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进程中辅导员自我不良心理解读及健康心理构筑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16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应当关注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心理健康,重视辅导员群体中出现的焦虑常态化与兴趣消退化等心理波动,通过加强专题研究、开展有效培训、完善激励措施以及辅导员自我提升等多种途径构建辅导员的健康心理,从而满足加强辅导员职业化、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同事关系、构建和谐家庭关系等多方需要。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自我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段利强(1981-),男,河南荥阳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政与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南晗(1981-),男,河南西华人,河南大学组织部,助教,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管理。(河南 开封 475001)
  
  2006年9月1日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在我国正式实施。《规定》明确将推进高校辅导员专职化,进一步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除了加强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增强管理考核外,应当更加注重培养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组织承诺,及时解决其在职业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的持久化、工作内容的繁琐化、工作前景的摇摆化等因素,部分本应担当心理疏导和教育角色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出现了自身的厌烦、焦慮、抑郁、压抑等心理问题。如何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心理问题,摆在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突出位置。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自我心理健康的价值意义
  1.加强辅导员职业化之需要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辅导员应当“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心理辅导能力是对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专家化辅导员必不可少的素质。在强调提升辅导员辅导大学生心理的同时,如果忽视辅导员自我心理健康维护,将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或者得不到有效疏导与治疗,从而扩大负面心理的群体影响面。甚至辅导员自我心理健康失衡,将给原本健康的大学生心理带来负面效应。辅导员自我心理健康维护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异常表现,是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遇到的“职业心理病”,值得各界关注。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需要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社会关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师生关系当是最亲密、最持久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良性构建,对于大学育人功能的实现发挥着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接轨,高校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大部分精力用于投入科研课题,甚至忙于在外经营公司,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度过的时间日益减少,对学生的关心与投入时间逐渐减少;校级领导与大学生之间隔着院级领导、辅导员,两者的正面接触与交流日益减少,学校中层管理者,由于事务繁忙,与学生的接触也在日益减少。所以,高校教师群体中,同大学生接触时间最长,频率最多,感情最深的当属辅导员群体。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关系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印象和认同,直接影响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一旦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心理失衡引起不良心理反应,对学生易回避、易动火,就会立刻导致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影响和谐校园建设。
  3.构建和谐同事关系之需要
  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壮大,出现心理波动与厌烦情绪的辅导员,将首先在辅导员群体内部对许多同事产生直接的心理影响。其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与职业需要,决定了其工作内容涵盖了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就业”等众多方面,这就迫使辅导员与高校专职教师接触,同教务、后勤、财务、医务、保卫等多个部门交往,面对和处理一些部门交叉性的学生琐碎事情。多部门之间的交往,本身对辅导员就提出了能力上的考验,如果辅导员出现自我心理失衡,将会直接影响高校教职工内部的和谐,不利于构建和谐同事关系,共同开展管理和育人工作。
  4.构建和谐家庭关系之需要
  在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中,辅导员发挥着一线重要作用。他们除了上班八小时之外,必须24小时随叫随到,及时处理学生中的紧急事情。与专职教师和机关人员相比,他们本身已经失去了许多与亲人相处的时间,一旦辅导员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家庭的和谐与幸福,进而波及到辅导员的专职工作,造成双方的利益共损,而不是共赢。
  二、职业化进程中高校辅导员心理问题解读
  通过各方调研与文献资料查阅,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总体是较好的,但是随着辅导员尤其高学历、80后辅导员的陆续加入,在职业化进程中辅导员内在的心理平衡受到了横向同学职业待遇和前景对比,纵向自我理想和现实距离等各方面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集中表现在出现了焦虑常态化和兴趣消退化等明显特征。
  1.焦虑常态化
  高校辅导员由于其工作内容的琐碎化和工作时间的延伸化,导致他们既容易担心学生安危,又容易担忧个人职业发展,从而处于外界压力与内在压力共生模式下的焦虑状态。“焦虑和精神病性这两个因子分与常模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辅导员队伍的症状因子检出率较高,最高达到25%。总体症状检出率为6.25%。”[1]长期的焦虑无疑将对辅导员的自身心理健康带来危害,导致烦躁不安、情绪失控等异常情况产生。
  2.兴趣消退化
