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自和谐道中庸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茶修养的最高道德
  ——中庸之德
  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宛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孩子虽多并不去打架,而能和谐共处。
  至于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茶饮图,或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清代茶人陈鸣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三个老树虬根,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出壶嘴,右出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支盖,不仅立意鲜明,取“众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此壶命名为“束柴三友壶”,主题一下子被点明。
  中庸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完美的德。陆羽所说的茶德,是在茶事过程中引发的关于道德与情操的行为。在儒家的思想中,德为政治主张,要以道德治理国家,“中庸”为其核心。茶人将这种主张反映在茶事上,是说茶可以德行道。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比较建茶与江茶后曾说:“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
  
  茶文化中的“和”之美
  
  儒家追求和谐,主张“中庸之道”。“和”在古今茶事中得到充分体现:刘贞亮有“以茶利礼仁”说;民俗有“寒夜客来茶当酒”,这是“和敬”的范畴。欧阳修《和梅公仪尝建茶》有“羡君潇洒有余清”是说茶清;蔡襄《北苑》的“龙泉出地清”是说泉清;苏拭《汲江煎茶》之“自临钓石取深清”是说水清;袁杖《试茶》中“几茎仙草含虚清”说的是和清。
  
  完美的人格思想“仁”
  
  儒家人格思想是“仁”,其特性是突出对人格进一步完善的追求。这种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基础。茶性温,茶历来被视为清洁之物,从采摘、制作到烹煮都要十分纯净,这种特性常常被比喻为德。古代对“君子仁人”的正直、清廉、公正等品性极为推崇,这种“君子之风”与茶性融为一体,使得人们在品味茶的色、香、味的过程中,托物寄情,使精神与感情净化,人格自然得到升华。
其他文献
作协主席铁凝在接受《人民日报》的采访,谈到国人的文化自信时,有一个观点——“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需要文化的凝视。文化的凝视,实际上这是体现了文化的根本作用,于生命的作用,于精神的作用,于情感的作用,于心灵的作用,于灵魂的作用。什么是文化的凝视?是我们通过文化,去了解,去渴望,去诉求,去表达;是我们通过文化,去打动人,去温暖人,去抵达人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心灵的询
期刊
晚清、民国以来的百年中国,是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走向解体和重建的过程。一百年来一直隐含着、存在着两个真实的问题,一个是我们怎样重新诠释自己文化传统的价值?二是民族文化的重新认同问题。至今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因为从清末到民初到“五四”,长时期唯西方是听,只知有西,不知有东。中国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严重流失,流失到自己不能辨认自己的地步。  香港中文大学的前校长金耀基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年代“不想看”,
期刊
所谓的和合学,是指研究在自然、社会、人际、人自身心灵及不同文明中存在的和合现象,并以和合的义理为依归,以及既涵摄又超越冲突、融合的学问。  和合是人文世界和社会世界的普遍现象,故被和合学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因为人文世界和社会世界都蕴涵着“融突”,和合是无数自性关系、本质关系、变化关系、过程关系、艺术关系的整合的结构方式。譬如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人世间万事万物依循天道的变化,各自获得
期刊
国学是庄严的,国学大师们的思想是深沉的。国学从古代走来,先贤圣哲们留传下来的话语如同火炬,在某个不一定的时刻点亮后世之人的心。  春秋战国时代,是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的时代,大师辈出。就在其中,有一个人,他的特立独行传达出一种超脱的幽默。这个人就是庄子。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高堂之上。此龟者,宁其
期刊
俗人虑温饱,义士忧天下。“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天下可忧之事,莫过于亡国事大,最忧亡国大事者,当为亡国之君。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后主李煜无疑是个善解风情的言情大家。可叹后主词赋情性有余而治国才智不足,肉袒受俘,封“违命侯”于汴京,郁郁然,凄凄凉,于四十二岁七夕生日,死于宋太宗的一盏毒酒。英年即早逝,生日亦忌日,或许,正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商,成就了李后主最后的悲情。  
期刊
  
期刊
道家“长生观”对茶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自伊始就有“长生不老”的概念。老子在承认万物总根源“道”永恒的同时,也暗示了生命可以长生不老。道士们认为,想要达到“羽化成仙”的效果,必须服用含有“生力”的食物。陶宏景的《茶录》指出:“茶茶轻身换骨,丹丘子黄君服之。”在此将茶与道教的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观念联系到一起了。    清静无为的养生观    为了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道士常常把健康、长寿归结于人
期刊
佛教于公历纪元前后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已达到鼎盛。而中国茶道自唐朝陆羽始创,其后大兴于世。陆羽自小在寺院中诵佛经,学习煮茶。成年后又与咬然和尚结为忘年之交。在《茶经》和《陆文学自传》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茶禅一味    茶与禅宗的结缘源于禅宗的坐、禅、定。  坐,指修行时“心注一境”,即脱离所有外
期刊
随着《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施行与经济危机下的减薪裁员,国家公务员带薪年休假再度成为人们议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其实,中国的官员带薪休假制度由来已久,大约自汉代起,各级官吏便规定每五天休息一日,称“五日休”。唐代改为“旬休”,即每十天休息一日。古代的这一例行休假日还俗称为“休沐”,所谓“休沐”,即洗头、洗澡。古代官吏蓄发梳髻,头发太长,洗一回很费力,《楚辞》中即有男子洗了头在太阳底下“(晒)发”的
期刊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面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茶,产于江南的明山秀水之间,与青山、云雾为伴,以清风、明月为侣,聚山川之灵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