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环境复杂多样背景下,面临治理理念认识不到位、治理方式不精准、社会治理主体人才短缺的困境,需要增强组织领导力,提高思想认识、大力发扬民主协商,实现治理方式精准化、完善人才供给机制,保障基层社会治理主体专业化水平,进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困境;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引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要求,也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目标的重要体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成果直接关系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达到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的社会治理水平。基层社会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一方面作为乡村、社区的社会主体身份多元,社会利益矛盾盘根错节,治理环境复杂多样,造成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困境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乡村、社区社会治理主体治理理念不全面,社会治理体系主体操作性不完善,治理方式固化、单一成为造成困境的主观因素。因此当前探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对困境,以问题导向为依据,深入探索路径选择,进而有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整体发展方向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深入理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准确把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治理目标及价值定位,对提升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理念认识提供有力保障。
1.1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包含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治理体系的科学化与治理方式的精准化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内驱动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到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归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通过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保障基层社会强化政治引领,发挥社会主体多元参与协商决策,构建法治、德治与自治融洽结合的治理体系,凝聚人民群众共识与力量,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与发展任务。
1.2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根本前提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基层是贯彻社会治理制度的重心与落脚点,社会治理制度能否一以贯之并取得预期成效,关键在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完成程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基本要求与重点任务包含社会治理发展的方方面面,理念、机制、方式方法的创新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保障。共建共治共享提倡的是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和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强调社会多元主体有意识、有组织、有动力的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正是凝聚基层各支力量,形成最大合力,提升治理能力,达到最佳社会效能,是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根本前提。
1.3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内容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含国家、地方和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政府、市场、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纵向维度的根基,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横向维度的组成部分,涵盖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支撑,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必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2.新时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样面临环境复杂多样、社会治理理念认识不到位、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不精准、社会治理主体人才短缺及专业化不足的困境。
2.1当前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环境复杂多样
当前应对社会发展新矛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治理环境也呈现出复杂多样性。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使得作为基层的乡村、社区打破过去较为单一的社会阶层结构,不仅仅只是由企事业单位人员或农民阶层,而是分化出更多领域更多层次的阶层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必然会引发利益需求的多元,致使社会利益关系冗杂,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叠加。同时近年来互联网广泛普及,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成为了“播音员”,一些社会问题还未来得及了解前因后果,就已经在网络上大肆发酵,甚至一些时候网络的关注对社会问题本身解决造成束缚,网络谣言捆绑了事实真相。这些无疑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形成阻碍。
2.2对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理念认识不到位
从社会“管理”理念到“治理”理念的转变,不仅只是概念的转换,更是一种全新的改革理念的升华。理念的与时俱进才能够保障实践运用层面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基层社会治理中,在社区层面,工作任务重,责大于权现象普遍,致使干部学习新理念的精力有限;在农村层面,干部人才队伍短缺,致使干部学习运用新理念的能力不足。这也就造成基层干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工作常态。究其根本,还是对基层社会治理理念认识的不到位。
2.3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治理方式不精准
社会阶层分化意味着利益诉求多元,面对群体的差异性,需求的个性化,解决处理社会问题的方式需要更加精细化。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由于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主体责任认识不清,理念还停留在“管理”的层面,认为社会生活中只要遇到事就应该政府管、政府解决,无论是家中琐事还是邻里纠纷,统统推到干部案头要个说法,干部“家长式”治理方式在基层仍然普遍存在,居民忽视自身也是社会治理主体的一部分,对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方式运用缺失;另一方面当前社会问题背后关系错综复杂,梳理解决过程可能涉及跨领域、跨部门,这对治理方式精准化提出高要求。 2.4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专业人才队伍短缺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包含了政府干部、社会组织以及社区、乡村群众。基层干部长期以来就存在人才流失严重、年轻干部少、专业化程度不足的现象,加上基层工作更是存在职责不清现象,导致基层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社会治理工作难上加难。社区、乡村群众一方面对社会治理理念认识不清,不认为自己是社会治理主体的一员,主人翁意识淡漠;另一方面,有些群众意识到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事务中去,但是由于自身专业知识不足、能力不足等情况,无法保质保量完成相关工作任务。而且由于少部分村干部专业不足和素养不高,基层的微腐败案件频发。专业治理队伍的人才短缺是阻碍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3.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探索
应对复杂多变的基层社会治理环境,治理理念认识不到位,治理方式不精准,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基层社会治理目标;发扬民主协商,实现治理方式精准化;完善治理机制,保障基层社会治理人才供给。探索切实可行的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
3.1强化组织领导力,提高思想理念认识
完善党委领导被放在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首位,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根本。党委领导正是发挥党委作为领导核心和政治保障的作用,基层社会治理主体需要强化组织领导力,提升思想认知、凝结价值共识层面发挥引领作用。首先通过组织培训社会治理相关内容,使社会治理主体从理论视角理解治理理念转变的意义、要求和目标价值。其次强化组织引领力。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社区调研防疫工作时强调:“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发挥党组织的率先垂范作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给群众树立良好典范,促使社会治理主体深刻理解社会治理的深远意义。
