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武之节
在我十岁左右,听到妈妈常常哼唱一首歌,叫《苏武牧羊》。那时,只知道《王二小放牛》,不知道苏武是谁,为什么要牧羊。后来逐渐长大了,读到了一些讲述苏武故事的书,才知道了苏武牧羊是怎么回事了。从那时起,就对苏武肃然起敬。初中的课本里有苏武牧羊的一篇课文,为了表现出我比其他同学强,就央求我妈把《苏武牧羊》的歌词抄写给我,并跟着妈妈学会了这首歌。这首歌,我现在时而也会哼唱几句。我把妈妈抄给我的歌词录在这里吧,因为现在我看到的这首歌的歌词与妈妈抄给我的不太一样。
苏武流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旌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白发的娘,望儿归,终日守空帏。
此时,我默唱着写下这首歌词。唱着,录着,苏武的形象就在眼前了。
中華民族几千年来,像苏武这样受到一致尊重的小人物不多。孔子、老子等辈是圣人,不能算在尊重的行列里,圣人是指导我们灵魂和生活的,要景仰。说苏武是小人物,因为他的级别太低,出使匈奴前,是御马场场长,和孙悟空在天庭的官儿一样。因汉武帝要他出使匈奴,怕匈奴笑话,才临时给苏武提任中郎将。这个中郎将,也就是汉朝中央办公厅的处长。但是,苏武这次出使匈奴,因不降不屈,始终手握汉节,死两次活两回,终于回到汉朝,成就了一个忠君爱国的千古典范。历朝皇帝都以苏武为榜样,让文武百官和百姓学习。也就是说,历朝历代像苏武这样的人太少了。有人曾举过一个例证,说“二战”时,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出的汉奸太多了,而德国打进苏联的时候,就没听过有俄奸。以此来证明民族劣根性的问题。我没考证过苏联是否有俄奸,但本民族易产奸人是事实。所以,所以的所以,苏武是忠君爱国的第一人。
说苏武是爱国第一人,还有一个方面可以证明,那就是歌颂、礼赞苏武的诗词歌赋戏曲最多。先看看柴望先生的诗:
十九年间不辱君,论功何独后诸臣。
若教倒数凌烟像,也是当时第一人。
这首诗已经是极致的礼赞了。再看看李白先生的《苏武》: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这首诗有叙事、有抒情,基本是以白描、勾勒的手法,形象地将苏武在北海牧羊的生活场景及思想活动表现出来,客观的呈现与主观的态度都接近完美。
李白的诗里提到了李陵。苏武与李陵的故事被后人演绎得热闹非凡,甚至替他们写互赠的诗词。曾看到一篇像传记的小说《苏武与李陵》,说李陵和苏武是铁哥们儿。李陵是为了救苏武率兵到匈奴,箭尽粮绝才被俘的。更甚的是,李陵为了见到苏武才诈降。呜呼!历史就这样经常被荒诞化、娱乐化。李陵与苏武在汉朝长安时确实是好朋友,但李陵被俘投降匈奴后,几年都不敢去见苏武,匈奴单于曾希望李陵去劝降苏武,李陵根本无颜去。后来,李陵娶了匈奴的女人做老婆了,才让老婆给苏武送些生活物资去。再后来,李陵的老婆给苏武送去一个匈奴女人做了苏武的老婆后,李陵才去和苏武见面。苏武回汉朝时,李陵去送苏武,李陵唱了一首诗,已经把他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了。“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可以想象出,李陵唱这首诗的情景:酒醉,情醉,志醉。这首带有楚辞韵味的诗,是典型的汉代悲歌体。这首诗的大意是:我为君王带兵战匈奴,不惧千里辛苦。可是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了,我投降的名声也败坏了。老母已被处死,想报恩都找不到国门啊!这里我要多说几句,李陵投降固然与我们民族的传统和统治者的要求不符。我们儒家的要求是:臣要尽忠。道家的要求是:不成功便成仁。没有投降一说,投降就是失节。但是,李陵一向战功赫赫,有这一次失败或投降也不该是灭门之罪。汉武帝这个人是最不讲感情、最难说清楚的人。守土扩疆有千古之功,治国理政有千秋之罪。尤其是喜欢杀人。他不喜欢的官员,无论罪否想杀就杀了,有罪的官员常被灭族,而且要求杀的人要够数,杀的人数不够就把街坊邻居村里无辜的人都凑数杀了。
还是说苏武吧。苏武归朝,升官加薪,满朝恭敬。后来,他儿子参与了一次政变,被执行了死刑,苏武仅是被免去了官职。再后来,汉宣帝继位,又把苏武招进宫里为官,还把他与匈奴女人生的儿子用重金赎了回来。
苏武活到八十一岁——不!活过了两千年,而且还会继续活下去,直至本民族不再出汉奸,直至全民族的人都全心全意地忠君爱国。
张骞之归
宋朝有一个官员,也是文人,一生被无数次馋谤,叫王禹偁。他写过一首诗,题目是《咏石榴花》。诗如下:
王母庭中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
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
这首诗不是王禹偁的好诗,我在此文中引用,不过是想说此诗道出了一个事实,石榴是张骞“偷”来的。关于王禹偁及他的诗,不是本文要叙述的,就此打住,我们说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已是妇孺皆知的,亦不赘。我要说的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两次被擒,怎么逃回来的。
汉武帝刘彻16岁登基,坐在金銮殿上,心里的大病是北面的匈奴不断扰掠国土与百姓。当初秦始皇为了防匈奴,修了一条长长的墙,后来人们称之为长城。汉朝建立以来,匈奴从没有间断过对中原的掠夺、杀戮。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这样写道:“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刘彻懂得:一个国君,国土和百姓经常被外敌侵扰,轻者是昏庸无能,重者是丧权辱国。刘彻还是个要做明君的皇上,经常与大臣们商议对付匈奴的对策。于是,就有了想与大月氏国联合攻击匈奴的计策。可是,谁能闯过匈奴的领地到达大月氏呢?广布文书,张榜招聘,张骞挺身而出了。汉武帝虽然不完全信任这个“举孝廉”上来的小侍卫,但目下无人应聘,也只有他了。 那一年,汉武帝19岁,张骞27岁。汉武帝给张骞配备了一百多士兵加各类专家组成的出使队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是匈奴人堂邑氏奴甘父,后来的史料上都把他简称为堂邑父。