  截至2008年10月,全国专职辅导员已达9万人,兼职辅导员3万人,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达到2700万,总体上基本实现了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配置比例,可以说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数量已经趋于饱和。随着高校内部教师与员工的比例趋于合理化,辅导员面临着无法转岗,长期工作在辅导员岗位的现实。面对着繁琐的学生事务、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同样工作,面对着年龄始终定格在18至22岁的工作对象,辅导员原有的工作热情与激情在逐步减退,主动地关心被被动的排忧解难所代替,充沛的工作精力被消沉的工作态度所代替。
  三、高校辅导员自我心理健康的构筑路径
  1.加强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学术分析,尤其是优秀辅导员心理素质的研究
  辅导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的教育事实,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要实现辅导员的工作有效、成功地进行,就必须在学理上研究它,规律上把握它,发展和完善辅导员的相关理论。通过调研,当前研究如何促使辅导员做好工作的较多,从政策与待遇上优待辅导员的理论较多,而辅导员心理素质维护的理论成果较少。但这方面的研究却是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屏障。优秀的辅导员工作者,除了过硬的工作技能,突出的工作业绩,他们更显著的特征是热爱着辅导员工作,具备较强的心理协调与适应能力。因此,加强对优秀辅导员心理素质的研究将丰富辅导员工作理论,指导工作实际,有力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
  2.坚持岗前培训和实时培训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身心素质是在遗传、环境与个体能动性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并非天生不变的。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高校要把引进使用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的培养制度,设立培养专项经费,切实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的培养一样重视辅导员的培养,像关心业务学术骨干的成长一样关心辅导员的成长,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大多数高校已开始对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但实时培训开展的较少。仅就岗前培训而言,也多从政治思想上开展,对心理学的自我疏导理论涉及极少、案例分析较浅;培训方式过度集中、内容宽泛,缺乏有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辅导员的上岗培训应由专家坚持系统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编写指导性教材,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使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使辅导员通过培训,学习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学习到如何快乐享受辅导员工作的乐趣,如何克服辅导员工作自身可能带来的心理负面影响,增强心理上自我认识、自我保健、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日常工作中,学校应定期组织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工作中的案例分析与研究交流,针对辅导员生日、重要节日,为辅导员送关心和祝福。
  3.落实有效的激励、换岗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增强工作的乐趣
  目前,社会公众、专职教师乃至辅导员本人对辅导员工作价值认同偏低。高校辅导员管理者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提高各界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与定位,增强辅导员自身对所从事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针对辅导工作的特殊性,高校应建立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评估体系,完善多方面的正确、合理的激励机制,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提供各种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职业角色的重要,增强辅导员的成就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增强其工作的信心和激情。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于辅导员的职称与待遇等作出了框架性的规定。高校应当认真贯彻落实,给与具体化同时体现公平性。公平本身也是一种激励,高校管理者应密切关注高校内部的利益整合、心理整合,诸如职称、职务的晋升,奖优罚劣的实施,必须体现公平原则。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公平、辅导员内部的公平以及校际同层次辅导员的平衡。
  针对经过自我调整、工作锻炼,仍旧无法适应辅导员工作岗位的,学校应当制定可行的换岗机制,在辅导员自我选择、部门推荐基础上,安排辅导员到更为合适的岗位上工作。
  4.辅导员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锻炼
  (1)辅导员应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增强职业认同感。职业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个体能快乐、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辅导员应该客观地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积极地看待自己,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对工作有合理的认识,不为暂时的利益得失所动,善于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体验自信和成就感。
  (2)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创设宽松、包容的外部环境。人际关系紧张将会导致个体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并处于经常性的游离集体之外的状态,导致焦虑、抑郁的心理。辅导员要增强与人沟通的动力,提高沟通本领,以诚待人,不丧失自我的同时又不标榜清高。一旦心理遇到不惑,就应尽可能地以适当的方式宣泄出来或及时找领导疏导,以尽快摆脱困境。对同事、家长与学生的误会与不理解, 要冷静看待, 并始终以大气的胸怀包容。高校的各级单位,应当尊重与理解辅导员工作,并且尽可能地协助他们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及时化解心理冲突,培养乐观心态。辅导员应具备长远的眼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工作中,与其整天患得患失,心神不宁,不如行动起来,扎扎实实工作,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此,碰到问题,要善于找出原因,敢于作出选择。积极调整心态,正视选择与失去的代价 ,一旦选择就不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輔导员要能依据社会的期望与教育情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心情的舒畅和快乐。
  
  参考文献:
  [1]董秀成.浅析浙江传媒学院政治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4):69.