3.2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把握基层社会治理目标
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治理目标的总体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统筹下,重点在微观具体政策的落实,更多的是直接参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事务。基层社会治理目标必须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始终。一是把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合理诉求。群众诉求表达也正为我们指出社会治理中的问题所在,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厘清问题,落实解决好群众诉求,是把握基层社会治理目标的基础与重点。二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主体治理能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需要依靠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具有专业治理能力提供动力,与基层实际相契合的治理体系作为保障,更好的发挥治理效能,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
3.3大力发扬民主协商,努力实现治理方式精准化
基层社会治理应对的是复杂多样的环境,矛盾交织的社会问题,多变的、个性化的需求,这些特性就决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必须精准化。做到治理方式精准化,前提必须全面清楚的了解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需要达到的解决目标。大力发扬民主协商,为实现治理方式精准化有力支撑。我们说民主协商就是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情由大家一起商量。通过社会治理主体参与协商治理问题,准确把握问题产生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民主协商形成的最终决策,由社会治理主体参与决策的形成和后期的实施落实,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理方式的选择,更有利于把握人民群众真实的情感意愿和实际意愿。
3.4完善機制建设,保障基层社会治理人才供给
基层社会治理人才供给不仅包含社区、乡村的基层干部的人才供给,还包含各类群众参与的基层社会组织提高治理能力,发挥自身作用。从基层干部层面完善人才供给而言,更多的是由国家层面制定有关政策引导,如现行实施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政策,当前更重要的是完善留住人才的机制;从群众参与基层社会组织层面完善人才供给而言,关键是需要提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自身能力。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对基层社会组织的参与者提出了高要求。不仅要求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实现自治,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事务中来,还需要在治理过程中运用好德治治理方式,体现出社会组织参与者需要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能够成为发挥道德引领社会风气的治理人才,这就需要完善提高社会组织参与者能力的培训机制,引导激励机制,进而保障基层社会治理人才的供给。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基层社会治理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导向,是当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人民群众最直观感受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体现,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对治理困境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增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理论与实践探索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9-30.
[2]张乾元,苏俐晖.新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道路自信[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10.
[3] 赵秀玲.乡村治理现代化瓶颈的破解之策[J].国家治理,2020(4):24-28.
[4]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EB/OL].新华网,2020-3-10.
作者简介: 耿媛(1988—) ,女,新疆鄯善人,中共吐鲁番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讲师。
晁燕华(1985—),女,新疆阿勒泰人,中共吐鲁番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讲师。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困境;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引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要求,也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目标的重要体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成果直接关系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达到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的社会治理水平。基层社会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一方面作为乡村、社区的社会主体身份多元,社会利益矛盾盘根错节,治理环境复杂多样,造成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困境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乡村、社区社会治理主体治理理念不全面,社会治理体系主体操作性不完善,治理方式固化、单一成为造成困境的主观因素。因此当前探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对困境,以问题导向为依据,深入探索路径选择,进而有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整体发展方向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深入理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准确把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治理目标及价值定位,对提升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理念认识提供有力保障。
1.1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包含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治理体系的科学化与治理方式的精准化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内驱动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到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归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通过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保障基层社会强化政治引领,发挥社会主体多元参与协商决策,构建法治、德治与自治融洽结合的治理体系,凝聚人民群众共识与力量,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与发展任务。
1.2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根本前提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基层是贯彻社会治理制度的重心与落脚点,社会治理制度能否一以贯之并取得预期成效,关键在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完成程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基本要求与重点任务包含社会治理发展的方方面面,理念、机制、方式方法的创新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保障。共建共治共享提倡的是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和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强调社会多元主体有意识、有组织、有动力的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正是凝聚基层各支力量,形成最大合力,提升治理能力,达到最佳社会效能,是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根本前提。
1.3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内容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含国家、地方和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政府、市场、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纵向维度的根基,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横向维度的组成部分,涵盖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支撑,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必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2.新时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样面临环境复杂多样、社会治理理念认识不到位、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不精准、社会治理主体人才短缺及专业化不足的困境。