这支队伍深入匈奴境地不远,就被匈奴的军队抓获,张骞和堂邑父等从现在的青海与甘肃的交界处被押送到现在内蒙的呼和浩特附近。匈奴单于并不想杀张骞等,这也是匈奴的一贯政策,希望汉人归降。于是,单于给张骞配了一个姑娘做老婆,还给了相对高的物资供给,应该说张骞在匈奴过上了类似小康的生活。《汉书·张骞传》:“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持汉节不失”是说张骞始终心怀使命,心怀汉武帝的嘱托。一个人能致死不负国家的使命和对另一个人的承诺,其品格一定是高尚的。张骞在匈奴第九年,在妻子的帮助下和堂邑父逃了出匈奴地界,直奔大月氏而去。到大月氏游说不成,回长安的途中又被匈奴抓去,他的匈奴妻子再次现身,帮他们逃回了长安。这次回长安,张骞把匈奴的妻子带回了长安。遗憾的是,他的匈奴妻子到长安后,第二年大概是因为水土不服,身体染病,医治无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匈奴女人,真是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张骞,或者帮助张骞完成了一项泽被后世的工程。
张骞两次到西域,路途上基本是由堂邑父照料。堂邑父不仅是翻译,还是地理向导,找食物找水也是堂邑父的事儿。史料上说,堂邑父擅射猎。这就保证了张骞的生存,能两次逃回来,就是他匈奴的妻子的功劳了。匈奴单于把当地的姑娘许配给张骞,是希望张骞能感恩匈奴,归顺匈奴,没想到张骞竟然把匈奴的姑娘改变成了汉人的媳妇。这姑娘对爱情的忠诚、对张骞的信赖与热爱,成就了张骞的一世英名。司马迁对张骞这样表奖:“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如此,我们可以下这样的定论:匈奴与汉朝之间的斗争是政府之间的政治斗争,不关也不碍人与人的爱情。张骞爱这个姑娘,用人格、人性、真心、真情征服了这个媳妇;而这个媳妇只爱张骞本人,张骞的需要就是她的需要。所以,在张骞需要出逃的时候,她可以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她爱张骞,不会考虑匈奴人与汉人之别、之争斗。爱,就是给予,是不求回报的义无反顾。有一句很通俗的话叫做: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张骞得这个匈奴人妻子就是伟大的。这位匈奴女性的伟大,在史册上找不到表彰,甚至都没留下名字。而张骞已经伟大了两千多年。
可以这样说,张骞能从西域归来,是这个妻子使之归。
《汉书》上记录张骞与匈奴妻子生有儿子,在史料上查不到去向。但是,同样是《汉书·张骞传》的结尾却说:“骞孙猛,字子游,有才俊,元帝时为光禄大夫。”译成白话是:张骞的孙子名字叫张猛,字子游,有相当的才干,汉元帝时做了官,是光禄大夫。那么,这个张猛是不是张骞在匈奴时所生儿子的后代呢?我无从查考。
在《史记》上,司马迁把张骞沟通西域誉称为“凿空”。空,是通假字,同孔;凿空,即凿孔。形象化地描述了张骞出使西域,增加了中原与西域各地区的相互了解,打开了西去的道路,从此成为了国家的中西通途——丝绸之路。
还有就是,我们今天吃的葡萄、苜蓿、石榴等,都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
霍去病之像
今年初,我去兰州参加一个诗歌活动,特意到“霍去病文化广场”转了转。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霍去病骑马提枪西征的雕像,雕像下是几个跳广场舞的群体。前些年,去兰州的五泉山公园也看到一尊霍去病的雕像。我最初在五泉山看到霍去病的雕像时,当地的朋友还给我讲了一个霍去病在西征路上为战士找水的传说故事,并说五泉山就是由霍去病找水故事而来。说得鲜活生动,好像就是昨天發生的事儿。
这次在兰州,我问当地的一位朋友:“霍去病来过兰州吗?”朋友沉思了一下:“不知道。”对此,我也开始在心底翻腾起所读的史书来,竟然觉得霍去病是没有来过兰州的。可是,如果霍去病真的没来过兰州,为什么兰州有两座霍去病的雕像?
先查查霍去病来没来过兰州吧。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天,汉武帝任命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精选一万骑,从陇西(今甘肃省岷县)出发。据《史记·卫将军骠骑传》记载:“霍去病率戎士隃乌盭、讨遫濮、涉狐奴(今武威石羊河)、历五王国。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霍去病率领大军在今兰州以西渡河,过乌亭逆水(今庄浪河),沿乌鞘岭北坡的草地而行,经过遫濮部落牧地,又渡狐奴河(今石羊大河)。”如此看来,霍去病是没有真正到过兰州的。
查资料:2013年8月6日,“霍去病西征”大型城雕在兰州市天水北路高速路口正式落成,为金城东大门再添人文胜景。据了解,霍去病西征城雕项目是2011年兰州市政府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之一,从设计到落成历经两年多时间。该群雕通高26米,由铸铜和花岗岩打造,使用了200多吨陶土、近70吨青铜以及近千吨石材、混凝土。整体雕塑由霍去病主雕塑和将士群雕组成。霍去病气宇轩昂,挥戟向西,战马身形矫健,前肢作腾跃状,昂首注视前方;众将士个个果敢彪悍、英姿威猛,张扬着跟随骠骑将军击败匈奴的昂扬斗志。
这是兰州政府网站的消息,并没有说清楚为什么要建霍去病的雕像。不过,五泉山的霍去病雕像倒是能说明一些问题。那里每天有成群结队的人去拜霍去病,拜霍去病的人在雕像前根本不看霍去病的雕像,只是用双手去摩挲“去病”二字,使得“去病”二字闪闪发光,而那个“霍”字极为暗淡。这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霍去病仅活到了23岁,是因病不治而死。
其实,把霍去病当作民族英雄来敬仰是应该的,当作青年才俊去热爱是应该的。当作仁义礼智信的楷模是说得过去的,当作一心为国两袖清风的好干部也是说得过去的。
霍去病深谙兵书战策,且能灵活运用,17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是个少年老成的军事家。史上说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其实,霍去病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所生的儿子。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在卫家降世。其父未曾尽过一天当父亲的责任。但霍去病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有一次出征时顺道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霍去病命下属将霍仲孺请到休息的旅舍,跪拜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大人,汉唐时指父亲)之子。”霍仲孺愧不敢应,匍匐叩头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霍仲孺置办田宅奴婢,并在领军归来后将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霍去病从来不沉溺于富贵,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邸,霍去病却断然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为霍去病塑像的。唯独用他名字中的“去病”来暗示自己“去了病”是错的。霍去病究竟得了什么病,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史记》:“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这是历代史书中对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记载。但是,还有一种传说:匈奴人将病死的牛羊等牲口埋在水源中,使水中滋生细菌。霍去病饮水导致染病,医治无效身亡。我相信这个传说。
