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博大的政治胸襟、非凡的执政能力、求真务实的勇气和远见卓识的理论创新的胆识,从容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总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先后提出了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和对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以下简称“两个和谐”)的重大战略思想,将内政外交统一到全新的境界。
“和谐世界”:全球治理新范式
“和谐世界”理念,既概括了中国对外工作的总目标,也对国际政治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而重大影响。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到21世纪”,“这是我们这一代领导人必须认真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领导者、决策者们纷纷反思: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时代,国际社会以什么样的理念、以什么样的制度去构建世界秩序的稳定与公正?
环顾当今世界,围绕全球治理(或公共事务管理)所发生的争论从未停息过。必须承认,目前流行的所谓全球治理的种种理论与主张主要产生于西方。诸如:“美国治下的和平”、“美国中心论”、“单极稳定论”、“大国共治”、“民主联盟”、“民主同盟”、“价值观同盟”、“意识形态联盟”、“民主价值观机制”、“西方自由理想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民主和平论”等等。这些理论与主张中有的试图按一国理念与价值观一统天下,有的主张以忽视小国、弱国和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有的以意识形态划线,有的将世界各国人为地分割成所谓“民主”与“非民主”,有的搞地区中心主义。不难看出,上述理论与主张明显地反映了西方国家对国际事务的见解乃至偏见,距全球共识、时代潮流、普世愿望相距甚远。
与上述形形色色的所谓全球治理理念不同,“和谐世界”理念主张:其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各国只有携手共进,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其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目前全球有25亿人每天靠不足2美元度日,他们占世界人口的40%,却只占全球收入总额的5%;世界最富有的10%的人口,占到全球收入总额的54%。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和谐与太平。应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发达国家应为实现全球普遍、协调、均衡发展承担更多责任。其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目前世界上共有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以及各种宗教和政治信仰。只有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积极推动不同文明间对话、交融和借鉴,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相处,人类才更加和谐幸福,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和谐世界”与联合国宪章“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的崇高精神相一致,体现了当今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的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今国际关系变革的现实和当今时代的核心价值,是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伟大理论。
真理以其体现出卓越的时代精神而发光。国际舆论将“和谐世界”理念称之为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新模式”,全球治理的新范式,是“催生世界新秩序”的重要主张,对引导经济全球化正确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重大贡献。
“和谐外交”:中国外交新成就
中国是“和谐世界”的倡导者,也是“和谐世界”的践行者。中国政府总揽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四大外交布局,全方位地将“和谐”理念延伸到处理国际事务的实践中。
一、“和谐世界”与大国外交。“和谐”的大国关系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关键。中国从战略高度积极推进、维护同主要大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使大国外交获得新的重大进展。中美关系处于中美建交以来的最好时期,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进入新阶段。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新水平。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步入全面健康发展轨道。中日恢复高层交往,两国关系总体呈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和谐世界”与周边外交。中国努力建设和谐周边,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安全、合作、繁荣”的亚洲政策目标,中国周边外交关系取得新的突破。首先,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双边关系不断深化。其次,与周边区域合作获得长足进展。中国参加了亚洲区域和次区域的40多个合作机制。中国与东盟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上海合作组织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三、“和谐世界”与发展中国家外交。发展中国家始终是中国外交的立足点,也是“和谐外交”的基点。中非构建“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获得显著进展。中非合作论坛第三次峰会,成为南南合作的里程碑。中拉政治、经贸关系不断加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太平洋岛国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建立合作论坛,与安第斯共同体建立了磋商与合作机制。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发展中国家:减免了31个非洲国家共109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190项对华出口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将在3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及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宣布通过优惠关税、减免债务、人员培训等方式帮助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
四、“和谐世界”与多边外交。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和参与多边安全合作,是开展“和谐外交”的重要舞台。中国多边外交活动进入空前活跃的发展阶段。迄今,中国加入了300多个国际多边条约,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中国积极支持和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积极地、建设性地参与伊拉克、苏丹达尔富尔、巴以冲突、黎以冲突等国际热点问题解决;呼吁国际社会支持和参与东帝汶、阿富汗、伊拉克、刚果等地区的维持和平和战后重建工作,高度关注伊朗核问题,协调各方,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化解矛盾;在推进“六方会谈”,推动解决朝核危机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和谐品格”:外交模式新发展
