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艺术思想对风景油画的影响探析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xi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人类智慧的飞跃和发展。早在17世纪的中国,就开始有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20世纪初,西方油画传入中国,开启了油画中国风的历程。文章通过对中西方绘画理念与技法的异同点的阐述和思考,探索性地分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对风景油画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风景油画;山水画;洪凌
  一、油画与中国画的碰撞
  (一)油画起源与中国山水画的前身
  通常,人们认为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用亚麻油和核桃油作为调和剂作画,是油画材料技法的奠基人。而后,油画迅速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发扬光大。到了文艺复兴后期,油画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不仅有典雅丰富的风景画,连人物画后面的背景也是完整的画面。
  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晋时期,就有了早期的山水画形态。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人物形象笔墨简洁、线条富有动感,衬景也可以作为一幅山水画来欣赏。元代山水画发展迅速,其特点为注重写生,形成了以元四家等为代表的山水画派,其中元四家指的是善用浅绛水墨的黄公望、三段式平远构图的倪瓒、墨色丰富的吴镇、构图高远的王蒙。到了清代,有以摹古为基础的四王和提出“搜尽天下奇峰打草稿”的石涛等为代表的山水画家。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充满了浪漫主义写意性的特点,这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西方油画是怎么传入中国并发展的呢?
  (二)油画进入中国后的发展历程
  早在1715年,就有天主教耶稣会修士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来中国传教,他入皇宫任宫廷画家。郎世宁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强调将中国画的写意性与西方油画色彩的厚重、亮丽进行结合,极大地影响了宫廷绘画的审美趣味。在绘画上最早地运用了“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理念。现代中国油画是在19世纪末由欧洲传入的,清末,清政府实行新政,学习西方教育,聘请外国的教员在中国教授油画,同时期派送了留学生去欧洲学习西方油画,这其中就有中国的第一代油画家李铁夫。1887年,他到欧美国家学习,深受印象派的影响。民国初期,留学生相继归来,将自己所学的艺术思想及画法带回中国,且积极从事于油画创作和油画教育,使得油画迅速成为中国画坛的新画种。20世纪40年代的油画家开始积极地进行油画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结合的探索,很多画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深入敦煌石窟临摹中国古代艺术精华,画出了很多吸收中国民族绘画造型和色彩特点的油画作品,开始了油画中国风的探索。1949年以后,油画得到了普及性的发展。董希文曾在敦煌潜修近3年时间,深得中国传统艺术特点,他画出的作品既富丽又柔和,极具装饰美。毛泽东同志曾赞扬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中国油画开始全面地吸收西方绘画理论,从古典主义到现代各种风格流派。艺术家更多注重油画艺术的审美功能,注重油画形式语言多样化、个性化,促进了中国油画的繁荣。其中风景油画的发展最为迅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善于吸收中国传统山水画绘画艺术思想的写意风景油画家。他们大胆创新,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积极地吸收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将写意艺术的情趣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中国山水画对风景油画的影响
  (一)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自顾恺之到现代发展已有千余年,历史悠久。经过各个朝代的画家不断打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理论体系逐渐完善。从深得唐韵的赵孟■、元四家,到清代石涛、八大山人、四王,各个时代都有引领风骚的中国画大师。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提出:“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他道出了中国画写意之精神。倪瓒创造了三段式的平远构图,其艺术风格萧疏淡远,其绘画作品用色极少,用笔极简,清高淡雅,意境清幽,很是空灵。写意性是中国山水画风格的一般体现,这一风格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油画风景的发展,促进了油画中国风的产生与发展。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画家们强调不断地亲和自然,师造化,中得心源。国画大师李可染提出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烟云供养”的绘画创造思维,讲究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方法,如高远的构图手法就是中国画构图中最有气势的一种构图,气势磅礴,使人望而生畏。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高远之势突兀”。而西方油画则是更加突出色彩的表现力,充分地运用色彩表达情感,在构图上更重视客观表现。相对于国画的散点透视画法,西方油画一般运用焦点透视法,尊重客观事实,具体表现物象。如霍贝玛的《林荫小道》,就运用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技法,清晰地表现了林荫道的空间感。