回到兰州霍去病雕像的话题上。兰州是通往西域和漠北的重要通道,塑霍去病的雕像,让大家记住这个民族英雄和青年军事家是理所当然的。
酒泉之酒
大概是1994年,我与一些朋友一起去了一次甘肃酒泉,是去看卫星发射。我们从兰州出发,坐着军用的212吉普车。向窗外望去,一望无际、一览而尽、一路风尘、一步三摇、一片焦土等等词语涌进了我的脑海。一路上,我不断地慨叹,这吉普车真结实,起码比我结实,因为我都快被颠散架子了,车还能正常行驶。还有,扬进车里的沙子,把我头发、耳朵、鼻孔、衣服都灌满涂匀。我在车里开玩笑说:“这回我的体重增加得快啊!”我们在中途的某个地方吃了顿饭,记忆深刻,第一次吃到“拉条子”,还有“炕羊肠”。
一路上,我还想着另一件事儿。古代,从秦汉开始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走的基本是这条路。那时的风沙一定比现在更大、更狂,路更难走,而秦汉的将士仅是骑马和步行,且不说两军阵前如何厮杀,就是这一路行军也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儿。可以肯定,有许多士兵还没等和匈奴兵交战,就牺牲在路途中了。匈奴是个游牧民族,打游击战的,我们的军队要四处找他们交战。大规模地找匈奴打仗,是从汉朝开始的。找着找着,就打到了中亚、西亚和欧洲。一方面打通了西行之路,一方面向当时的世界宣示了我们汉朝或大汉民族的强大。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靠士兵的肉体拼杀的,所以有“一将功成万骨枯”之说。当然了,今天的各种战争也是如此。咱不说战争,说酒泉。
到了酒泉,我就听到酒泉得名的一个民间传说,大意是霍去病在酒泉这个地方打了胜仗,皇上赏赐了一坛酒。霍去病觉得酒少人多,就把酒倒进泉水里,让士兵们每人都喝到皇上赏赐的酒,感受到皇上的恩宠。此类传说,讲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目的嘛,就是说霍去病高尚,爱兵如兄弟;皇上伟大,爱兵如子。传说是民间的口头文学,是带有即兴成分的创作,和史实有着较大差距。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霍去病“少有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事多此类。”说白了就是,霍去病是在官家大院里长大的,不懂得节约和照顾别人,朝廷赏给他的饭食,他吃不了就扔了,根本不懂得要分给饥肠辘辘的士兵。由是,可以断定霍去病不会把酒倒进泉水里给士兵们喝。再说,霍去病刚打了胜仗,皇上赏赐的酒就到了,那时的政府就是有快递这项业务,恐怕也不会这么快吧。
史料载,酒泉的地名最早来自东方朔的《西荒经》:“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广一丈,长深三丈,酒美如肉,澄清如镜。上有玉樽、玉笾,取一樽,一樽复生焉,与天同休无干时。石边有脯焉,味如獐鹿脯。饮此酒,人不生死,一名遗酒。其脯名曰追复,食一片复一片。”《西荒经》基本是一部地理志,但是,带有浓烈的志怪成分,今天看来有些荒诞。汉朝时,书写天文、地理、人伦的书,都带有神神鬼鬼的描述。对自然及生命现象,没有科学理论来支撑时,用神鬼来诠释是古代书籍的特点,且中外皆然。
在酒泉,我看了卫星发射,看了月牙泉,更多的是看沙漠、戈壁。在视线无际无涯的天地间,我感到有着强烈的抒情的冲动。文学要求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可是,在这无物可寻的地方,却有千万种物体涌入脑海。空,不是无。心里空的人,面对万千物种也是无。
我们从酒泉又到了敦煌,看完莫高窟本想再去阳关,但体力不支,也没有时间了,只好作罢。在酒泉,我滴酒未沾,本想到阳关去痛饮的。我觉得,真正的酒应该在阳关喝,阳关才是汉朝以降的酒泉、泪泉。我认为,酒,大多的时候是伴着泪喝的,和泪而饮的才是酒。喜庆的酒是在锦绣上添了点色彩,痛苦的酒是霜雪中的火盆。喝酒对喜庆氛围的营造作用有限,而对痛苦则是强力推进器。
我欠阳关一场酒,还是阳关欠我一场醉?
阳关没去成,我矫情地对着阳关的方向,把唐朝诗人王维的诗默诵了一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就是今天的咸阳。汉武帝觉得咸阳是秦朝的首都,离自己的首都长安太近了,就把咸阳改成了渭城。在历史上,皇帝改地名、人名是屡见不鲜的。王维这首诗,用极轻松的语调道出了内心的极大悲怆。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生离死别。阳关,这个沉重的关口,亲友相别,互相对视一眼,就是浓烈的酒。
没去成阳关虽有些遗憾,但是,我坚信来日方长,还会去的。其实,去没去阳关,阳关的建筑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都在我心里新鲜地伫立着。近些年,常听古琴曲《阳关三叠》,此曲就是根据王维这首《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衍生而来。只是乐曲表现得更具铺排能力,更具体地表现出渲染手段。所谓“三叠”,不过是一唱三叹,不过是为了增强感染力。《阳关三叠》的古琴曲配有词,而且有几个不同版本的词,核心部分是王维的诗,再根据乐曲的需要扩展了一部分词语。几个版本我都看了,还好。虽然是为音乐服务的,但都紧紧围绕着王维的诗展开。
我没在酒泉喝酒,是想清醒地看衛星发射;想去阳关喝酒,是觉得西去的故人太多了。
刘去之疾
愁莫愁,居无卿。心重结,意不舒。内茀郁,忧哀积。上不见天,生何益!日崔隤,时不再。愿弃躯,死无悔。
