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情境——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教师应从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生活化情境、游戏化情境等四个方面入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活动中学习——做数学。新课标还指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性,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不难看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中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故事化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因而教师就应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新教材第三册《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分桃子”一课,教材是这样编排的:主题图左上角是小熊说“分桃子”,中间是两只小猴在分8个桃子,接着是4只小猫在分鱼,然后要求给3只小狗分骨头。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边讲述边播放课件)“一天,小熊要过生日,它的好朋友小猴兄弟、小猫姐妹、小狗兄弟都来祝贺它,小猴哥哥带着小猴弟弟最早来到小熊家,熊妈妈拿出8个桃子给他俩,小猴兄弟俩高兴地分桃子吃,同学们,你能猜一猜他们是怎么分的吗?小组内可以讨论,然后用小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看一看哪个小组分得最好、最准确。”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还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培养了主动探究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同时还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给学生的心灵以冲击。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创设生活化情境,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你知道妈妈还剩下多少元钱吗?因为,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元应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又总结出“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的力量,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活动化情境,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
创设活动化情境,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创设活动化情境,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实践,使学生在动口说、动手做、用耳听、用眼看、动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对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是十分有利的。如《三位数的认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确认百的记数单位。书本安排的是通过数一些小方块的操作来认识,而且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一排有10个,有9排就是90个,再加一排就是100,100里有10个10。而教学时有位教师对这一情境重新做了设计,首先给每个学生桌上放一把米,学生觉得非常好奇,在下面悄悄地猜测和议论起来。然后,教师告诉大家:大家都非常熟悉大米,天天都要吃到它,今天,我们来做个数大米的游戏,好吗?他们根据教师的要求认真地数出大米的总数。有的是1粒1粒数,有的是2粒2粒数,有的是5粒5粒数,还有的是1粒1粒数出10粒放一堆,再这样数出10粒放一堆,一直到10个10为100。在操作中,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学习,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展示他们的各种方法后,主动探索发现是在数量比较多时,用百来记数比较方便。教学反馈中发现学生对百的单位建立得非常扎实,了解了知识的来源,并感受了学习的乐趣。特别是让全体学生用新的数数方法再数一次时,使得那些平常很少有机会成功的学生也感受到这次我也行了。教师的这一设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变了学习方式,增长了智慧、提高了能力。
四、创设游戏化情境,有利于巩固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的最佳状态不超过30min。在紧张的新知学习后,安排巩固练习,教师要在“趣”字上下功夫。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稳定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其学习兴趣、爱好得以延伸,整节课都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传口令”、“找朋友”、“猜一猜”、“摘苹果”、“小动物找家”等形式创设游戏化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例如,教“分桃子”一课时,在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后可设计这样一个游戏“猜豆子”,即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由一位同学到口袋里抓一把豆子,然后小组合作,能平均分成两份的就给加2分,能平均分成三份的就给加3分,能平均分成五份的就给加5分……最后以得分多的小组为胜。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关于教学情境如何创设才能更为有效,这是我们一直探讨,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一切为教学内容服务,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都是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姬秉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趋势.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3.
[3]杨九俊.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张行涛.新课程教学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活动中学习——做数学。新课标还指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性,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不难看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中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故事化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因而教师就应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新教材第三册《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分桃子”一课,教材是这样编排的:主题图左上角是小熊说“分桃子”,中间是两只小猴在分8个桃子,接着是4只小猫在分鱼,然后要求给3只小狗分骨头。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边讲述边播放课件)“一天,小熊要过生日,它的好朋友小猴兄弟、小猫姐妹、小狗兄弟都来祝贺它,小猴哥哥带着小猴弟弟最早来到小熊家,熊妈妈拿出8个桃子给他俩,小猴兄弟俩高兴地分桃子吃,同学们,你能猜一猜他们是怎么分的吗?小组内可以讨论,然后用小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看一看哪个小组分得最好、最准确。”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还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培养了主动探究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同时还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给学生的心灵以冲击。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创设生活化情境,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你知道妈妈还剩下多少元钱吗?因为,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元应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又总结出“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的力量,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活动化情境,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
创设活动化情境,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创设活动化情境,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实践,使学生在动口说、动手做、用耳听、用眼看、动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对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是十分有利的。如《三位数的认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确认百的记数单位。书本安排的是通过数一些小方块的操作来认识,而且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一排有10个,有9排就是90个,再加一排就是100,100里有10个10。而教学时有位教师对这一情境重新做了设计,首先给每个学生桌上放一把米,学生觉得非常好奇,在下面悄悄地猜测和议论起来。然后,教师告诉大家:大家都非常熟悉大米,天天都要吃到它,今天,我们来做个数大米的游戏,好吗?他们根据教师的要求认真地数出大米的总数。有的是1粒1粒数,有的是2粒2粒数,有的是5粒5粒数,还有的是1粒1粒数出10粒放一堆,再这样数出10粒放一堆,一直到10个10为100。在操作中,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学习,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展示他们的各种方法后,主动探索发现是在数量比较多时,用百来记数比较方便。教学反馈中发现学生对百的单位建立得非常扎实,了解了知识的来源,并感受了学习的乐趣。特别是让全体学生用新的数数方法再数一次时,使得那些平常很少有机会成功的学生也感受到这次我也行了。教师的这一设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变了学习方式,增长了智慧、提高了能力。
四、创设游戏化情境,有利于巩固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的最佳状态不超过30min。在紧张的新知学习后,安排巩固练习,教师要在“趣”字上下功夫。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稳定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其学习兴趣、爱好得以延伸,整节课都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传口令”、“找朋友”、“猜一猜”、“摘苹果”、“小动物找家”等形式创设游戏化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例如,教“分桃子”一课时,在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后可设计这样一个游戏“猜豆子”,即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由一位同学到口袋里抓一把豆子,然后小组合作,能平均分成两份的就给加2分,能平均分成三份的就给加3分,能平均分成五份的就给加5分……最后以得分多的小组为胜。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关于教学情境如何创设才能更为有效,这是我们一直探讨,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一切为教学内容服务,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都是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姬秉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趋势.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3.
[3]杨九俊.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张行涛.新课程教学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