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高。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试验阶段,学校的创业理念不深,支持的力度不够,教育者创业知识欠缺,缺乏专业性,受教育者对创业认识不够,缺乏主动性,以上都将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障碍。
关键词:创业教育;马克思主义;高校
作者简介:陈兰(1987-),女,山西吉县人,东华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德平(1969-),男,河北张家口人,东华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部,教授,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98)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江西 抚州 34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江西省 “十一五”社科规划项目“江西高校创业教育调查及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08JY07)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创业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处于探索时期,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培养方式较为简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方法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一、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全国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分析创业教育的现状,笔者分别对深圳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共四所高校发放了近200份问卷,开展了调查,综合分析如下。
1.受教育者对创业认识不够,缺乏主动性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人的特性。创业教育的推广离不开受教育者思想观念的转变,换言之,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离开了受教育者思想观念的转变,那么创业教育也将无从开展。
(1)自我认识能力较弱。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指出物质、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人的灵魂,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要想提高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首先要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改变对创业及其创业教育的认识。我国高校大学生推崇开拓进取,但是缺乏奋斗精神,疏忽于能力锻炼,不愿意做平凡的小事,不能够正确评价自身的价值,自我认识能力较弱。在调查中,对于在校大学生对自己创业认识能力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对自己创业兴趣不了解的同学高达49%,而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的分别占19%和7%。
(2)创业意识不强。当代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都愿意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到相对稳定的公司、企业任职,不愿意自主创业,他们对当今的就业环境、择业目标较模糊,并非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不考虑自我的竞争力,忽略了对自己人生的长远规划。归根结底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局限,是其创业意识的薄弱,创业教育的施行与受教育者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大学生应该跳出毕业后就业这一传统的思想禁锢,勇于实践和创新,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调查显示,在谈到“是否有过创业打算”时,多数被调查者都表明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只有18%的同学表示从未考虑过创业。尽管大部分的同学都会考虑自己的前途,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只有11%的同学正在进行创业。
(3)对社会就业环境不够了解。我国高校大学生刚走进校园,离开了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生活,走进了相对开放的大学殿堂,依然用着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学习观念指导着学习的过程。一方面,他们并不会主动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仅仅安于现状,却忽略了国家就业政策对于毕业后职业选择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刚走出校园,缺乏实践经验,对于工作的环境及其工作岗位的要求了解程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其适应能力。在调查中,对于在校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就业环境了解程度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不了解的或比较了解的比例均为11%。
(4)参与学校创业教育处于被动状态。目前的大学生只是一味地等待学校所提供的创业教育辅导,而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创业教育中来。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创业教育辅导途径,如开设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创业计划大赛等方式,从而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大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普遍不高。就在校大学生获取创业教育活动途径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为其主要获取学习的途径,所占比例为59%,听取教授讲座所占比例为29%,而从未参加过创业教育辅导的同学所占比例为12%。
2.教育者创业知识欠缺,缺乏专业性
大学生在创业教育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当然也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大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方面的辅导工作不够满意等都从另一角度反映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辅导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高校教师对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实践经验及其教学方法单一等。
(1)理论研究缺乏。目前我国高校还只是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缺乏创业教育的系统课程。创业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来自学校企业管理专业或者就业指导的老师。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业务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创业理论研究,许多教师没有进行专业进修,创业教育的教学氛围难以形成。
(2)实践经验欠缺。由于学校的师资队伍主要由本校的非专业教师担任,没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并不熟悉企业的运营模式,而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教师的讲授难度就相当大。要想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
(3)教学方法单一。当代创业教育趋向于单一的理论化、学术化的教学方法,然而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方式必须多元化,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提高创业教育的水平。
3.学校对创业教育支持力度不够
要想改变教育者及其受教育者的创业观念,学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目前学校的政策性指导,资金、设备的投入较少。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而更加重要的是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必须将创业教育思想贯穿于大学教育体制中,大力支持、引导创业教育。
(1)政策性指导不够明确。一方面,校方并没有出台政策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让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另一方面,因学科的特殊性,不能仅把创业教育当作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认知学派把人的能力分为三个层面,即人的体能、人的技能和人的智能。其中,人的智能是指人在各种领域中创造性开发及其创新性含量的程度,包括学习能力、联想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高级能力,主要由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
(2)资金、设备投入较少。如果说观念更新是创业教育的灵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创业素质提高是创业教育核心的话,创业中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将是创业教育的保障。观念的转变和素质提高的基础是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物质资源。高校应当加大对于创业资金及其设备的投入。
(3)学校对创业教育认识较淺。大多数高校仅将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中,而就业指导课也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设置,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与消极,使得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在的服从,而不是内在性的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创业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应当把人作为主体,在创业教育中确立教育参与者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树立以自我实现需要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创业实践。