这首诗的作者叫刘去,是西汉时武帝到惠帝时期的广川王。这是一首比较缠绵的情诗,译成现代诗,大致是这样:我的痛苦/是你没住进我的心房/我的心已经拧成紧实的结/呼吸不畅/忧郁变成了哀伤/见不到你像见不到太阳/生命也失去了意义/日月轮转/失去的不会再来/为了见到你/我真愿以死相抵。 仅看这首诗,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为情所中的热恋青年写的。其实不然,作者刘去,是个无情无义无德的人。顺便多说几句,诗歌是诗人心境的真实体现,但一首诗只是诗人短暂的心境,不能凭一首诗来对一个诗人下结论。用一句哲学的话说:一个人瞬间的感受,不是他全部的人生观。尤其在对男女情爱上,有德之人和无德之人的表现大致是一样的。或者说,情爱具有动物性。我曾在一首诗里写道:乌鸦在求爱时/和人求爱说着同样的话:我爱你。
刘去原名叫刘去疾,因小的时候常闹病,就把那个“疾”字去掉了。去掉了“疾”字,身体的病少了,心里的病大了。刘去是汉景帝的曾孙,是广川惠王刘越的孙子,广川缪王刘齐的儿子。刘齐因被举报与同胞姐妹通奸等荒淫无度,被革职并把诸侯国也收归中央,后来汉武帝下诏说:“广川惠王是我的亲哥哥,我不忍断绝他的宗庙,还是让惠王的孙子刘去为广川王吧。”就这样,这个刘去当上了广川王,有了封地。了解些历史的人,都知道刘去是个“怪物”,有两大怪癖。刘去的怪癖之一是盗墓,在他辖区内的古墓都被他组织人马盗了一遍。刘去盗墓和常规的盗墓不一样,他不是为了获取财宝,是为了寻求刺激,是为了好玩儿。玩着玩着就玩出了瘾,玩过头了就成“癖”了。《太平广记》中对刘去的盗墓有很多记载。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刘去在盗开春秋时晋国权臣栾书墓时,墓穴里有一只白狐狸,刘去拔剑把白狐狸的左脚给伤了,晚上刘去就做了一个梦,一个须发皆白的男子对刘去说:“你为什么要伤我的脚?”然后挥剑把刘去的左脚刺了一下,刘去醒来就感觉左脚疼,怎么医也没医好,后来刘去的左脚就瘸了,一直瘸到死。
刘去的另一癖,是杀自己的老婆。一共杀了十四个姬妾。当然,杀姬妾的帮手是他的王后阳成昭信。阳城是复姓,昭信是名字。
昭信本来是个普通的婢女,刘去最初喜欢的是王昭平、王地余,并许诺要封其中之一为王后。可是,一次刘去生病了,王昭平、王地余觉得服侍病号这事儿还是让其他婢女来做吧,就喊来昭信服侍。昭信尽心尽力地服侍刘去,刘去被昭信弄得心里和身体都很舒服,一来二去就喜欢上昭信了。王昭平、王地余太自信了,把刘去最需要人服侍的机会让给了昭信。刘去病好后,一次召王地余来侍寝,发现王地余的袖子里有一把匕首,刘去逼问:你要行刺本王?王地余说:大王,我怎么能行刺您呢?是我们看到昭信这个狐狸精把您给迷惑了,我们要杀了她,免得您被她所害。刘去一听更生气了,喊来王昭平和昭信及一些姬妾,亲手持剑当场把王地余给杀了,又命令昭信把王昭平杀了。并且又把她俩的几个婢女丫鬟也杀了。之后,昭信就成了王后。如果昭信成了王后,好好管理后宫,也就罢了,偏偏这个昭信是狠毒之辈,凡有被刘去亲近过的姬妾,一律想办法杀之。可刘去是个好色之徒,招唤姬妾来,姬妾不敢不来,来了就被昭信弄死。就这样,刘去的姬妾一个一个地被杀。刘去知道昭信杀他的姬妾吗?当然知道,而且他还参与杀。刘去后宫的姬妾很多,最担心的事就是给他戴绿帽子。昭信知道刘去的心病,就经常制造谣言,某某和侍卫私通了,某某和医生有奸情了,某某和画匠同床了,等等。刘去也不去考察真伪,抓来就杀。后来,昭信就自己任意杀姬妾,也不告诉刘去了。
女人,尤其是心狠手辣的女人,一旦疯起来是刹不住的。她要专权专宠,要把狐假虎威做成真虎真威。重要的是狠毒的女人,可以让本是她要依靠的男人转而来依靠她。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心计,来掌控男人。民间说女人的伎俩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这种低级办法对帝王之家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要狠,狠到皇帝、王爷也胆寒。昭信是一边用柔软和附和来满足刘去,一边对刘去的其他姬妾施以狠手。昭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毒妇之一,我国古代有五大著名的毒妇。昭信之外,另四位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吕雉,晋惠帝司马忠的老婆贾南风,唐高宗李治的老婆武则天,宋光宗赵惇的老婆李凤娘。这四位娘娘的毒辣业迹,我就不在这里说了。
婦人的狠毒,一是对情敌,一是对政敌。情敌就是皇上或王爷的后宫姬妾,毒妇之独,是要承包皇上或王爷,别人只能是摆设;政敌是让自己的家族掌权,即使是对皇族子弟也绝不手软。女人改变历史进程都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刘去有一个很喜爱的姬妾,叫陶望卿,长得很漂亮。刘去特地安排一个宫内画匠给陶望卿画像,昭信知道后,心里的毒汁就控制不住地想往外喷。于是编造谎言说,陶望卿穿的很暴露,几乎就是裸体了让画匠画像;还说陶望卿常去侍卫的住处与侍卫通奸,连哪个侍卫住在哪个铺位都知道。这些话如果仅对刘去一个人说,刘去不会生气,不过是昭信的醋意大发罢了,可是,昭信的毒就在于把这些话散布到后宫和前朝,逼得刘去不处理就是承认自己戴绿帽子了。刘去把后宫姬妾全招来大殿,自己写了一首诗,让大家一起唱。这首诗是写给陶望卿的。“背尊章,嫖以忽,谋屈奇,起自绝。行周流,自生患,谅非望,今谁怨!”大意是:你背叛了我的规定,像被风吹动的落花,四处飘荡,你的想法有些怪异,你在自取灭亡。东奔西走,生出了许多祸端。我们是何等恩爱啊,可如今,你没有什么活的希望了,也不必怨恨谁了!
刘去的姬妾们一边唱一边忐忑:这是说谁呢?谁又要倒霉了?
最后刘去让大家停止歌唱,指着陶望卿说:“就是你背叛了我!”陶望卿大呼冤枉,昭信就命令把陶望卿抓起来,陶望卿知道必死,扭头冲出大殿,投井自尽了。到此,昭信的毒汁并没有释放结束。昭信喊人把已经死去的陶望卿从井里捞出来,扒光了衣服,“椓杙其阴中,割其鼻唇,断其舌。……与(刘)去共支解,置大镬中,取桃灰毒药并煮之,召诸姬皆临观,连日夜靡尽。复共杀其女弟都。”“杙”是木桩,“椓”是捶、敲,“阴”是女人下体。不想多解释了,土匪都不耻于做的事,昭信伙同刘去一起做了。更缺德的是,她们把陶望卿大卸八块,抹上桃粉、毒药扔进大锅里煮熟了,给陶望卿的妈妈送去。陶望卿的妈妈登时气绝身亡。陶望卿的妹妹也是刘去的姬妾,被昭信一起杀掉。然后,昭信对刘去说:你这些后宫都不老实,太难管了,我把她们圈到一个大院子里,锁上门,她们就再也没机会给你戴绿帽子了。刘去只能同意。从此,这些姬妾再也没看到过刘去,或者刘去再也没看到过这些姬妾。于是,刘去遥望那个大院写了我在开篇时引用的那首诗。
后来,刘去滥杀姬妾的事,被举报到皇上那里,汉惠帝刘盈把刘去的广川王罢免了,命其只与昭信两个人迁往上庸居住,在赴上庸的途中,刘去思来想去,觉得自己正事没干几件,丢人现眼的事干的实在太多了,没等到达上庸,就中途自杀了。刘去死后,昭信被卖到市井做职业妓女去了。
我在正史上没查到刘去管理辖区的政治业绩和生产业绩;也没看到他有子孙。
作恶事,也要讲究“道”,所谓“盗亦有道”。“道”可以容忍一定的上下浮动,但浮动是有尺度的,超出尺度就会遭受惩罚。失德之人遭惩罚,可能是来自人类的,也可能是来自上苍的。
责任编辑 郭晓琦
