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要依靠教师去实施.教师勾连起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本研究从教师活力的意蕴出发,对教师活力内涵和产生的动因进行解读,通过分析教师活力的制约因素,提出以学校发展规划“研制—实施—评估”的三阶段激发教师活力的可行性和方法路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要依靠教师去实施.教师勾连起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本研究从教师活力的意蕴出发,对教师活力内涵和产生的动因进行解读,通过分析教师活力的制约因素,提出以学校发展规划“研制—实施—评估”的三阶段激发教师活力的可行性和方法路径.
其他文献
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是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首要举措.“放管服”是我国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化.上海自2015年正式推动“管办评”分离改革,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的制度体系下,着力在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内生动力等方面进行探索.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重要自主活动形式,它自主性、开放性、互动性、情境性的特征,为幼儿主动建构经验并获得自主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支持,而要使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发挥最大化价值,就必须在区域活动中实现幼儿的深度学习.研究发现,教师对“区域活动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理念认可并愿意积极进行实践探索,但在将理念转化到教育行动的过程中倍感困难.由此,有必要对“区域活动如何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进行思考与探索,帮助教师明晰思路并走出困境:营造支持性的区域环境,提供幼儿深度学习的机会;创设最优化的问题情景,激发幼儿深度学
世界银行综合全球各国教师政策优势提出全面性教师政策框架,共有8个政策目标:教师期望、教师选拔、教师教育、教师效能、教师领导、教师评价、教师支持、教师激励,并为之配套了21项政策杠杆.基于世界银行教师政策框架的政策目标,本研究分析我国新时代32份乡村教师政策文本,发现我国新时代乡村教师政策扎根中国大地,呈现出侧重教师选拔、教师支持、教师教育政策目标,弱化教师期望和教师效能政策目标的分布特征.基于此,未来我国乡村教师政策应根据教育发展,动态管理乡村教师政策目标;明晰政策目标,细化乡村教师政策的政策杠杆;运用政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连续三年对浙江省58所中学的167340名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弹性评估.结果 发现:心理弹性能够显著预测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与心理困扰水平.在初中、普高及职高各学段比较中,初中学段整体心理弹性状况良好,初一学生心理弹性水平最高.在高中阶段,普通高生心理弹性水平优于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弹性呈现倒“U”型特点.因中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差异显著,在自信、积极认知、问题解决等方面凸显出不同特点,各级学校应根据其各学段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策略.
张桂梅的可敬在于其坚守住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学理念.rn华坪女高不设门槛、不收学费,办学理念真诚质朴,让人感受到了人格的伟大和教育的初心.相比一些超级中学通过“掐尖”来制造高考神话,通过公私不分办学和超大规模招生来制造优质生源垄断,通过催生教育焦虑来形成市场效应,然后谋求上市,这种以资本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把孩子们当作工具来圈钱的做法,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心和教育方向,办学者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为教育资本家.在张桂梅面前,他们应该感到羞愧.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课堂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是当今语文阅读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课堂视频分析的方法,选取了2006年与2016年前后上海市初中优质语文阅读课堂实录,对其课堂互动行为及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发现:课程整体稳步变革,但课堂节奏在不断加快,“控制性”问题增多,且教学重心在文本理解上.本研究认为,应理性看待课程改革成果,正确认识阅读素养的本质,支持学生培养阅读兴趣、自主探究.
何炳松翻译西方史学著作,开启了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的直接对话,为学术翻译树立了典范.何炳松尽职商务印书馆十一载,主持、审校众多社科类学术著作、学术译丛.《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引领了时代思想,为本土学术注入新鲜动力,是学术建设的坚实基石.何氏对于编译事业的思考,既有胸怀教育兴衰的使命感,也有肩负学术事业发展的责任感.何炳松的史学翻译服务教育、引领学术,有利于学术发展.此番何炳松翻译研究挖掘出被忽略的重要史实,从而扩展了翻译史的研究范围,同时也能给予历史学研究诸多思考与启示.
我国关于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研究在目的 、主体、标准、结果等方面存在争议:评价目的 的争议聚焦于中小学教师评价目的 是以奖惩为主还是以促进发展为主;评价主体的争议集中于多元化主体是否客观有效;评价标准争议的重点是共同统一还是关注个性差异;评价结果争议围绕注重自我反思还是注重专业指导.中小学教师评价作为一种促进中小学教师发展的专业指导,其存在是合理且必要的,而关于绩效奖惩的目的 则需客观看待,并加以科学论证.为此,明确中小学教师评价目的 、有针对性地提高评价的有效性是当前相关职能部门应考虑的重要问题.争议之处反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79~2020年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发文数量、研究主题和研究演变三个主要类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经历了缓慢发展期、迅猛攀升期和平缓上升期三个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教师发展、文化味、核心素养等内容是热点研究领域.研究历程呈现四个明显的演变:从课程管理走向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课程治理;从理论思辨走向本土理论关照下的实践改进;从学科碎片走向打破学科界限的跨界整合;从兴趣特长走向素养本位的系统设计.综上分析,建议未来校本课程开发
师生主体关系的争鸣历经“主-客体”关系到“主导-主体”关系,再到主体间性关系的演变,现今又出现他者性关系的新论调.它犹如摆钟,在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摆动,却难以回应现实师生关系中主体失落于外与封闭于内的悖论.师生主体关系的争鸣在本质上以主体哲学为基础,局限于教师主体或学生主体的立场来言说师生关系,以致形成师生关系研究的理论漩涡.事实上,师生关系的核心不是教师或学生的主体性,而是二者的关系.据此,“关系优先于主体”应是重新审思师生关系的方法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