1.人的需要是创业教育的动力
人的需要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人首先是有需要的人,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取决于个人的需要,必须树立以自我实现需要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创业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创业意识等。
2.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创业教育的核心
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创业教育的实质,在创业教育当中,参与教育活动的都是创业教育的主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的主体。在创业教育当中应当充分发挥参与教育活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业素质。
3.人的实践能力培养是创业教育的保障
实践能力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发展变化的本领,是现代人的核心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业教育应当重视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活动对人的引导作用,把创业实践与创业理论相结合。
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我国大学创业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认为应该是劳动者在体力、智力、道德、精神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加强学科建设,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满足人的需要
我国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育者专业化程度偏低,数量偏少。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过于枯燥,而又缺乏实践经验,造成理论知识讲授多于实践经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降低了学习的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一局限性已成为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高校应当加强学科建设,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1)加强学科建设,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创业课程开设属于试验期。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来增强其活力和色彩。通过建立创业学科可以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我们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逐步地实现创业教育体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以创业学学科体系为基础,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体系。
(2)师资队伍应趋向专业化。我们应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专业化建设,解决创业教育师资匮乏问题。一方面,应当改善现有的师资队伍的结构,可以在校内选拔合适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学校也可以聘任相关领域的专家及其成功的、资深的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来学校讲学,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地、自发地进行创业;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创业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及其创业教育素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的课程开设与教育效果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3)改善现有教学方法。现在很多高校教学方法上还是处于理论认识层面,教师过多传授枯燥的创业教育理论,忽视创业实践的培养。基于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有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高校也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课程设置上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2.拓展第二课堂,培养创业意识,发挥主体性作用
创业教育应当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来实施教育。在人的主体性培养中,教育担当着主要的职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与外因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在当代大学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要想推进当前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其着手,拓展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强化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目前在校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薄弱,大学期间没有创业危机意识,安于现状,只是到了临近毕业时才逐步认识到创业难的问题,此时的毕业生在创业面前就像一个“新生儿”一样,对于社会的就业环境一无所知,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广投简历,屡被拒绝在用人单位的大门外。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念,正确认识自己,大学生应从迈进大学之门第一天开始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自身兴趣爱好着手,积极主动了解社会的创业环境,结合自身特点在老师辅导、学校引导下茁壮成长。
(2)提高大学生专业基础综合素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告诉我们知识的重要性,知识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夯实基础的条件下,才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创业过程中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其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还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精神。要积极主动争取,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项机会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拓展“第二课堂”,丰富创业教育内涵。“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是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创办创业网站、创业论坛;举办创业教育相关的学术讲座等。“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突出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创新能力间的相互融合。
3.在实践环节,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可见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高于理论认识的,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的品格。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提出了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那么在创业教育领域,建立创业实习基地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
(1)从制度上,制定相应鼓励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参与创业活动的政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创业教育的合理结构,才能发挥系统的本身功能。要减少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与重复性,调整学科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将创业教育从就业指导中脱离、区分开来,把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学体系中,系统的、全面地向广大受教育者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
(2)从物质上,加大创业活动资金、设备的投入,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建立创业实习基地使得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有所保障。可以有效地将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创业实践。高校应当加大创业资金及其设备的投入,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如建立校办企业、校办工厂等,让学生定期去该基地实习或参与其生产经营管理,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其认识的水平。创业实习基地除了在校现有的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外,还应当聘请当地成功创业的企业家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指导,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3)从认识上,客观、科学地认识创业教育。高等院校要转变教学观念,科学地认识创业教育,观念是人们精神上的眼睛。不同的观念会使人由于着眼不同而看到不同的东西,进行不同的思考,取舍不同的信息与知识,得出不同的结论。观念是人们选择思路的出发点,不同的观念为人们提供不同的思维空间。陈腐过时的观念如同囚禁思想的牢笼,制约人们的思路就地徘徊甚至倒退;顺应社会进步的新观念则为人们提供新的思维空间,指示人们的思路伸向未来、伸向远方。因此,只有客观、科学地认识创业教育才能推动其良性发展。应当重视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所掌握的技能转化为创业的驱动力,将创业教育逐步规范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张炳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推进创业教育服务[J].江苏大学学报,2006,(3).
