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曾经少了10天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xq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小朋友们到北京天文馆研学时,老纪总会讲1582年10月的故事。并不是这一年有什么大事发生,只不过,如果把手机日历调到1582年10月,会发现这个月只有21天,没有5—14日,而是从4日直接跳到了15日。
   怎么回事?其实,这桩历法的“公案”也涉及天文学的范畴。古时候,人类曾遭遇洪水泛滥,又有耕种的需要,就得观察星象位置,这才有了天文学。从斗转星移到四季变化,年月日天的长度都和天象分不开,也就有了最初的历法雏形。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历法的管理并不是很严谨,在古罗马经常随意增加或减少月份的天数,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说:“罗马人总打胜仗,可他们没法确定是哪一天打的。”
   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统治者盖厄斯·儒略·凯撒决定修改历法,确定了更精准的历法,被称为“儒略历”,每4年增加1个闰日,每年平均长度是365.25日,一年分为12个月,31天的大月有6个,30天的小月有6个,全年366日,于是2月减掉1天,为29天。
   什么是闰日?我们都知道,四季变化的周期被称作回归年,准确长度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多出来的5个多小时積累4年,差不多就是一天。为了方便,古人发明了闰年,每4年增加1天,也就是闰日,把多出来的5个多小时消化掉,确保以年作为计量单位的准确性。
   后来又有统治者调整了历法,把大小月重新设置,1、3、5、7、8、10、12月这7个月为大月,2、4、6、9、11月这5个月为小月,经过这两次调整,罗马历法终于稳定了一段时间。
   虽然儒略历基本符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但还有误差,每年相差将近11分14秒,130年后累积了长达1天的误差,生产、宗教活动都遇到了问题。到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位时,误差已积攒到了10天!格里高利十三世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误差,于是设立专门委员会进行改革,颁布了新历法,把儒略历中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直接设定为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
   就这样,世界少了10天。这个历法被俗称为“格里历”,它要求,公元年数是100和400的公倍数才能增加闰日。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年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公历规则。格里历精确度很高,在之后的几百年逐渐为全世界接受,一直运行到今天。
   这里还有个小故事。当时还处在沙皇时期的俄罗斯信奉东正教,且不愿接受教皇颁布的格里历,仍沿用儒略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十月革命发生的时间被记为1917年10月25日,实际上是公历的11月7日——这也是如今人们更熟悉的十月革命发生日期。
   最后,让我们回到一开始:公元纪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在读历史时,我们常看到书上写“公元前××年”,实际上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法不是从公元元年开始算起。在过去,各国有自己的纪年法则,到6世纪,基督教修道士狄安尼西提出用耶稣出生作为纪年的开始,得到很多国家的响应,这个纪年方法逐渐推广开来。
   其实,公元纪年法也折射了人类对基础科学的发展、创新与应用。比如中国现在使用的公历,也是格里历,于1912年正式启用,取代了过去长期使用的历法,也就是农历。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为何放弃农历使用公历呢?还是因为方便和通用,比如,依照“闰”的规则,公历闰年加1天,而农历要加一个月,不太符合农业生产的规律。
  (摘自《环球人物》2021年第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马一浮是现代新儒家早期思想的代表之一,作为一位学者兼诗人,他的诗学成就甚高。虽然生于乱世之中,但他始终保持一颗积极乐观之心,以“逍遥”之心处世,这种心态处处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之中。本文以马一浮的《即事》为例,阐述他的“逍遥”之境,分析他能够在乱世之中求得自身的安然闲适并最终找到自我安身立命之所的原因。以此为观照,冀求对当代人的生命追求有所启发。  关键词:马一浮 《即事》 逍遥  作为“一