“和谐世界”引领下的“和谐外交”展示出一种“和谐品格”,丰富、深化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外交的内涵。五年来,中国的政府外交、政党外交、议会外交、经济外交、科技外交、文化外交、军事外交和民间外交等传统外交手段全方位发展,继续加强,中国外交模式、方式、手段与风格也不断创新。其引人注目者有:
一、“首脑外交”举世瞩目。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地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又身体力行,将“和谐”的声音传递给世界。展示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智 慧、开放、务实、亲民、善意、友好的形象,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显示出“和谐外交”的魅力。外家元首纷至沓来,仅去年,就有86位外国元首到访中国。活跃的中外首脑外交,以其权威性、影响力,对推进双边、地区和多边外交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二、“政党外交”蓬勃发展。理论创新、国际交往,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长期执政、决胜现实与未来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每一次理论创新都会给党的对外联络工作带来新的发展,而党的对外联络工作的发展又为党的理论创新创造条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特别是“和谐世界”理念极大地丰富了党的对外联络工作的内涵。五年来,几乎平均每天都有政党代表团进出国门。党际高层交往空前频繁,多边政党外交精彩纷呈,与政党相关的各类政治组织的交往成为增长点,政党间的交流、对话、研讨、培训、合作等领域拓宽,交往方式和内容与时俱进。2004年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性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参与多边政党交往的伟大创举。
三、战略对话别开生面。战略对话,由中美两国元首在三年前共同作出决定,首开战略对话先河,随后在中美、中俄、中法、中日、中英、中印等国陆续展开,就各自和共同关注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开展坦诚的对话与交流,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战略、对方的利益和关切,增进了战略互信。这种新型的外交方式,以一种全新的外交理念,适应了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的新变化。国际社会高度评价这种崭新的外交方式,并称赞中国有一批善于走出国门做工作的外交官。
四、“公共外交”日益活跃。外交是人民的事业。中国开展了“俄罗斯年”、“中印友好年”、“意大利年”、“中国一东盟友好合作年”、“中国年”、“中韩交流年”、“日本中华年”、“西班牙年”等“国家年”活动,这些活动以及“文化年”、“文化节”等“公共外交”方式持续展开,在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搭建起一座心灵和情感沟通的桥梁,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方式。
“和平发展”:中国形象新拓展
“两个和谐”并驾齐驱、有效推进,内政与外交有机统一、和谐发展,“中国形象”与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一、外交靠实力。“和谐外交”发展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2002-2006是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最为稳定的一个发展期。2001年中国GDP总量为109655亿元,到2006年达到209407亿元,五年间经济总量几乎翻了一番。2002年,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第六,到2006年GDP总量世界排名第四,进出口总值列世界第三,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第一。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的平均贡献率为13%。国际主流媒体认为,有了中国的参加和贡献,全球化才成其为全球化。
二、外交靠信誉。“和谐外交”发展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政治诚信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些重要战略思想指导下所产生的实践成果,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党和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和战略信誉。在国内层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成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在国际层面,“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有效实施,提高了中国的战略信誉。
三、外交靠文化影响力。“和谐外交”发展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文化发展繁荣的中国。首先,“中国热”和“汉语热”成为国际上一个引人注目现象。从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办以来,陆续在国外开办了130多家孔子学院。“汉语热”成为国际社会中的“新时尚”。其次,围绕“中国学”的研究话题层出不穷。美国学者柯兰齐克说:“中国给世界带来的震动引起学术圈的思辨”。
四、外交靠品格,品格彰显本质。“和谐外交”提升中国影响力。全球有关“和谐世界”、“和谐外交”的评论文章汗牛充栋。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的《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一文颇具代表性。该文认为,中国“善意型”外交与目前盛行于世界的“力量型”和“利益型”外交不同。“善意型”外交背后是“和谐世界”思想。这既符合中华文化中的道德仁义追求,也符合基督教文化中的永久和平和公正秩序的理念。“和谐世界”理论将融入人类文明成果。
世界已见证中国和平发展的辉煌与境界。“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不朽的诗句阐释了这样一个伟大真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是按照历史正常的逻辑、规律和法则前进的。五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率领13亿中国人民,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追寻社会进步的轨迹,走的是一条“人间正道”,给中华大地带来了激荡人心的沧桑巨变。这条“人间正道”,高扬“两个和谐”的旗帜,坚持中国发展与人类进步、内政与外交的辩证统一,正确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世情,更加符合中国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条“人间正道”,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条“人间正道”吸引了世界眼球。长期密切关注中国发展的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说,中国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美国《评论》杂志说:“中国模式在世界各地受到普遍支持。”
(责任编辑:刘万镇)
“和谐世界”:全球治理新范式
“和谐世界”理念,既概括了中国对外工作的总目标,也对国际政治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而重大影响。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到21世纪”,“这是我们这一代领导人必须认真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领导者、决策者们纷纷反思: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时代,国际社会以什么样的理念、以什么样的制度去构建世界秩序的稳定与公正?