  (二)中国风景油画的发展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景色自古就是中国文人的最爱,人们总是对大山有着无限的向往。中国画中之山川磅礴壮美气势,总能震撼人心。
  1.老彼得·勃鲁盖尔与范宽
  绘画是对心中的情感抒发,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去画画。老彼得是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在他的画面色彩中充满着意境和情感。比如在他的《雪中猎人》里,画面的动静处理非常巧妙,白雪覆盖在沉睡的大地上,肃穆宁静,黑、白、绿的色彩对比强烈,充满了中国画的意境,他对自然、空气的塑造给人一种清新透明的感觉。连绵的山丘,蓝天透过白云,营造了一种宁静、悠然的山中氛围。笔者认为这应该是西方最具有中國画意境的画作了。当时老彼得并不是要去画画的,而是去狩猎游玩的,他描绘的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突然映入眼帘,一下子就触动了作者的内心。
  中国画家大部分都是这样,感自然之造化,抒心中之意气,不具象,作写意。北宋大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与老彼得·勃鲁盖尔的画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范宽也不是专门去画画的,而是与朋友喝酒,突然被眼前之寒景所震撼,于是便描绘出了北方冬日山川雪后的壮美景象。图中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成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象。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   2.油画革新者
  油画进入中国后,风景油画就开始了传播和发展,很多画家都通过学习进行尝试性探索,现代艺术更是如此。到了当代,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画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画家在画作中体现中国画的风格特点。师从林风眠的赵无极,在1948年赴法国留学,并定居法国。在绘画创作上,他运用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在画作中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陈丹青,在1980年以藏族的服饰和西藏风光为主题,创作了《西藏组画》,融合了地域特色,通过油画的明暗对比来进行画面组合,颇具浪漫主义特色。
  三、洪凌油画的中国风
  (一)洪凌
  笔者认为,洪凌是当代中国风油画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洪凌深受传统和西方文化熏陶,加上他游历广泛,视野开阔。他隐居在山水之中十多年,朝晖夕阴、春花秋月更养育了他深沉浑朴的性情。“尽精微,至广大”,既淡泊可爱,又狂狷自守,这种中正敦厚、温和仁德的品性,使洪凌的艺术凝神静气,深沉有力,气韵内敛,远离浮薄之习。他产出了一批具有中国传统意境的油画风景作品。
  他吸收自然之精华,以中国传统古画为蓝本,进而兴创新,表现出了意境美感,突出了现代艺术的特点,展现了抽象的山水气势,开创中国风风景油画发展的新方向,赋予中国油画画风景现代的阐释,创造了古朴典雅的写意性美感。在《山水精神》这幅画中,画家用四联幅构图,借鉴传统山水画竖形形式,重新阐释油画山水的韵味,具有明显的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形式,近处的石壁溪谷十分能够突出主题,中间穿插错落种下了几个传统的鹿角枝造型的树。此画的构图与郭熙《幽谷图》似有相通之处。从石壁上面曲折长出的树木与下端的溪谷结构,延续了这个中心意,展示出了磅礴的气势。这种对艺术思想的新体会,可能就是这幅画的命名来源。他由外到内,融汇古今,参鉴西方,胆大心细,感自然之造化,抒内心之情怀,绘制出了中国传统美感与新时代油画山水意境。
  当代写意画家赵开坤所画的风景画也颇具特色,具有中国风意蕴,其画用笔自如。他的风景作品中彰显着丰富的个性及绘画的个人表现力,在画面中,他的用笔总是自由挥洒。他通过上下空间的构图来表现作品的深远、平远,并对画面的元素进行了适当性调整,十分具有古意。
  (二)油画中国风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油画中国风使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外来优秀文化再一次融入了中华文明体系。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只有跟时代相结合,才能与观者产生共鸣。当今,世界文化相互交融,中西方绘画也在冲击碰撞中不断改变着。在风景油画创作中加入中国传统绘画的思维,可以加强油画的内涵表达。画家只有在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美术作品。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油画作为中国的新画种,必然受到传统绘画思维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张承志.波普设计:现代十大设计理念[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苏立文.东西方艺术的交会[M].赵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3]张志欣,陈传席.李可染[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歐阳英,潘耀昌.外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5]阮璞.中国画史论辩[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6]刘阳.中国传世名画 山水卷[M].阿图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书画同源之道,即书法与传统绘画的同根性,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书画不仅是在起源、笔墨的运用上有着相同的规律性,二者在相互关系上既互补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在意境追求和审美情趣上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中国画与书法在材料和使用工具上相一致,在各自领域又有其独立性,二者相辅相成,创造中国传统艺术格局。文章从“书画同源”的观点出发,了解“书画同源”的渊源、章法结构以及在国画中的表现