摘要:具有美籍阿富汗裔身份的第二代移民文学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对21世纪美国文坛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其创作的《灿烂干阳》《追风筝的人》等作品将故国的文化传统与通行于西方社会的英文表述熔于一炉,获得了西方主流文坛的广泛认可。《灿烂干阳》一书中的“太阳”则是最能反映其故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意象。  关键词:移民文学 胡塞尼 《灿烂千阳》 太阳意象 波斯文学  一、卡勒德·胡塞尼身份考辨  移民文学(Dia
摘 要:多丽斯·莱辛在《伦敦见闻录:速写与故事》中继承了伍尔夫的都市写作姿态,用她敏锐的目光和敏感的心灵展现了都市生活的勃勃生机和平凡琐事下掩藏的激情和活力,表现了作者的达观精神和对伦敦的挚爱,更揭示了作者借助对伦敦日常生活的描摹,型塑民族情感,追求身份认同和构建。漫游者的叙事策略和短篇小说的形式是莱辛捕捉生活中瞬息即逝的场景的完美结合。作者借助都市是“剧院”的比喻,将观察的视线投向社会各阶层。她
摘要: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新世纪前后的乡村发生了巨变,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是以社会转型为背景的重要作品。面对着金钱和权力的旷开田逐渐沦陷,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其人性一点点的沦落与异化,又塑造了楚暖暖“人性救赎者”的形象,指明了人对真善美本性的探寻。《湖光山色》展现了在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面前,乡村的社会主体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深幽性,作品寄托了周大新对于人性的探讨和反思,呼吁人们在
俄罗斯电影艺术,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解冻”时期的俄罗斯电影艺术,曾是世界电影艺术中独树一帜、自成学派的卓越的电影流派,它曾以鲜明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深受观众欢迎的观赏性,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艺术曾一度迷失方向,否认传统,但在俄罗斯电影人苦苦挣扎中逐渐找到了向前发展的方向。  作者张焰的这两篇有关俄罗斯电影的评介,通过对俄罗斯电影艺术大师丘赫莱依
摘 要: 新世纪以来,文化界兴起了一股“阳明热”,其表征之一就是先后创排了多部“阳明戏”。这些“阳明戏”在艺术阐释王阳明精神思想的同时,也形象展现了王阳明艰辛的成长之路。新世纪“阳明戏”中的成长叙事一是聚焦了王阳明的“内圣”之路,二是聚焦了王阳明的“外王”之路,“内圣”与“外王”的相互交织,从而将王阳明“成圣”的艰难历程和人生传奇进行了艺术化展现。  关键词:“阳明戏” 王阳明 成圣 内圣 外王 
摘 要: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中的黑暗森林理论是以以下四个强行设定的大前提为基础的:第一,光速不可超越;第二,部分文明拥有光粒和二向箔等毁天灭地的超级武器;第三,猜疑链和技术大爆炸;第四,在不同生存环境下产生发展的文明都会殊途同归地走向毁灭其他文明以保全自身文明的道路。本文尝试对这四个大前提进行逐个否定,最终证明黑暗森林理论并不成立。即便这一理论可能被证伪,也丝毫不影响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本身的巨
摘 要:云南省宁洱县德化乡荒田地区的彝族分支香堂人以“跳神”和“跳笙”仪式作为自身口传文化的主要载体。本次调查活动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了解记录了1949年前荒田地区香堂人“跳神”活动与“跳笙”活动的主要流程,并探究其功能与意义。“跳神”和“跳笙”这两个活动(后简称为“双跳”)都各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流程,“双跳”活动作为普洱地区民间口传文化的两种体现,在香堂人的历史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都起到过重要作用,同时
摘 要:潘仁美的奸臣形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世代累积型小说,历史原型潘美到小说人物潘仁美的嬗变深刻地体现在小说的演进脉络中,直至明代熊大木版《杨家将演义》问世后也没有完全终止,其背后反映的是更深层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本文旨在对宋史及民间文学流传中的潘美形象做一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形象的变迁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宋史 《杨家将演义》 潘美 民族矛盾 忠奸之辨  潘美(925—991)
摘 要:村上春树从登上文坛开始就备受关注,他的作品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并且拥有众多忠实的读者。本文以《舞!舞!舞!》这部作品为例,从表现社会黑暗和对人生无意义的主题内容、语言新奇、构思奇特以及后现代主义特色等几个方面,分析村上春树作品的艺魅力。  关键词:村上春树 艺术魅力 主题 艺术特色  一、主题内容  1.后工业时代的日本社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美国的帮助,日本的经济在一片废墟中逐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