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品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的人,就是要把人性中的真、善、美在现实社会里具体地表现出来,这才是思品课的真谛。然而今天的思品课不是没有道德的内容,恰恰相反,天天讲道德、天天说道德,但结果却是很多学生普遍没了道德,比如没有爱心、不懂尊重、不讲诚信、不负责任、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放纵等等,好像不知道道德为“何物也”。通过多年的思品课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面认识某些道德问题,避免单纯的道德说教,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但由于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极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而看问题片面化。比如受社会上一些负面东西的影响,有些学生可能公开表示金钱至上的态度,或者认为吸毒是自己的选择并没有伤害别人等等。倘若我们的教师还是袭用以往从正面展开教育的方法,直接告诉他们这种态度和想法是错误的,会有什么危害,学生肯定不能接受。我们只有针对时代特点,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多角度认识当前社会所发生的事情,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在讲《分数的品质》一课时,就引导学生对作弊的“利”与弊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先让那些认为作弊是对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这些学生就说作弊可以得到好成绩,不但避免父母的打骂,还可以获得物质奖励,让大家对自己刮目相看。针对这些学生的观点,我马上组织全班展开了讨论、交流,并从以下角度引导:从眼前这个角度看作弊确实会得到一时的“好处”;但从长远的角度看作弊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被人发现后会失去信誉,还会破坏社会的诚信与公平原则。从道德的角度看作弊是不讲诚信的行为,是遭人唾弃的行为;从法律的角度看作弊还容易诱发自己产生违法的行为,因为一旦对轻微的错误放松警惕,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小错越积越多,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低,最终会酿成大错进而走向违法犯罪。在这样引导下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结果得到了较一致的观点:靠勤奋得来的好成绩与靠作弊得来的“好成绩”其品质是不同的,并深刻认识到作弊只会偶尔获得一次“好成绩”,但还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要想总获得好成绩就必须靠自己的勤奋努力。通过这样的多角度分析和全方面讨论最终让那些认为作弊是对的学生从心里认可了作弊是错误的观点。
二、广泛采用故事、小品、体验、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方式,唤起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应试教育下的思品课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学生虽然记住了课本的道德内容及要求,但由于没能与情感相呼应,所以相应的道德行为自然也就谈不上了。因此,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方式,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高尚的情感是思品课教育的当务之急。
例如,在讲《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时,我就采用了小品体验、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课堂活动方式来唤起学生的正义感。首先让学生把下面这个事例变成小品演出,让平时缺乏正义感的学生扮演正义的男青年。事例大致如下:深夜,歹徒在路上侵犯一名女青年,被一名男青年看到。男青年奋不顾身与歹徒搏斗,被歹徒刺成重伤。歹徒逃跑了,那名被救的女青年既没有采取措施救助男青年,也没有报警,而是悄悄地走了,男青年终因失血过多而死去。
学生小品表演完后,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当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那个缺乏正义感的学生在扮演了男青年后,由于被“歹徒”刺成重伤和女青年的不思感恩,在地上躺了足足有5分钟,亲身体验了社会缺乏正义感的心理感受。他在后来的发言中说:“做好事没得到好报的原因就是女青年的不正义,如果我是女青年的话,一定不会悄悄溜掉,不但报警还要知恩图报……”学生从小品中确实体验出了由于女青年缺乏正义感而不思感恩和回报给“自己”带来的愤怒与痛苦。
其次,在后来的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各抒己见,小组与小组之间比着发言。在愤怒谴责歹徒和女青年的时候,也都高度赞扬了故事中男青年见义勇为的正义感。扮演男青年的这位学生虽知不是表扬“自己”,但也因扮演英雄受到大家的夸奖而情绪激动,体验了拥有正义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他明确表示不但自己要培养正义感,还要帮助其他同学培养正义感。看来,这节课所设计的活动方式确实唤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高尚情感。
三、从社会时事热点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社会热点和学生身边的事例也可以成为思品课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因为是学生看见、听到的,所以容易受到熏陶和感染。
首先,课堂讲课素材要尽可能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从学生关心、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因为所举的例子都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所以学生倍感亲切,觉得有话可说,课堂上学生讨论起来也是井井有条,甚至不乏真知灼见。课堂上学生提出许多“为什么”,气氛特别浓,连平时最不爱讲话的学生此刻也按捺不住举手发言。这样,他们个性在得到张扬的同时,品德与行为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塑造。
其次,教师也要适当引入一些社会时事热点问题,用热点阐释观点,让学生去判断,去讨论。让他们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及时地进行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比如,我在讲九年级《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课时,就引入了当前社会关注热点“钓鱼岛事件”,激发学生极大的爱国热情。课前,我播放了一个央视的视频短片,介绍目前我国钓鱼岛形势,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急剧抬头,侵我主权、占领我领土的野心膨胀,屡次侵犯我钓鱼岛领空、领海。看完后,我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谈谈自己的看法,问题一出,学生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男生一致表示,只要祖国需要,随时可以肩负起“匹夫之责”;女生也纷纷表态,一定不能让日本侵华的局面再次出现,为了祖国的强大,我们要奋发向上,立志振兴中华。这样一来,由于社会时事热点的引入,对学生的爱国德育教学圆满完成。
