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的春天到来了吗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星10号发射成功后,作为中国卫星运营国家队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天上资产从9颗卫星增加到10颗卫星。今年中国还将发射4颗通信卫星。
  那么,对中国来说,卫星通信的春天是否已经到来?
  
  卫星通信有望再创辉煌
  
  作为卫星应用最早“落地开花”的领域之一,卫星通信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曾在上世纪90年代辉煌一时。
  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和卫星宽带通信构成。由于其具有覆盖广、不受距离限制、受地面环境影响小、建网速度快及一点对多点广播通信等特点,卫星通信在网络覆盖延伸、骨干网络备份、服务农村通信、保障应急通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灾难频发。每当重大灾难来临,地面通信设施受到破坏,通信卫星都会发挥“防灾救灾生命线”的作用。汪鸿滨告诉记者,中星5B在轨期间,几乎每一次大灾大难都有它的身影。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一个关于映秀镇现场灾情的视频就是通过中星5B卫星发送的。此外,卫星通信还创造了汶川映秀镇灾后的第一个通话,汶川灾后第一个移动通信基站的开通两个“第一”。
  卫星移动通信因在应急通信中的出色表现一度被人们所看好。而至于民用卫星移动通信的市场需求究竟有多大,中国卫通的调研队伍曾奔赴浙江、西藏、海南、四川、新疆等地,对国家海洋渔业和渔政、减灾、应急等方面的卫星移动需求进行了调研。
  调研结果表明,未来10年内,卫星移动用户将达百万,对卫星移动通信链路的需求将达到近100000条。除了应急救灾外,渔政也将是一个巨大、潜在的卫星移动客户市场。
  此外,随着“村村通”工程进一步进展,以及高清电视、立体电视等需求不断增加,卫星固定通信和卫星宽带通信也表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如今,通信系统正朝着宽带化、个体化、移动化和无缝隙覆盖方向发展,卫星通信在信息化时代的优势更为突显。
  “种种迹象表明,目前中国的卫星通信正处在难得的机遇期。”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副会长郝为民说,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是中国卫星通信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卫星通信的春天在哪里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尽管前景看上去一片大好,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现状却有些不尽如人意。
  数字统计表明,在美国,卫星通信已占社会全部电信收人的7%,而中国只占万分之七。在卫星移动通信市场普遍看好的情况下,航天专家曾忧心忡忡的卫星通信系统问题也没有解决。目前,中国尚未建立自己的卫星通信系统,提供的卫星移动通信和卫星宽带服务都是代理国外的系统,因此在卫星通信发展中没有主动权,更难以获得完备的通信安全机制。
  而相比地面蜂窝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在商业化运作方面优势不足。并且,随着地面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光纤、3G、微波通信等的冲击下,卫星通信的市场有所萎缩,在传输网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下降。
  “卫星通信市场也许会比较大,但不会非常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原副部长杨千里说,
  “卫星终端的体积要比手机大两到三倍,在通信费用上也不占优势。因此,卫星移动通信应充分发挥其与地面通信系统的互补作用,不应急于盈利。”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乃通表示,卫星通信如果要想在中国顺利发展,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也就是说,卫星通信要发展,必须要从自己的独特优势中寻找突破口。
  面对卫星通信业发展面临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已经行动起来。抓住国家建设应急通信系统的机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国内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尽快启动相应通信卫星系统的建设,提供可供商业运营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通信系统。
  此外,业内人士可能已经注意到,现在的通信卫星容量大了,功率高了,相应的地面接收设备小了,价格也低了。记者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了解到,通信卫星的研制步伐正在向大容量、高功率发展。中星10号刚被送入太空,与之能力相当的中星11号卫星就已在研制中。
  中国卫通总经理卓超表示,作为国内最大的卫星运营商,公司目前正致力于卫星运营这场没有国界的竞争,着力打造天地一体的通信网络,为用户提供包括主站运营以及各种外包服务等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或许,卫星通信的春天已经不远。
其他文献
信使号证实水星真有水    尽管暴露在太阳炙热的光芒下,作为太阳系最内侧的行星,微小的水星却很可能是大量冰原的家。  20年前,来自地球的雷达观测显示,在水星极地附近存在一些高反射的小型区域,这意味着冰的存在。如今,于今年3月便开始围绕水星运行的美国航宇局的信使号探测器已经证实,这些位于水星极地附近的、与雷达上的亮斑紧密吻合的陨石坑的底部几乎从未接收过任何太阳光。  在日前于法国南斯市举行的欧洲行
期刊