  (责任编辑:张中)
其他文献
自2007年以来,大唐七台河发电公司根据大唐集团公司信息总体规划、人资管理体系、省公司所属电厂推行绩效专项工作的要求,试点建设以绩效管理为核心,集成其他系统,促进企业员工双赢的和谐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开展绩效考核3年来,公司将绩效考核作为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稳步实施,依托完善的现代化信息载体和先进的人资管理理念,开拓出了一条高新信息技术与绩效管理手段完美结合的现代电力企业管理之路。在2009年度国资委
期刊
摘要: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班主任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高校班主任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班主任要不断研究新形势,探索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在工作实践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校;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
期刊
摘要: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人难管,书难教”的现象,刚性的制度管理已不完全适应中职学校的管理,根据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应在中职学校实行班级的“柔性管理”,以平等的方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爱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自主管理,巧用激励感化,采用正确评价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潜力和创新精神,便于促进中职学校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学校;柔性管理;班主任工作;艺术  作者简介:曾小苑(1974
期刊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产物。通过合作办学,引进了境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办学理念、教学与管理方法、专业与课程,加快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但由于中外教育体制的差异,双方合作办学兴趣点的不同,在合作办学项目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合作办学的类型、成效、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合作办学;问题探究  作者简介:涂和平(1953-),男,江西南昌人,上海
期刊
摘要:风力发电是目前发展最快、商业化最广泛、经济适用的新能源之一,本文结合风力发电的现状及电力类高职院校专业的开设情况,阐述了电力类高职院校中开设风力发电专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风力发电;专业开发;必要性  作者简介:王亚青(1977-),女,河北保定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新能源发电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曲卫冬(1978-),女,河北保定人,保定电力
期刊
摘要: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高。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试验阶段,学校的创业理念不深,
期刊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正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准确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专业规范是适应社会需求、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文章结合上海电力学院专业建设的实践对本科专业规范的意义、内容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高等院校;专业规范;管理  作者简介:周小力(1957-),女,湖北武汉人,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分析化学、教学管理;沈坤全(1963-),男
期刊
摘要:大学班主任在学校管理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是联结学生与任课教师、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本文结合笔者做大学班主任的工作实践,谈一下在班主任工作中可采取的几种工作方法。  关键词:大学;班主任;工作方法  作者简介:黄久龙(1973-),男,黑龙江通河人,徐州师范大学设备处,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江苏 徐州 221116)黄俊卿(1977-),女,江苏徐州
期刊
摘要:大学生综合测评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承载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战略,本文从学生综合测评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要以职业素质为中心,构建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关键词:职业素质;综合测评;体系  作者简介:周月友(1979-),男,安徽安庆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主任科员,讲师,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钱群雷(1977-),男,江苏盐城人,南京信息
期刊
摘要:科学研究型Seminar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Seminar基本模式为:主持人介绍主题、报告人宣讲主题报告、回应人发言、辩论与交流、主持人总结与评点五个环节。它不仅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是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其功能发挥依赖于模式的精心组织、有效管理以及严格考核。  关键词:科学研究型;Seminar;研究生培养  作者简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