环顾当今世界,围绕全球治理(或公共事务管理)所发生的争论从未停息过。必须承认,目前流行的所谓全球治理的种种理论与主张主要产生于西方。诸如:“美国治下的和平”、“美国中心论”、“单极稳定论”、“大国共治”、“民主联盟”、“民主同盟”、“价值观同盟”、“意识形态联盟”、“民主价值观机制”、“西方自由理想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民主和平论”等等。这些理论与主张中有的试图按一国理念与价值观一统天下,有的主张以忽视小国、弱国和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有的以意识形态划线,有的将世界各国人为地分割成所谓“民主”与“非民主”,有的搞地区中心主义。不难看出,上述理论与主张明显地反映了西方国家对国际事务的见解乃至偏见,距全球共识、时代潮流、普世愿望相距甚远。
与上述形形色色的所谓全球治理理念不同,“和谐世界”理念主张:其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各国只有携手共进,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其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目前全球有25亿人每天靠不足2美元度日,他们占世界人口的40%,却只占全球收入总额的5%;世界最富有的10%的人口,占到全球收入总额的54%。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和谐与太平。应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发达国家应为实现全球普遍、协调、均衡发展承担更多责任。其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目前世界上共有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以及各种宗教和政治信仰。只有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积极推动不同文明间对话、交融和借鉴,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相处,人类才更加和谐幸福,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和谐世界”与联合国宪章“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的崇高精神相一致,体现了当今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的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今国际关系变革的现实和当今时代的核心价值,是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伟大理论。
真理以其体现出卓越的时代精神而发光。国际舆论将“和谐世界”理念称之为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新模式”,全球治理的新范式,是“催生世界新秩序”的重要主张,对引导经济全球化正确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重大贡献。
“和谐外交”:中国外交新成就
中国是“和谐世界”的倡导者,也是“和谐世界”的践行者。中国政府总揽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四大外交布局,全方位地将“和谐”理念延伸到处理国际事务的实践中。
一、“和谐世界”与大国外交。“和谐”的大国关系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关键。中国从战略高度积极推进、维护同主要大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使大国外交获得新的重大进展。中美关系处于中美建交以来的最好时期,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进入新阶段。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新水平。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步入全面健康发展轨道。中日恢复高层交往,两国关系总体呈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和谐世界”与周边外交。中国努力建设和谐周边,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安全、合作、繁荣”的亚洲政策目标,中国周边外交关系取得新的突破。首先,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双边关系不断深化。其次,与周边区域合作获得长足进展。中国参加了亚洲区域和次区域的40多个合作机制。中国与东盟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上海合作组织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三、“和谐世界”与发展中国家外交。发展中国家始终是中国外交的立足点,也是“和谐外交”的基点。中非构建“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获得显著进展。中非合作论坛第三次峰会,成为南南合作的里程碑。中拉政治、经贸关系不断加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太平洋岛国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建立合作论坛,与安第斯共同体建立了磋商与合作机制。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发展中国家:减免了31个非洲国家共109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190项对华出口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将在3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及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宣布通过优惠关税、减免债务、人员培训等方式帮助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
四、“和谐世界”与多边外交。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和参与多边安全合作,是开展“和谐外交”的重要舞台。中国多边外交活动进入空前活跃的发展阶段。迄今,中国加入了300多个国际多边条约,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中国积极支持和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积极地、建设性地参与伊拉克、苏丹达尔富尔、巴以冲突、黎以冲突等国际热点问题解决;呼吁国际社会支持和参与东帝汶、阿富汗、伊拉克、刚果等地区的维持和平和战后重建工作,高度关注伊朗核问题,协调各方,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化解矛盾;在推进“六方会谈”,推动解决朝核危机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和谐品格”:外交模式新发展
“和谐世界”引领下的“和谐外交”展示出一种“和谐品格”,丰富、深化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外交的内涵。五年来,中国的政府外交、政党外交、议会外交、经济外交、科技外交、文化外交、军事外交和民间外交等传统外交手段全方位发展,继续加强,中国外交模式、方式、手段与风格也不断创新。其引人注目者有:
一、“首脑外交”举世瞩目。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地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又身体力行,将“和谐”的声音传递给世界。展示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智 慧、开放、务实、亲民、善意、友好的形象,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显示出“和谐外交”的魅力。外家元首纷至沓来,仅去年,就有86位外国元首到访中国。活跃的中外首脑外交,以其权威性、影响力,对推进双边、地区和多边外交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二、“政党外交”蓬勃发展。理论创新、国际交往,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长期执政、决胜现实与未来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每一次理论创新都会给党的对外联络工作带来新的发展,而党的对外联络工作的发展又为党的理论创新创造条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特别是“和谐世界”理念极大地丰富了党的对外联络工作的内涵。五年来,几乎平均每天都有政党代表团进出国门。党际高层交往空前频繁,多边政党外交精彩纷呈,与政党相关的各类政治组织的交往成为增长点,政党间的交流、对话、研讨、培训、合作等领域拓宽,交往方式和内容与时俱进。2004年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性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参与多边政党交往的伟大创举。
三、战略对话别开生面。战略对话,由中美两国元首在三年前共同作出决定,首开战略对话先河,随后在中美、中俄、中法、中日、中英、中印等国陆续展开,就各自和共同关注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开展坦诚的对话与交流,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战略、对方的利益和关切,增进了战略互信。这种新型的外交方式,以一种全新的外交理念,适应了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的新变化。国际社会高度评价这种崭新的外交方式,并称赞中国有一批善于走出国门做工作的外交官。
四、“公共外交”日益活跃。外交是人民的事业。中国开展了“俄罗斯年”、“中印友好年”、“意大利年”、“中国一东盟友好合作年”、“中国年”、“中韩交流年”、“日本中华年”、“西班牙年”等“国家年”活动,这些活动以及“文化年”、“文化节”等“公共外交”方式持续展开,在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搭建起一座心灵和情感沟通的桥梁,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方式。
“和平发展”:中国形象新拓展
“两个和谐”并驾齐驱、有效推进,内政与外交有机统一、和谐发展,“中国形象”与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一、外交靠实力。“和谐外交”发展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2002-2006是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最为稳定的一个发展期。2001年中国GDP总量为109655亿元,到2006年达到209407亿元,五年间经济总量几乎翻了一番。2002年,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第六,到2006年GDP总量世界排名第四,进出口总值列世界第三,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第一。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的平均贡献率为13%。国际主流媒体认为,有了中国的参加和贡献,全球化才成其为全球化。
二、外交靠信誉。“和谐外交”发展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政治诚信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些重要战略思想指导下所产生的实践成果,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党和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和战略信誉。在国内层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成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在国际层面,“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有效实施,提高了中国的战略信誉。
三、外交靠文化影响力。“和谐外交”发展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文化发展繁荣的中国。首先,“中国热”和“汉语热”成为国际上一个引人注目现象。从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办以来,陆续在国外开办了130多家孔子学院。“汉语热”成为国际社会中的“新时尚”。其次,围绕“中国学”的研究话题层出不穷。美国学者柯兰齐克说:“中国给世界带来的震动引起学术圈的思辨”。
四、外交靠品格,品格彰显本质。“和谐外交”提升中国影响力。全球有关“和谐世界”、“和谐外交”的评论文章汗牛充栋。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的《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一文颇具代表性。该文认为,中国“善意型”外交与目前盛行于世界的“力量型”和“利益型”外交不同。“善意型”外交背后是“和谐世界”思想。这既符合中华文化中的道德仁义追求,也符合基督教文化中的永久和平和公正秩序的理念。“和谐世界”理论将融入人类文明成果。
世界已见证中国和平发展的辉煌与境界。“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不朽的诗句阐释了这样一个伟大真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是按照历史正常的逻辑、规律和法则前进的。五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率领13亿中国人民,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追寻社会进步的轨迹,走的是一条“人间正道”,给中华大地带来了激荡人心的沧桑巨变。这条“人间正道”,高扬“两个和谐”的旗帜,坚持中国发展与人类进步、内政与外交的辩证统一,正确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世情,更加符合中国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条“人间正道”,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条“人间正道”吸引了世界眼球。长期密切关注中国发展的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说,中国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美国《评论》杂志说:“中国模式在世界各地受到普遍支持。”
(责任编辑:刘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