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有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成为当前的要务,而研究性学习顺应了这一历史的客观要求。现存的生物学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建立生物学知识框架具有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研究性学习 必要性 策略
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的。一个人的职业可能与生物学没有直接关系,但任何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不可能脱离生物圈,况且人就是最重要的生物。生物学素养包括具备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相应的技能和能力,对社会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解决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用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态度、行为和习惯。同时,科学是开放的、发展的,今天被认为是正确的,明天未必仍然完全正确,科学贵在创新,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从这意义上講,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学生容易选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比较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开放性特点,面对着广泛的内容,应该如何选题呢?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
研究性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具有以下优势:⑴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⑵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⑶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都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以传授课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即使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教师的控制下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很少有机会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相联系。在生物课程中,贯穿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体现生物教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最好的教学法——兴趣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的要点。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学若能紧密结合物理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物理问题,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激发学生对周围有关物理现象的关注,激发对物理的情感倾向。只有在学生产生了兴趣的起点上,才会引发积极的思索和产生探求未知的愿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废寝忘食。
2、合理质疑——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给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活动!要善于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问题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用围绕着问题展开。让学生在不断提出新问题,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中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
3、可操作性——学习信心毅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考虑是否具备观察、调查、实验等客观条件,包括学校条件、学生条件、社会条件,只有这样,学生的研究才能按部就班、有事可干,有充实感,有成功喜悦感。因此选题必须来源于学生身边周围发生的问题或者通过学生老师共同努力就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以做到切实可行。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口、动手、动脑中,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有利于智慧技能的迁移,参与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动手去探求真知,亲自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实验技能的方法,认识科学知识的价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产生探究的愿望,有助于学生确立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
4、设置悬念——延伸教学。我国的章回体小说都做了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时,矛盾冲突达到白热化程度时,作者往往要来一个急刹车,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告一段落,使读者产生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这就悬念心理,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和教材具体内容,恰当设置悬念,而且教师应有意识地留问题给学生,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回味无穷”。
总之,积极创新情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是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研究性学习 必要性 策略
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的。一个人的职业可能与生物学没有直接关系,但任何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不可能脱离生物圈,况且人就是最重要的生物。生物学素养包括具备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相应的技能和能力,对社会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解决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用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态度、行为和习惯。同时,科学是开放的、发展的,今天被认为是正确的,明天未必仍然完全正确,科学贵在创新,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从这意义上講,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学生容易选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比较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开放性特点,面对着广泛的内容,应该如何选题呢?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
研究性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具有以下优势:⑴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⑵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⑶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都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以传授课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即使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教师的控制下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很少有机会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相联系。在生物课程中,贯穿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体现生物教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最好的教学法——兴趣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的要点。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学若能紧密结合物理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物理问题,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激发学生对周围有关物理现象的关注,激发对物理的情感倾向。只有在学生产生了兴趣的起点上,才会引发积极的思索和产生探求未知的愿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废寝忘食。
2、合理质疑——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给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活动!要善于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问题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用围绕着问题展开。让学生在不断提出新问题,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中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
3、可操作性——学习信心毅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考虑是否具备观察、调查、实验等客观条件,包括学校条件、学生条件、社会条件,只有这样,学生的研究才能按部就班、有事可干,有充实感,有成功喜悦感。因此选题必须来源于学生身边周围发生的问题或者通过学生老师共同努力就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以做到切实可行。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口、动手、动脑中,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有利于智慧技能的迁移,参与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动手去探求真知,亲自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实验技能的方法,认识科学知识的价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产生探究的愿望,有助于学生确立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
4、设置悬念——延伸教学。我国的章回体小说都做了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时,矛盾冲突达到白热化程度时,作者往往要来一个急刹车,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告一段落,使读者产生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这就悬念心理,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和教材具体内容,恰当设置悬念,而且教师应有意识地留问题给学生,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回味无穷”。
总之,积极创新情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是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