在我十岁左右,听到妈妈常常哼唱一首歌,叫《苏武牧羊》。那时,只知道《王二小放牛》,不知道苏武是谁,为什么要牧羊。后来逐渐长大了,读到了一些讲述苏武故事的书,才知道了苏武牧羊是怎么回事了。从那时起,就对苏武肃然起敬。初中的课本里有苏武牧羊的一篇课文,为了表现出我比其他同学强,就央求我妈把《苏武牧羊》的歌词抄写给我,并跟着妈妈学会了这首歌。这首歌,我现在时而也会哼唱几句。我把妈妈抄给我的歌词录在这里吧,因为现在我看到的这首歌的歌词与妈妈抄给我的不太一样。
苏武流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旌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白发的娘,望儿归,终日守空帏。
此时,我默唱着写下这首歌词。唱着,录着,苏武的形象就在眼前了。
中華民族几千年来,像苏武这样受到一致尊重的小人物不多。孔子、老子等辈是圣人,不能算在尊重的行列里,圣人是指导我们灵魂和生活的,要景仰。说苏武是小人物,因为他的级别太低,出使匈奴前,是御马场场长,和孙悟空在天庭的官儿一样。因汉武帝要他出使匈奴,怕匈奴笑话,才临时给苏武提任中郎将。这个中郎将,也就是汉朝中央办公厅的处长。但是,苏武这次出使匈奴,因不降不屈,始终手握汉节,死两次活两回,终于回到汉朝,成就了一个忠君爱国的千古典范。历朝皇帝都以苏武为榜样,让文武百官和百姓学习。也就是说,历朝历代像苏武这样的人太少了。有人曾举过一个例证,说“二战”时,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出的汉奸太多了,而德国打进苏联的时候,就没听过有俄奸。以此来证明民族劣根性的问题。我没考证过苏联是否有俄奸,但本民族易产奸人是事实。所以,所以的所以,苏武是忠君爱国的第一人。
说苏武是爱国第一人,还有一个方面可以证明,那就是歌颂、礼赞苏武的诗词歌赋戏曲最多。先看看柴望先生的诗:
十九年间不辱君,论功何独后诸臣。
若教倒数凌烟像,也是当时第一人。
这首诗已经是极致的礼赞了。再看看李白先生的《苏武》: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这首诗有叙事、有抒情,基本是以白描、勾勒的手法,形象地将苏武在北海牧羊的生活场景及思想活动表现出来,客观的呈现与主观的态度都接近完美。
李白的诗里提到了李陵。苏武与李陵的故事被后人演绎得热闹非凡,甚至替他们写互赠的诗词。曾看到一篇像传记的小说《苏武与李陵》,说李陵和苏武是铁哥们儿。李陵是为了救苏武率兵到匈奴,箭尽粮绝才被俘的。更甚的是,李陵为了见到苏武才诈降。呜呼!历史就这样经常被荒诞化、娱乐化。李陵与苏武在汉朝长安时确实是好朋友,但李陵被俘投降匈奴后,几年都不敢去见苏武,匈奴单于曾希望李陵去劝降苏武,李陵根本无颜去。后来,李陵娶了匈奴的女人做老婆了,才让老婆给苏武送些生活物资去。再后来,李陵的老婆给苏武送去一个匈奴女人做了苏武的老婆后,李陵才去和苏武见面。苏武回汉朝时,李陵去送苏武,李陵唱了一首诗,已经把他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了。“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可以想象出,李陵唱这首诗的情景:酒醉,情醉,志醉。这首带有楚辞韵味的诗,是典型的汉代悲歌体。这首诗的大意是:我为君王带兵战匈奴,不惧千里辛苦。可是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了,我投降的名声也败坏了。老母已被处死,想报恩都找不到国门啊!这里我要多说几句,李陵投降固然与我们民族的传统和统治者的要求不符。我们儒家的要求是:臣要尽忠。道家的要求是:不成功便成仁。没有投降一说,投降就是失节。但是,李陵一向战功赫赫,有这一次失败或投降也不该是灭门之罪。汉武帝这个人是最不讲感情、最难说清楚的人。守土扩疆有千古之功,治国理政有千秋之罪。尤其是喜欢杀人。他不喜欢的官员,无论罪否想杀就杀了,有罪的官员常被灭族,而且要求杀的人要够数,杀的人数不够就把街坊邻居村里无辜的人都凑数杀了。
还是说苏武吧。苏武归朝,升官加薪,满朝恭敬。后来,他儿子参与了一次政变,被执行了死刑,苏武仅是被免去了官职。再后来,汉宣帝继位,又把苏武招进宫里为官,还把他与匈奴女人生的儿子用重金赎了回来。
苏武活到八十一岁——不!活过了两千年,而且还会继续活下去,直至本民族不再出汉奸,直至全民族的人都全心全意地忠君爱国。
张骞之归
宋朝有一个官员,也是文人,一生被无数次馋谤,叫王禹偁。他写过一首诗,题目是《咏石榴花》。诗如下:
王母庭中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
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
这首诗不是王禹偁的好诗,我在此文中引用,不过是想说此诗道出了一个事实,石榴是张骞“偷”来的。关于王禹偁及他的诗,不是本文要叙述的,就此打住,我们说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已是妇孺皆知的,亦不赘。我要说的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两次被擒,怎么逃回来的。
汉武帝刘彻16岁登基,坐在金銮殿上,心里的大病是北面的匈奴不断扰掠国土与百姓。当初秦始皇为了防匈奴,修了一条长长的墙,后来人们称之为长城。汉朝建立以来,匈奴从没有间断过对中原的掠夺、杀戮。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这样写道:“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刘彻懂得:一个国君,国土和百姓经常被外敌侵扰,轻者是昏庸无能,重者是丧权辱国。刘彻还是个要做明君的皇上,经常与大臣们商议对付匈奴的对策。于是,就有了想与大月氏国联合攻击匈奴的计策。可是,谁能闯过匈奴的领地到达大月氏呢?广布文书,张榜招聘,张骞挺身而出了。汉武帝虽然不完全信任这个“举孝廉”上来的小侍卫,但目下无人应聘,也只有他了。 那一年,汉武帝19岁,张骞27岁。汉武帝给张骞配备了一百多士兵加各类专家组成的出使队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是匈奴人堂邑氏奴甘父,后来的史料上都把他简称为堂邑父。
