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鲤城区紧紧围绕“两个加快”,推动鲤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部署,以“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为主线,深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区、示范区工作,全面提升全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知识产权工作每年作为市对区绩效考评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连续5年来,我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专利授权增长率、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率均位列全市前三名,每年都为我区争取了加分奖励;二是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几年均列全市第1,到今年3月份,我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达到6.89件,而全市平均水平只有3.41件;三是2012年,我区高分通过了“福建省知识产权强区”考核验收,同时鲤城高新区被评为全省两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之一;2013年9月,我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2015年12月,我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称号,这是全省几年来获此殊荣的唯一县(市、区)。
一、鲤城區知识产权工作基本情况
(一)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在全区上下形成协调有序、联动有力、齐抓共管的知识产权工作的良好格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工作的实施意见》《2014年鲤城区企业发明专利“清零”和“倍增”行动工作方案》《鲤城区培育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规定》《鲤城区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工作方案》《关于鼓励全区中小学生积极开展“发明创造、申报专利”活动的通知》《鲤城区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关于对实用新型专利实施补助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推动我区知识产权工作深入实际、深入企业,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健全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为企业发明创造营造了优质的政策“软环境”。
(二)知识产权创造水平持续提升。三年来,全区共申请专利2826件,已获授权专利2273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49件,连续多年居全市首位、全省前列。
(三)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显著提升。指导企业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到研发、生产、销售和经营等各个环节,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占领市场的能力,全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载体不断壮大。共培育各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66家,其中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3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福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2家;福建省专利试点企业7家,福建省专利工作试点学校4所;泉州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家;泉州市知识产权试点企业32家,培育企业数量、级别均位列全市之首。
(四)知识产权投融资环境不断创新。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引导各类商业银行拓宽知识产权质押渠道,鼓励泉州农商银行、泉州银行、泉州海峡科技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创新信贷产品,优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扩大质押贷款业务的知晓率和覆盖面。鼓励企业以拍卖、许可、转让、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五)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成效突出。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将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及时发现、掌握本地区的违法侵权情况,依法查处侵权假冒专利权等各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并通过信息统计通报、工作交流、联合执法行动等方式强化信息沟通与协作配合,合力打击侵权假冒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六)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有声有色。以宣传贯彻知识产权知识为重点,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向各级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知识产权工作者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及社会公众宣传普及。还运用媒体的力量,在泉州电视台、《侨乡科技报》等各宣传阵地上大力普及推广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刊发《鲤城区专利权质押融资服务指南》《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拆服务手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信息。三年来,组织参加15场大型的广场活动和50余次专题讲座活动,分发宣传材料近万份。
二、推进我区知识产权工作的对策措施
2016年鲤城区将继续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工作指导方针,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推动知识产权资源更加合理布局,实现全区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大推进力度,提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继续坚持“数量布局、质量取胜”,统筹规划,对全区知识产权工作目标进行分解、对接和落实,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的目标管理,逐步优化全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工作机制,推动专利数量稳定增长、质量持续提升。同时,做好专利的布局和产业布局,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形成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强化引导服务,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继续深化帮扶企业工作,组织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和专利代理机构人员分期、分批走访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和具有专利工作基础、研发投入和科研人员较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鼓励企业组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指导企业制定研发路线,帮助企业提高将创新成果专利化的技巧和能力,提高企业发明专利的拥有量。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与市知识产权局的协调联动,积极开展专利权保护、药品化妆品打假、汽车配件打假等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坚持打防结合,将专项打击逐步纳入常态化执法轨道。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各类工商组织协商解决企业知识产权纠纷,加强对食品、药品、化工产品、汽车配件、纺织鞋服等重点出口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动态分析与对策研究,引导行业、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宣传服务,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环境。丰富知识产权宣传形式,坚持日常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活动,重点培养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所需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引进一批精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通过宣传培训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鲤城區知识产权工作基本情况
(一)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在全区上下形成协调有序、联动有力、齐抓共管的知识产权工作的良好格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工作的实施意见》《2014年鲤城区企业发明专利“清零”和“倍增”行动工作方案》《鲤城区培育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规定》《鲤城区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工作方案》《关于鼓励全区中小学生积极开展“发明创造、申报专利”活动的通知》《鲤城区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关于对实用新型专利实施补助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推动我区知识产权工作深入实际、深入企业,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健全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为企业发明创造营造了优质的政策“软环境”。
(二)知识产权创造水平持续提升。三年来,全区共申请专利2826件,已获授权专利2273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49件,连续多年居全市首位、全省前列。
(三)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显著提升。指导企业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到研发、生产、销售和经营等各个环节,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占领市场的能力,全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载体不断壮大。共培育各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66家,其中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3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福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2家;福建省专利试点企业7家,福建省专利工作试点学校4所;泉州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家;泉州市知识产权试点企业32家,培育企业数量、级别均位列全市之首。
(四)知识产权投融资环境不断创新。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引导各类商业银行拓宽知识产权质押渠道,鼓励泉州农商银行、泉州银行、泉州海峡科技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创新信贷产品,优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扩大质押贷款业务的知晓率和覆盖面。鼓励企业以拍卖、许可、转让、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五)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成效突出。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将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及时发现、掌握本地区的违法侵权情况,依法查处侵权假冒专利权等各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并通过信息统计通报、工作交流、联合执法行动等方式强化信息沟通与协作配合,合力打击侵权假冒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六)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有声有色。以宣传贯彻知识产权知识为重点,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向各级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知识产权工作者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及社会公众宣传普及。还运用媒体的力量,在泉州电视台、《侨乡科技报》等各宣传阵地上大力普及推广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刊发《鲤城区专利权质押融资服务指南》《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拆服务手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信息。三年来,组织参加15场大型的广场活动和50余次专题讲座活动,分发宣传材料近万份。
二、推进我区知识产权工作的对策措施
2016年鲤城区将继续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工作指导方针,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推动知识产权资源更加合理布局,实现全区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大推进力度,提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继续坚持“数量布局、质量取胜”,统筹规划,对全区知识产权工作目标进行分解、对接和落实,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的目标管理,逐步优化全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工作机制,推动专利数量稳定增长、质量持续提升。同时,做好专利的布局和产业布局,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形成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强化引导服务,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继续深化帮扶企业工作,组织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和专利代理机构人员分期、分批走访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和具有专利工作基础、研发投入和科研人员较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鼓励企业组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指导企业制定研发路线,帮助企业提高将创新成果专利化的技巧和能力,提高企业发明专利的拥有量。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与市知识产权局的协调联动,积极开展专利权保护、药品化妆品打假、汽车配件打假等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坚持打防结合,将专项打击逐步纳入常态化执法轨道。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各类工商组织协商解决企业知识产权纠纷,加强对食品、药品、化工产品、汽车配件、纺织鞋服等重点出口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动态分析与对策研究,引导行业、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宣传服务,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环境。丰富知识产权宣传形式,坚持日常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活动,重点培养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所需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引进一批精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通过宣传培训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