摘 要:保罗·塞尚通常被列为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他追求的“印象”绝非印象派的印象。他在同行的压力与批评家的讥讽中,始终坚守自己的冷傲与孤独,掀起了一场影响整个现代艺术的绘画革命。马蒂斯、毕加索和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等艺术家,无不深受他的启发。在他的语义场中,传统的绘画规则不再,其中尤为突出之处,在于他将绘画色彩语言进行了重新诠释。从早期的一把调色刀开始,到后来色彩的动态绽放,最后至色彩的生命沉淀,塞尚
摘 要:文章从文人画入手,分析与文人画相关的作者、诗人、诗词、社会思想,从中分析古代文人的生活、思想、社交、礼仪、经济以及社会合作关系。  关键词:文人画;文人精神;文人社交;社会生活  一、文人画的精神  (一)文人画的情趣  如陈师曾所说:“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古人讲究 “形而上”和“形而下”,现在可以查
摘 要:19世纪的晚清书坛上,《北碑南帖论》、《艺舟双楫》及《广艺舟双楫》都力推“碑学”,使“碑学”盛极一时。魏碑的天真质朴,形成楷法中的“壮美”,是我们学习、汲取的对象。《张猛龙》《始平公》《爨宝子》等都体现了魏碑书法“古”“厚”“奇”“野”“拙”的艺术特点。《北魏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则一反常态,造型以“空灵”“清凉”“飘逸”为主,弱化笔法,追求意趣,其开阔舒展的笔画、天真浪漫的结体,既有楷书的
摘 要:康有为的碑学思想受其家学背景与西学知识的深刻影响。在帖学式微之势下,康有为提倡碑学,取其雄强阳刚之风。康有为碑学思想的代表作为《广艺舟双楫》,此书的问世,标志着康有为碑学思想的成熟。在《广艺舟双楫》中,康有为总结了中国碑学史,提出书学应体现“求变”的社会规律,碑学正是借帖学的衰微之机发展起来的;书学应该“经世致用”,而非一味无用或媚俗,在民族危机下应提倡碑学以提振民族信心;书学应该表现个人
目前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普遍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教学质量提升,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需要进行优化与改革.从教学和管理的角度,探索综合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将任课教师评
摘 要:戴进作为浙派的创始人,因是职业画家,史书上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就其引领了浙派的绘画风格,左右了明初的绘画风貌而言,戴进功劳不可磨灭;就其所引领的浙派后期几近狂态的绘画风貌来讲,虽不是直接出自戴进之手,但与戴进有着不可否认的关系。对于戴进的绘画风格定要辩证地看待,肯定戴进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山水画;艺术价值;戴进  明中叶后,随着吴门画派的兴起,浙派与吴门画派的天平渐渐偏于吴门画派,画派
摘 要: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美。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教育模式不可避免地随着个体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当前美术教育模式应该积极寻找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路径,使美術教育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一、当代美术人才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
摘 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纵深推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与移动学习逐渐成为主流,并被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这使得传统的美术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分析我国教育的变化显得格外重要,而深入思考与探究当下高校美术教育的价值和目的,进而分析高校美术教育现状,提出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策略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智能时代;高校;美术教育  一、智能时代下的教育  21世纪,智能化发展进入快
摘 要:中国艺术市场早在东晋時期就已经出现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惨淡、迷茫,现在的艺术市场拥有了繁荣的一天。文章主要探析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脉络、中国艺术市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现状与特征进行分析,并且预测了艺术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艺术市场;艺术品;艺术收藏  艺术市场是进行艺术品买卖的市场,艺术品一般通过艺术市场进行所有权的转换。中国艺术品市场中,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