这支队伍深入匈奴境地不远,就被匈奴的军队抓获,张骞和堂邑父等从现在的青海与甘肃的交界处被押送到现在内蒙的呼和浩特附近。匈奴单于并不想杀张骞等,这也是匈奴的一贯政策,希望汉人归降。于是,单于给张骞配了一个姑娘做老婆,还给了相对高的物资供给,应该说张骞在匈奴过上了类似小康的生活。《汉书·张骞传》:“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持汉节不失”是说张骞始终心怀使命,心怀汉武帝的嘱托。一个人能致死不负国家的使命和对另一个人的承诺,其品格一定是高尚的。张骞在匈奴第九年,在妻子的帮助下和堂邑父逃了出匈奴地界,直奔大月氏而去。到大月氏游说不成,回长安的途中又被匈奴抓去,他的匈奴妻子再次现身,帮他们逃回了长安。这次回长安,张骞把匈奴的妻子带回了长安。遗憾的是,他的匈奴妻子到长安后,第二年大概是因为水土不服,身体染病,医治无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匈奴女人,真是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张骞,或者帮助张骞完成了一项泽被后世的工程。
张骞两次到西域,路途上基本是由堂邑父照料。堂邑父不仅是翻译,还是地理向导,找食物找水也是堂邑父的事儿。史料上说,堂邑父擅射猎。这就保证了张骞的生存,能两次逃回来,就是他匈奴的妻子的功劳了。匈奴单于把当地的姑娘许配给张骞,是希望张骞能感恩匈奴,归顺匈奴,没想到张骞竟然把匈奴的姑娘改变成了汉人的媳妇。这姑娘对爱情的忠诚、对张骞的信赖与热爱,成就了张骞的一世英名。司马迁对张骞这样表奖:“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如此,我们可以下这样的定论:匈奴与汉朝之间的斗争是政府之间的政治斗争,不关也不碍人与人的爱情。张骞爱这个姑娘,用人格、人性、真心、真情征服了这个媳妇;而这个媳妇只爱张骞本人,张骞的需要就是她的需要。所以,在张骞需要出逃的时候,她可以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她爱张骞,不会考虑匈奴人与汉人之别、之争斗。爱,就是给予,是不求回报的义无反顾。有一句很通俗的话叫做: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张骞得这个匈奴人妻子就是伟大的。这位匈奴女性的伟大,在史册上找不到表彰,甚至都没留下名字。而张骞已经伟大了两千多年。
可以这样说,张骞能从西域归来,是这个妻子使之归。
《汉书》上记录张骞与匈奴妻子生有儿子,在史料上查不到去向。但是,同样是《汉书·张骞传》的结尾却说:“骞孙猛,字子游,有才俊,元帝时为光禄大夫。”译成白话是:张骞的孙子名字叫张猛,字子游,有相当的才干,汉元帝时做了官,是光禄大夫。那么,这个张猛是不是张骞在匈奴时所生儿子的后代呢?我无从查考。
在《史记》上,司马迁把张骞沟通西域誉称为“凿空”。空,是通假字,同孔;凿空,即凿孔。形象化地描述了张骞出使西域,增加了中原与西域各地区的相互了解,打开了西去的道路,从此成为了国家的中西通途——丝绸之路。
还有就是,我们今天吃的葡萄、苜蓿、石榴等,都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
霍去病之像
今年初,我去兰州参加一个诗歌活动,特意到“霍去病文化广场”转了转。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霍去病骑马提枪西征的雕像,雕像下是几个跳广场舞的群体。前些年,去兰州的五泉山公园也看到一尊霍去病的雕像。我最初在五泉山看到霍去病的雕像时,当地的朋友还给我讲了一个霍去病在西征路上为战士找水的传说故事,并说五泉山就是由霍去病找水故事而来。说得鲜活生动,好像就是昨天發生的事儿。
这次在兰州,我问当地的一位朋友:“霍去病来过兰州吗?”朋友沉思了一下:“不知道。”对此,我也开始在心底翻腾起所读的史书来,竟然觉得霍去病是没有来过兰州的。可是,如果霍去病真的没来过兰州,为什么兰州有两座霍去病的雕像?
先查查霍去病来没来过兰州吧。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天,汉武帝任命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精选一万骑,从陇西(今甘肃省岷县)出发。据《史记·卫将军骠骑传》记载:“霍去病率戎士隃乌盭、讨遫濮、涉狐奴(今武威石羊河)、历五王国。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霍去病率领大军在今兰州以西渡河,过乌亭逆水(今庄浪河),沿乌鞘岭北坡的草地而行,经过遫濮部落牧地,又渡狐奴河(今石羊大河)。”如此看来,霍去病是没有真正到过兰州的。
查资料:2013年8月6日,“霍去病西征”大型城雕在兰州市天水北路高速路口正式落成,为金城东大门再添人文胜景。据了解,霍去病西征城雕项目是2011年兰州市政府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之一,从设计到落成历经两年多时间。该群雕通高26米,由铸铜和花岗岩打造,使用了200多吨陶土、近70吨青铜以及近千吨石材、混凝土。整体雕塑由霍去病主雕塑和将士群雕组成。霍去病气宇轩昂,挥戟向西,战马身形矫健,前肢作腾跃状,昂首注视前方;众将士个个果敢彪悍、英姿威猛,张扬着跟随骠骑将军击败匈奴的昂扬斗志。
这是兰州政府网站的消息,并没有说清楚为什么要建霍去病的雕像。不过,五泉山的霍去病雕像倒是能说明一些问题。那里每天有成群结队的人去拜霍去病,拜霍去病的人在雕像前根本不看霍去病的雕像,只是用双手去摩挲“去病”二字,使得“去病”二字闪闪发光,而那个“霍”字极为暗淡。这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霍去病仅活到了23岁,是因病不治而死。
其实,把霍去病当作民族英雄来敬仰是应该的,当作青年才俊去热爱是应该的。当作仁义礼智信的楷模是说得过去的,当作一心为国两袖清风的好干部也是说得过去的。
霍去病深谙兵书战策,且能灵活运用,17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是个少年老成的军事家。史上说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其实,霍去病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所生的儿子。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在卫家降世。其父未曾尽过一天当父亲的责任。但霍去病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有一次出征时顺道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霍去病命下属将霍仲孺请到休息的旅舍,跪拜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大人,汉唐时指父亲)之子。”霍仲孺愧不敢应,匍匐叩头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霍仲孺置办田宅奴婢,并在领军归来后将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霍去病从来不沉溺于富贵,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邸,霍去病却断然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为霍去病塑像的。唯独用他名字中的“去病”来暗示自己“去了病”是错的。霍去病究竟得了什么病,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史记》:“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这是历代史书中对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记载。但是,还有一种传说:匈奴人将病死的牛羊等牲口埋在水源中,使水中滋生细菌。霍去病饮水导致染病,医治无效身亡。我相信这个传说。