4月中旬,在纪念人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50周年的日子里,曾于2005年10月乘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五昼夜的中国航天员、现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大队长的费俊龙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就读者关心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彩回答。    为人类探索太空的精神而感动    记者:今年4月12日,是人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5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您作为一名中国航天员,有哪些感想?  费俊龙:今年的4月12
期刊
2011年3月11日,一场猝不及防的灾难——9.0级的特大地震突然降临日本,大自然在人类面前又一次显示它巨大的神威。  震源位于据日本仙台海岸以东130千米的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上,震源深度24米,震中位于北纬38.322°,东经142.369°,发震断裂为向西缓倾的逆断层,其倾角还不到15度。岩石的摩擦系数约为0.75,倾角27度左右的断层最易活动。这次发震断裂的倾角尚不到15度,所以需要更大的应力
期刊
当下,一提到卫星导航系统,人们就会不由地联想到美国的GPS,它几乎成为导航的代名词。GPS以其高精度的定位服务、精准的授时服务和发达的应用开发,大大拉近了太空与普通人的距离。  在如今的全球卫星导航市场上,虽然仍是GPS一家独大,但考虑到国家安全和利益,俄罗斯在加速恢复、欧洲在积极部署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一“格罗纳斯”和“伽利略”,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是基于这一背景开始组网建设。  从200
期刊
天宫一号成功遨游太空之际,在南非开普敦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活动日,一位年近八旬的中国老人再次站在领奖台上,接受来自全球宇航科学界专家的祝贺和敬意。  10月3日,当刘纪原走向领奖台接受国际宇航科学院授予的“西奥多·冯·卡门奖”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康坦先生高度评价刘纪原在国际航天技术合作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赞扬他作为中国航天开展国际空间技术合作的开拓者和领导人,领导主持了大量在
期刊
9.0级地震和海啸给日本造成的巨大创伤。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们从太空中拍摄了这些高分辨率图片显示了部分被地震破坏的重灾区以及侵袭日本东北海岸的巨大海啸。  3月13日的图片显示了日本仙台市北部地区所遭受的破坏情况,从照片可以看到石卷湾、成濑河以及东松岛市的一部分,能够看到此时洪水依旧汹涌。美国航宇局一份官方声明表示,“从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无论是农田还是居住区,都已淹没在浊流中。海啸带来的洪水包围了松
期刊
3月20日~26日,国际宇航联合会(以下简称IAF)在巴黎召开春季执行局会议,讨论管理、技术、财务委员会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其间还举办了IAF成立60周年庆典。作为新当选的IAF副主席和IAF成员单位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及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等应邀参加执行局会议和庆典等相关活动。  在IAF执行局会上,袁洁赞扬了IAF在过去60年里为促进世界航天发展、培养航天技术人才
期刊
自50年前首次进入太空以来,人类已经向外迈出了一大步,而未来10年我们将更进一步。从行星到其他目标,让我们一一数来:  水星:美国航宇局信使号探测器于2010年3月18日抵达。  金星:欧洲空间局的“金星快车”正在轨道上研究金星大气;日本2010年发射的“晓”金星探测器则未进入环金星轨道;俄罗斯预计将会发射一个和法国合作建造的金星探测器“金星-D”,工程师们为它设计了一个可以工作数天的着陆器,它还
期刊
航天科技集团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月2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气象局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风云二号、风云三号卫星工程,降水测量卫星工程,风云四号卫星工程以及气象卫星后续工程等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领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领域,气象信息系统领域,气象专用传感器、气象雷达、气象无人机、探空火箭、自动化智能气象观测系统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合作。  
期刊
编者按:4月12日是人类首次进入太空50周年的纪念日。4月8日~13日,应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宇航科学院的邀请,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和本刊主编周武赴俄参加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感受了俄罗斯人民对加加林的深切缅怀之情,以及俄罗斯官方决心续写航天大国的雄心。    举国庆祝加加林飞天50周年    4月的莫斯科正是积雪消融的季节,从踏进俄罗斯国土起,加加林标志性的笑脸几乎陪伴了我们整个行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