2.1当前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环境复杂多样
当前应对社会发展新矛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治理环境也呈现出复杂多样性。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使得作为基层的乡村、社区打破过去较为单一的社会阶层结构,不仅仅只是由企事业单位人员或农民阶层,而是分化出更多领域更多层次的阶层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必然会引发利益需求的多元,致使社会利益关系冗杂,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叠加。同时近年来互联网广泛普及,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成为了“播音员”,一些社会问题还未来得及了解前因后果,就已经在网络上大肆发酵,甚至一些时候网络的关注对社会问题本身解决造成束缚,网络谣言捆绑了事实真相。这些无疑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形成阻碍。
2.2对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理念认识不到位
从社会“管理”理念到“治理”理念的转变,不仅只是概念的转换,更是一种全新的改革理念的升华。理念的与时俱进才能够保障实践运用层面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基层社会治理中,在社区层面,工作任务重,责大于权现象普遍,致使干部学习新理念的精力有限;在农村层面,干部人才队伍短缺,致使干部学习运用新理念的能力不足。这也就造成基层干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工作常态。究其根本,还是对基层社会治理理念认识的不到位。
2.3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治理方式不精准
社会阶层分化意味着利益诉求多元,面对群体的差异性,需求的个性化,解决处理社会问题的方式需要更加精细化。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由于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主体责任认识不清,理念还停留在“管理”的层面,认为社会生活中只要遇到事就应该政府管、政府解决,无论是家中琐事还是邻里纠纷,统统推到干部案头要个说法,干部“家长式”治理方式在基层仍然普遍存在,居民忽视自身也是社会治理主体的一部分,对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方式运用缺失;另一方面当前社会问题背后关系错综复杂,梳理解决过程可能涉及跨领域、跨部门,这对治理方式精准化提出高要求。 2.4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专业人才队伍短缺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包含了政府干部、社会组织以及社区、乡村群众。基层干部长期以来就存在人才流失严重、年轻干部少、专业化程度不足的现象,加上基层工作更是存在职责不清现象,导致基层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社会治理工作难上加难。社区、乡村群众一方面对社会治理理念认识不清,不认为自己是社会治理主体的一员,主人翁意识淡漠;另一方面,有些群众意识到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事务中去,但是由于自身专业知识不足、能力不足等情况,无法保质保量完成相关工作任务。而且由于少部分村干部专业不足和素养不高,基层的微腐败案件频发。专业治理队伍的人才短缺是阻碍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3.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探索
应对复杂多变的基层社会治理环境,治理理念认识不到位,治理方式不精准,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基层社会治理目标;发扬民主协商,实现治理方式精准化;完善治理机制,保障基层社会治理人才供给。探索切实可行的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
3.1强化组织领导力,提高思想理念认识
完善党委领导被放在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首位,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根本。党委领导正是发挥党委作为领导核心和政治保障的作用,基层社会治理主体需要强化组织领导力,提升思想认知、凝结价值共识层面发挥引领作用。首先通过组织培训社会治理相关内容,使社会治理主体从理论视角理解治理理念转变的意义、要求和目标价值。其次强化组织引领力。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社区调研防疫工作时强调:“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发挥党组织的率先垂范作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给群众树立良好典范,促使社会治理主体深刻理解社会治理的深远意义。
3.2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把握基层社会治理目标
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治理目标的总体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统筹下,重点在微观具体政策的落实,更多的是直接参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事务。基层社会治理目标必须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始终。一是把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合理诉求。群众诉求表达也正为我们指出社会治理中的问题所在,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厘清问题,落实解决好群众诉求,是把握基层社会治理目标的基础与重点。二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主体治理能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需要依靠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具有专业治理能力提供动力,与基层实际相契合的治理体系作为保障,更好的发挥治理效能,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
3.3大力发扬民主协商,努力实现治理方式精准化
基层社会治理应对的是复杂多样的环境,矛盾交织的社会问题,多变的、个性化的需求,这些特性就决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必须精准化。做到治理方式精准化,前提必须全面清楚的了解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需要达到的解决目标。大力发扬民主协商,为实现治理方式精准化有力支撑。我们说民主协商就是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情由大家一起商量。通过社会治理主体参与协商治理问题,准确把握问题产生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民主协商形成的最终决策,由社会治理主体参与决策的形成和后期的实施落实,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理方式的选择,更有利于把握人民群众真实的情感意愿和实际意愿。
3.4完善機制建设,保障基层社会治理人才供给
基层社会治理人才供给不仅包含社区、乡村的基层干部的人才供给,还包含各类群众参与的基层社会组织提高治理能力,发挥自身作用。从基层干部层面完善人才供给而言,更多的是由国家层面制定有关政策引导,如现行实施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政策,当前更重要的是完善留住人才的机制;从群众参与基层社会组织层面完善人才供给而言,关键是需要提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自身能力。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对基层社会组织的参与者提出了高要求。不仅要求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实现自治,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事务中来,还需要在治理过程中运用好德治治理方式,体现出社会组织参与者需要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能够成为发挥道德引领社会风气的治理人才,这就需要完善提高社会组织参与者能力的培训机制,引导激励机制,进而保障基层社会治理人才的供给。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基层社会治理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导向,是当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人民群众最直观感受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体现,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对治理困境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增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理论与实践探索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9-30.
[2]张乾元,苏俐晖.新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道路自信[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10.
[3] 赵秀玲.乡村治理现代化瓶颈的破解之策[J].国家治理,2020(4):24-28.
[4]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EB/OL].新华网,2020-3-10.
作者简介: 耿媛(1988—) ,女,新疆鄯善人,中共吐鲁番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讲师。
晁燕华(1985—),女,新疆阿勒泰人,中共吐鲁番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