回到兰州霍去病雕像的话题上。兰州是通往西域和漠北的重要通道,塑霍去病的雕像,让大家记住这个民族英雄和青年军事家是理所当然的。
酒泉之酒
大概是1994年,我与一些朋友一起去了一次甘肃酒泉,是去看卫星发射。我们从兰州出发,坐着军用的212吉普车。向窗外望去,一望无际、一览而尽、一路风尘、一步三摇、一片焦土等等词语涌进了我的脑海。一路上,我不断地慨叹,这吉普车真结实,起码比我结实,因为我都快被颠散架子了,车还能正常行驶。还有,扬进车里的沙子,把我头发、耳朵、鼻孔、衣服都灌满涂匀。我在车里开玩笑说:“这回我的体重增加得快啊!”我们在中途的某个地方吃了顿饭,记忆深刻,第一次吃到“拉条子”,还有“炕羊肠”。
一路上,我还想着另一件事儿。古代,从秦汉开始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走的基本是这条路。那时的风沙一定比现在更大、更狂,路更难走,而秦汉的将士仅是骑马和步行,且不说两军阵前如何厮杀,就是这一路行军也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儿。可以肯定,有许多士兵还没等和匈奴兵交战,就牺牲在路途中了。匈奴是个游牧民族,打游击战的,我们的军队要四处找他们交战。大规模地找匈奴打仗,是从汉朝开始的。找着找着,就打到了中亚、西亚和欧洲。一方面打通了西行之路,一方面向当时的世界宣示了我们汉朝或大汉民族的强大。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靠士兵的肉体拼杀的,所以有“一将功成万骨枯”之说。当然了,今天的各种战争也是如此。咱不说战争,说酒泉。
到了酒泉,我就听到酒泉得名的一个民间传说,大意是霍去病在酒泉这个地方打了胜仗,皇上赏赐了一坛酒。霍去病觉得酒少人多,就把酒倒进泉水里,让士兵们每人都喝到皇上赏赐的酒,感受到皇上的恩宠。此类传说,讲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目的嘛,就是说霍去病高尚,爱兵如兄弟;皇上伟大,爱兵如子。传说是民间的口头文学,是带有即兴成分的创作,和史实有着较大差距。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霍去病“少有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事多此类。”说白了就是,霍去病是在官家大院里长大的,不懂得节约和照顾别人,朝廷赏给他的饭食,他吃不了就扔了,根本不懂得要分给饥肠辘辘的士兵。由是,可以断定霍去病不会把酒倒进泉水里给士兵们喝。再说,霍去病刚打了胜仗,皇上赏赐的酒就到了,那时的政府就是有快递这项业务,恐怕也不会这么快吧。
史料载,酒泉的地名最早来自东方朔的《西荒经》:“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广一丈,长深三丈,酒美如肉,澄清如镜。上有玉樽、玉笾,取一樽,一樽复生焉,与天同休无干时。石边有脯焉,味如獐鹿脯。饮此酒,人不生死,一名遗酒。其脯名曰追复,食一片复一片。”《西荒经》基本是一部地理志,但是,带有浓烈的志怪成分,今天看来有些荒诞。汉朝时,书写天文、地理、人伦的书,都带有神神鬼鬼的描述。对自然及生命现象,没有科学理论来支撑时,用神鬼来诠释是古代书籍的特点,且中外皆然。
在酒泉,我看了卫星发射,看了月牙泉,更多的是看沙漠、戈壁。在视线无际无涯的天地间,我感到有着强烈的抒情的冲动。文学要求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可是,在这无物可寻的地方,却有千万种物体涌入脑海。空,不是无。心里空的人,面对万千物种也是无。
我们从酒泉又到了敦煌,看完莫高窟本想再去阳关,但体力不支,也没有时间了,只好作罢。在酒泉,我滴酒未沾,本想到阳关去痛饮的。我觉得,真正的酒应该在阳关喝,阳关才是汉朝以降的酒泉、泪泉。我认为,酒,大多的时候是伴着泪喝的,和泪而饮的才是酒。喜庆的酒是在锦绣上添了点色彩,痛苦的酒是霜雪中的火盆。喝酒对喜庆氛围的营造作用有限,而对痛苦则是强力推进器。
我欠阳关一场酒,还是阳关欠我一场醉?
阳关没去成,我矫情地对着阳关的方向,把唐朝诗人王维的诗默诵了一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就是今天的咸阳。汉武帝觉得咸阳是秦朝的首都,离自己的首都长安太近了,就把咸阳改成了渭城。在历史上,皇帝改地名、人名是屡见不鲜的。王维这首诗,用极轻松的语调道出了内心的极大悲怆。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生离死别。阳关,这个沉重的关口,亲友相别,互相对视一眼,就是浓烈的酒。
没去成阳关虽有些遗憾,但是,我坚信来日方长,还会去的。其实,去没去阳关,阳关的建筑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都在我心里新鲜地伫立着。近些年,常听古琴曲《阳关三叠》,此曲就是根据王维这首《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衍生而来。只是乐曲表现得更具铺排能力,更具体地表现出渲染手段。所谓“三叠”,不过是一唱三叹,不过是为了增强感染力。《阳关三叠》的古琴曲配有词,而且有几个不同版本的词,核心部分是王维的诗,再根据乐曲的需要扩展了一部分词语。几个版本我都看了,还好。虽然是为音乐服务的,但都紧紧围绕着王维的诗展开。
我没在酒泉喝酒,是想清醒地看衛星发射;想去阳关喝酒,是觉得西去的故人太多了。
刘去之疾
愁莫愁,居无卿。心重结,意不舒。内茀郁,忧哀积。上不见天,生何益!日崔隤,时不再。愿弃躯,死无悔。
这首诗的作者叫刘去,是西汉时武帝到惠帝时期的广川王。这是一首比较缠绵的情诗,译成现代诗,大致是这样:我的痛苦/是你没住进我的心房/我的心已经拧成紧实的结/呼吸不畅/忧郁变成了哀伤/见不到你像见不到太阳/生命也失去了意义/日月轮转/失去的不会再来/为了见到你/我真愿以死相抵。 仅看这首诗,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为情所中的热恋青年写的。其实不然,作者刘去,是个无情无义无德的人。顺便多说几句,诗歌是诗人心境的真实体现,但一首诗只是诗人短暂的心境,不能凭一首诗来对一个诗人下结论。用一句哲学的话说:一个人瞬间的感受,不是他全部的人生观。尤其在对男女情爱上,有德之人和无德之人的表现大致是一样的。或者说,情爱具有动物性。我曾在一首诗里写道:乌鸦在求爱时/和人求爱说着同样的话:我爱你。