总之,笔者通过多年的思品课德育实践证明:以上三个方面靠的是吸引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是诱导而不是欺骗。只有这样,才能让课本枯燥的德育理论变成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道德教育失败的命运。
(责编 张宇)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面认识某些道德问题,避免单纯的道德说教,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但由于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极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而看问题片面化。比如受社会上一些负面东西的影响,有些学生可能公开表示金钱至上的态度,或者认为吸毒是自己的选择并没有伤害别人等等。倘若我们的教师还是袭用以往从正面展开教育的方法,直接告诉他们这种态度和想法是错误的,会有什么危害,学生肯定不能接受。我们只有针对时代特点,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多角度认识当前社会所发生的事情,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在讲《分数的品质》一课时,就引导学生对作弊的“利”与弊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先让那些认为作弊是对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这些学生就说作弊可以得到好成绩,不但避免父母的打骂,还可以获得物质奖励,让大家对自己刮目相看。针对这些学生的观点,我马上组织全班展开了讨论、交流,并从以下角度引导:从眼前这个角度看作弊确实会得到一时的“好处”;但从长远的角度看作弊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被人发现后会失去信誉,还会破坏社会的诚信与公平原则。从道德的角度看作弊是不讲诚信的行为,是遭人唾弃的行为;从法律的角度看作弊还容易诱发自己产生违法的行为,因为一旦对轻微的错误放松警惕,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小错越积越多,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低,最终会酿成大错进而走向违法犯罪。在这样引导下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结果得到了较一致的观点:靠勤奋得来的好成绩与靠作弊得来的“好成绩”其品质是不同的,并深刻认识到作弊只会偶尔获得一次“好成绩”,但还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要想总获得好成绩就必须靠自己的勤奋努力。通过这样的多角度分析和全方面讨论最终让那些认为作弊是对的学生从心里认可了作弊是错误的观点。
二、广泛采用故事、小品、体验、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方式,唤起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应试教育下的思品课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学生虽然记住了课本的道德内容及要求,但由于没能与情感相呼应,所以相应的道德行为自然也就谈不上了。因此,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方式,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高尚的情感是思品课教育的当务之急。
例如,在讲《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时,我就采用了小品体验、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课堂活动方式来唤起学生的正义感。首先让学生把下面这个事例变成小品演出,让平时缺乏正义感的学生扮演正义的男青年。事例大致如下:深夜,歹徒在路上侵犯一名女青年,被一名男青年看到。男青年奋不顾身与歹徒搏斗,被歹徒刺成重伤。歹徒逃跑了,那名被救的女青年既没有采取措施救助男青年,也没有报警,而是悄悄地走了,男青年终因失血过多而死去。
学生小品表演完后,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当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那个缺乏正义感的学生在扮演了男青年后,由于被“歹徒”刺成重伤和女青年的不思感恩,在地上躺了足足有5分钟,亲身体验了社会缺乏正义感的心理感受。他在后来的发言中说:“做好事没得到好报的原因就是女青年的不正义,如果我是女青年的话,一定不会悄悄溜掉,不但报警还要知恩图报……”学生从小品中确实体验出了由于女青年缺乏正义感而不思感恩和回报给“自己”带来的愤怒与痛苦。
其次,在后来的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各抒己见,小组与小组之间比着发言。在愤怒谴责歹徒和女青年的时候,也都高度赞扬了故事中男青年见义勇为的正义感。扮演男青年的这位学生虽知不是表扬“自己”,但也因扮演英雄受到大家的夸奖而情绪激动,体验了拥有正义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他明确表示不但自己要培养正义感,还要帮助其他同学培养正义感。看来,这节课所设计的活动方式确实唤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高尚情感。
三、从社会时事热点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社会热点和学生身边的事例也可以成为思品课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因为是学生看见、听到的,所以容易受到熏陶和感染。
首先,课堂讲课素材要尽可能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从学生关心、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因为所举的例子都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所以学生倍感亲切,觉得有话可说,课堂上学生讨论起来也是井井有条,甚至不乏真知灼见。课堂上学生提出许多“为什么”,气氛特别浓,连平时最不爱讲话的学生此刻也按捺不住举手发言。这样,他们个性在得到张扬的同时,品德与行为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塑造。
其次,教师也要适当引入一些社会时事热点问题,用热点阐释观点,让学生去判断,去讨论。让他们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及时地进行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比如,我在讲九年级《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课时,就引入了当前社会关注热点“钓鱼岛事件”,激发学生极大的爱国热情。课前,我播放了一个央视的视频短片,介绍目前我国钓鱼岛形势,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急剧抬头,侵我主权、占领我领土的野心膨胀,屡次侵犯我钓鱼岛领空、领海。看完后,我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谈谈自己的看法,问题一出,学生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男生一致表示,只要祖国需要,随时可以肩负起“匹夫之责”;女生也纷纷表态,一定不能让日本侵华的局面再次出现,为了祖国的强大,我们要奋发向上,立志振兴中华。这样一来,由于社会时事热点的引入,对学生的爱国德育教学圆满完成。
总之,笔者通过多年的思品课德育实践证明:以上三个方面靠的是吸引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是诱导而不是欺骗。只有这样,才能让课本枯燥的德育理论变成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道德教育失败的命运。
(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