内容,而是以泛读为主,精读部分章节,掌握阅读这类书目的方法即可。再如,读《红楼梦》时,前五章介绍了整本书的背景及人物关系,这是阅读整部作品的基础,所以前五章是需要精读的,教师还可以辅导学生做批注笔记;后面的章节故事性很强,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泛读,了解主要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人受益一生。但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摸索与实践。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
责任编辑:李香玉
提供阅读机会。“考试考这些吗?有这时间还不如多做道数学题呢!”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现在作业这么多,我哪有时间读课外书,写不完作业又该挨批评了。”学生被各科的题海战术包围着。就连耕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也不得不将更多时间放在课内文章的讲析上,为了成绩,放弃了享受阅读的快乐。殊不知,这样只能事倍功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的重要性,每周我都会充分利用阅读课,让学生读一些喜欢的课外读物。班级的书架上摆放着高中生必读书目和一些优秀的期刊。
激发阅读兴趣。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之上。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书目,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才会主动寻找阅读机会,并在阅读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也许有人会质疑,“学生自己选择的书真的适合他们吗?像《三体》这类作品真的能让学生有所得吗?”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有一次我去班里,看到学生小刘一改平时上蹿下跳的状态,而是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我好奇地走过去一看,原来他沉浸在了《三体》的世界里。当我问他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时,我看到了以前从未在他眼里看到的光。在之后的写作练习中,《三体》的故事也会时不时出现在他的作文里。
创新阅读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更便捷、更直观的阅读方式,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
部编版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冊中的推荐阅读书目是《乡土中国》,这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因为距离学生的生活较为遥远,学生很难理解书中所传达的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本色。基于这种情况,我利用晚自习的时间,通过“喜马拉雅”播放给学生听,解决了“读不下去”的问题。此外,在让学生阅读沈从文的《边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时,我也将改编后的影视作品推荐给学生,激发他们阅读纸质书籍的兴趣。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创新阅读方式,会让学生对作品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示范阅读行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把每个孩子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三单元涉及四部外国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要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对文章情节的讲授便可信手拈来,使学生产生好奇,课后就会主动翻看原文。在讲这个单元时,我会带着原著去上课,讲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找出来,给他们读两段。看自习时,我也会静静地坐在讲桌旁读书,有的学生看到我在读,课后也会找我借书读。
提供阅读方法。阅读犹如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要想顺利到达彼岸,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阅读方法无好坏之分,也并非一成不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比如在读《乡土中国》时,学生大可不必一句话一句话地去深究文本内容,而是以泛读为主,精读部分章节,掌握阅读这类书目的方法即可。再如,读《红楼梦》时,前五章介绍了整本书的背景及人物关系,这是阅读整部作品的基础,所以前五章是需要精读的,教师还可以辅导学生做批注笔记;后面的章节故事性很强,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泛读,了解主要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人受益一生。但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摸索与实践。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
责任编辑: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