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积极探究,完善认知结构,通过综合分析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地理假想激发学生思维。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 地理思维 培养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时束手无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实施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符合地理特性的思维能力。
1 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各种地理事物在时空分布上形象直观的概括,运用地图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地图教学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如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设计安第斯山隆起造成山脉东侧植被变化过程图,归纳地壳运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区域地理特征演变过程,总结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整体性征。
地理原理可以通过地理简图(原理示意图)来直观呈现,通过地理教学,训练学生把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形成图文互换的习惯。如把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热力环流原理转换成图形。利用地理略图,进行知识整合,有利于学生明确和理解地理知识的联系。通过地理略图整合知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有利于学生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学习地理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学生的学习是极为有益的,这种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3 运用综合分析法,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分析一个自然要素时,要从多个方面考虑其他自然要素对它的影响,例如关于欧洲西部气候的成因,要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形势、地形、洋流、陆地轮廓等方面分析。分析一项人类活动时,要考虑多种自然要素的制约以及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还要考虑这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又如关于寒潮、台风等对人类的影响,既要认识到它的危害,也应该认识到它的好处。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和多层次思考就是地理发散思维,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观念、新方法、新措施。
4 启发诱导,加强归纳思维方法训练
在地理教学中,为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必须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总结归纳得出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有助于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5 设计地理假想问题,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设计假想问题时,要有科学根据,要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程度,要善于从教材中发现假想点,而且要有明确的教学意图。假想性地理问题的设计,可采取变位、变形、变向、变量、变质、变时、变运动形式等方法。例如学习了影响降水的因素后可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中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对中国的降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变形假想)“如果落基山的走向是东西方向,北美气候会有何变化?”(变向假想)。学习地球公转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的热带、温带、寒带的面积将会怎样变化?”(变量假想)假如“黄赤交角为零,哪些气候类型将会消失。”(变质假想)假想问题,有利于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去体验地理事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诱惑力,调动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形成创新思维。
6 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地理学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渠道,还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由丰富的表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使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找到答案。在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能激起自己的思维灵感,如学习“城市化”时联系所在城市的城市化过程,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间的确定,可联系我国气候、锋面雨带的推移,等有关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并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地理思维 培养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时束手无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实施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符合地理特性的思维能力。
1 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各种地理事物在时空分布上形象直观的概括,运用地图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地图教学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如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设计安第斯山隆起造成山脉东侧植被变化过程图,归纳地壳运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区域地理特征演变过程,总结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整体性征。
地理原理可以通过地理简图(原理示意图)来直观呈现,通过地理教学,训练学生把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形成图文互换的习惯。如把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热力环流原理转换成图形。利用地理略图,进行知识整合,有利于学生明确和理解地理知识的联系。通过地理略图整合知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有利于学生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学习地理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学生的学习是极为有益的,这种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3 运用综合分析法,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分析一个自然要素时,要从多个方面考虑其他自然要素对它的影响,例如关于欧洲西部气候的成因,要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形势、地形、洋流、陆地轮廓等方面分析。分析一项人类活动时,要考虑多种自然要素的制约以及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还要考虑这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又如关于寒潮、台风等对人类的影响,既要认识到它的危害,也应该认识到它的好处。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和多层次思考就是地理发散思维,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观念、新方法、新措施。
4 启发诱导,加强归纳思维方法训练
在地理教学中,为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必须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总结归纳得出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有助于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5 设计地理假想问题,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设计假想问题时,要有科学根据,要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程度,要善于从教材中发现假想点,而且要有明确的教学意图。假想性地理问题的设计,可采取变位、变形、变向、变量、变质、变时、变运动形式等方法。例如学习了影响降水的因素后可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中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对中国的降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变形假想)“如果落基山的走向是东西方向,北美气候会有何变化?”(变向假想)。学习地球公转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的热带、温带、寒带的面积将会怎样变化?”(变量假想)假如“黄赤交角为零,哪些气候类型将会消失。”(变质假想)假想问题,有利于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去体验地理事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诱惑力,调动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形成创新思维。
6 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地理学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渠道,还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由丰富的表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使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找到答案。在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能激起自己的思维灵感,如学习“城市化”时联系所在城市的城市化过程,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间的确定,可联系我国气候、锋面雨带的推移,等有关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并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