刘去原名叫刘去疾,因小的时候常闹病,就把那个“疾”字去掉了。去掉了“疾”字,身体的病少了,心里的病大了。刘去是汉景帝的曾孙,是广川惠王刘越的孙子,广川缪王刘齐的儿子。刘齐因被举报与同胞姐妹通奸等荒淫无度,被革职并把诸侯国也收归中央,后来汉武帝下诏说:“广川惠王是我的亲哥哥,我不忍断绝他的宗庙,还是让惠王的孙子刘去为广川王吧。”就这样,这个刘去当上了广川王,有了封地。了解些历史的人,都知道刘去是个“怪物”,有两大怪癖。刘去的怪癖之一是盗墓,在他辖区内的古墓都被他组织人马盗了一遍。刘去盗墓和常规的盗墓不一样,他不是为了获取财宝,是为了寻求刺激,是为了好玩儿。玩着玩着就玩出了瘾,玩过头了就成“癖”了。《太平广记》中对刘去的盗墓有很多记载。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刘去在盗开春秋时晋国权臣栾书墓时,墓穴里有一只白狐狸,刘去拔剑把白狐狸的左脚给伤了,晚上刘去就做了一个梦,一个须发皆白的男子对刘去说:“你为什么要伤我的脚?”然后挥剑把刘去的左脚刺了一下,刘去醒来就感觉左脚疼,怎么医也没医好,后来刘去的左脚就瘸了,一直瘸到死。
刘去的另一癖,是杀自己的老婆。一共杀了十四个姬妾。当然,杀姬妾的帮手是他的王后阳成昭信。阳城是复姓,昭信是名字。
昭信本来是个普通的婢女,刘去最初喜欢的是王昭平、王地余,并许诺要封其中之一为王后。可是,一次刘去生病了,王昭平、王地余觉得服侍病号这事儿还是让其他婢女来做吧,就喊来昭信服侍。昭信尽心尽力地服侍刘去,刘去被昭信弄得心里和身体都很舒服,一来二去就喜欢上昭信了。王昭平、王地余太自信了,把刘去最需要人服侍的机会让给了昭信。刘去病好后,一次召王地余来侍寝,发现王地余的袖子里有一把匕首,刘去逼问:你要行刺本王?王地余说:大王,我怎么能行刺您呢?是我们看到昭信这个狐狸精把您给迷惑了,我们要杀了她,免得您被她所害。刘去一听更生气了,喊来王昭平和昭信及一些姬妾,亲手持剑当场把王地余给杀了,又命令昭信把王昭平杀了。并且又把她俩的几个婢女丫鬟也杀了。之后,昭信就成了王后。如果昭信成了王后,好好管理后宫,也就罢了,偏偏这个昭信是狠毒之辈,凡有被刘去亲近过的姬妾,一律想办法杀之。可刘去是个好色之徒,招唤姬妾来,姬妾不敢不来,来了就被昭信弄死。就这样,刘去的姬妾一个一个地被杀。刘去知道昭信杀他的姬妾吗?当然知道,而且他还参与杀。刘去后宫的姬妾很多,最担心的事就是给他戴绿帽子。昭信知道刘去的心病,就经常制造谣言,某某和侍卫私通了,某某和医生有奸情了,某某和画匠同床了,等等。刘去也不去考察真伪,抓来就杀。后来,昭信就自己任意杀姬妾,也不告诉刘去了。
女人,尤其是心狠手辣的女人,一旦疯起来是刹不住的。她要专权专宠,要把狐假虎威做成真虎真威。重要的是狠毒的女人,可以让本是她要依靠的男人转而来依靠她。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心计,来掌控男人。民间说女人的伎俩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这种低级办法对帝王之家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要狠,狠到皇帝、王爷也胆寒。昭信是一边用柔软和附和来满足刘去,一边对刘去的其他姬妾施以狠手。昭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毒妇之一,我国古代有五大著名的毒妇。昭信之外,另四位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吕雉,晋惠帝司马忠的老婆贾南风,唐高宗李治的老婆武则天,宋光宗赵惇的老婆李凤娘。这四位娘娘的毒辣业迹,我就不在这里说了。
婦人的狠毒,一是对情敌,一是对政敌。情敌就是皇上或王爷的后宫姬妾,毒妇之独,是要承包皇上或王爷,别人只能是摆设;政敌是让自己的家族掌权,即使是对皇族子弟也绝不手软。女人改变历史进程都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刘去有一个很喜爱的姬妾,叫陶望卿,长得很漂亮。刘去特地安排一个宫内画匠给陶望卿画像,昭信知道后,心里的毒汁就控制不住地想往外喷。于是编造谎言说,陶望卿穿的很暴露,几乎就是裸体了让画匠画像;还说陶望卿常去侍卫的住处与侍卫通奸,连哪个侍卫住在哪个铺位都知道。这些话如果仅对刘去一个人说,刘去不会生气,不过是昭信的醋意大发罢了,可是,昭信的毒就在于把这些话散布到后宫和前朝,逼得刘去不处理就是承认自己戴绿帽子了。刘去把后宫姬妾全招来大殿,自己写了一首诗,让大家一起唱。这首诗是写给陶望卿的。“背尊章,嫖以忽,谋屈奇,起自绝。行周流,自生患,谅非望,今谁怨!”大意是:你背叛了我的规定,像被风吹动的落花,四处飘荡,你的想法有些怪异,你在自取灭亡。东奔西走,生出了许多祸端。我们是何等恩爱啊,可如今,你没有什么活的希望了,也不必怨恨谁了!
刘去的姬妾们一边唱一边忐忑:这是说谁呢?谁又要倒霉了?
最后刘去让大家停止歌唱,指着陶望卿说:“就是你背叛了我!”陶望卿大呼冤枉,昭信就命令把陶望卿抓起来,陶望卿知道必死,扭头冲出大殿,投井自尽了。到此,昭信的毒汁并没有释放结束。昭信喊人把已经死去的陶望卿从井里捞出来,扒光了衣服,“椓杙其阴中,割其鼻唇,断其舌。……与(刘)去共支解,置大镬中,取桃灰毒药并煮之,召诸姬皆临观,连日夜靡尽。复共杀其女弟都。”“杙”是木桩,“椓”是捶、敲,“阴”是女人下体。不想多解释了,土匪都不耻于做的事,昭信伙同刘去一起做了。更缺德的是,她们把陶望卿大卸八块,抹上桃粉、毒药扔进大锅里煮熟了,给陶望卿的妈妈送去。陶望卿的妈妈登时气绝身亡。陶望卿的妹妹也是刘去的姬妾,被昭信一起杀掉。然后,昭信对刘去说:你这些后宫都不老实,太难管了,我把她们圈到一个大院子里,锁上门,她们就再也没机会给你戴绿帽子了。刘去只能同意。从此,这些姬妾再也没看到过刘去,或者刘去再也没看到过这些姬妾。于是,刘去遥望那个大院写了我在开篇时引用的那首诗。
后来,刘去滥杀姬妾的事,被举报到皇上那里,汉惠帝刘盈把刘去的广川王罢免了,命其只与昭信两个人迁往上庸居住,在赴上庸的途中,刘去思来想去,觉得自己正事没干几件,丢人现眼的事干的实在太多了,没等到达上庸,就中途自杀了。刘去死后,昭信被卖到市井做职业妓女去了。
我在正史上没查到刘去管理辖区的政治业绩和生产业绩;也没看到他有子孙。
作恶事,也要讲究“道”,所谓“盗亦有道”。“道”可以容忍一定的上下浮动,但浮动是有尺度的,超出尺度就会遭受惩罚。失德之人遭惩罚,可能是来自人类的,也可能是来自上苍的。
责任编辑 郭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