[2]郭万牛,杨蓉,伏永祥.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09,(1).
[3]袁先海.大学生创业政策探析[J].科学创业月刊,2006,(2).
[4]郑永廷.人的現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李德平.马克思主义创业教育的人性观解读[J].社会科学家,2009,(10).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创业教育;马克思主义;高校
作者简介:陈兰(1987-),女,山西吉县人,东华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德平(1969-),男,河北张家口人,东华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部,教授,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98)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江西 抚州 34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江西省 “十一五”社科规划项目“江西高校创业教育调查及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08JY07)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创业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处于探索时期,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培养方式较为简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方法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一、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全国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分析创业教育的现状,笔者分别对深圳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共四所高校发放了近200份问卷,开展了调查,综合分析如下。
1.受教育者对创业认识不够,缺乏主动性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人的特性。创业教育的推广离不开受教育者思想观念的转变,换言之,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离开了受教育者思想观念的转变,那么创业教育也将无从开展。
(1)自我认识能力较弱。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指出物质、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人的灵魂,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要想提高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首先要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改变对创业及其创业教育的认识。我国高校大学生推崇开拓进取,但是缺乏奋斗精神,疏忽于能力锻炼,不愿意做平凡的小事,不能够正确评价自身的价值,自我认识能力较弱。在调查中,对于在校大学生对自己创业认识能力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对自己创业兴趣不了解的同学高达49%,而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的分别占19%和7%。
(2)创业意识不强。当代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都愿意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到相对稳定的公司、企业任职,不愿意自主创业,他们对当今的就业环境、择业目标较模糊,并非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不考虑自我的竞争力,忽略了对自己人生的长远规划。归根结底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局限,是其创业意识的薄弱,创业教育的施行与受教育者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大学生应该跳出毕业后就业这一传统的思想禁锢,勇于实践和创新,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调查显示,在谈到“是否有过创业打算”时,多数被调查者都表明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只有18%的同学表示从未考虑过创业。尽管大部分的同学都会考虑自己的前途,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只有11%的同学正在进行创业。
(3)对社会就业环境不够了解。我国高校大学生刚走进校园,离开了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生活,走进了相对开放的大学殿堂,依然用着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学习观念指导着学习的过程。一方面,他们并不会主动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仅仅安于现状,却忽略了国家就业政策对于毕业后职业选择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刚走出校园,缺乏实践经验,对于工作的环境及其工作岗位的要求了解程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其适应能力。在调查中,对于在校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就业环境了解程度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不了解的或比较了解的比例均为11%。
(4)参与学校创业教育处于被动状态。目前的大学生只是一味地等待学校所提供的创业教育辅导,而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创业教育中来。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创业教育辅导途径,如开设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创业计划大赛等方式,从而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大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普遍不高。就在校大学生获取创业教育活动途径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为其主要获取学习的途径,所占比例为59%,听取教授讲座所占比例为29%,而从未参加过创业教育辅导的同学所占比例为12%。
2.教育者创业知识欠缺,缺乏专业性
大学生在创业教育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当然也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大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方面的辅导工作不够满意等都从另一角度反映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辅导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高校教师对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实践经验及其教学方法单一等。
(1)理论研究缺乏。目前我国高校还只是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缺乏创业教育的系统课程。创业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来自学校企业管理专业或者就业指导的老师。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业务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创业理论研究,许多教师没有进行专业进修,创业教育的教学氛围难以形成。
(2)实践经验欠缺。由于学校的师资队伍主要由本校的非专业教师担任,没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并不熟悉企业的运营模式,而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教师的讲授难度就相当大。要想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
(3)教学方法单一。当代创业教育趋向于单一的理论化、学术化的教学方法,然而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方式必须多元化,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提高创业教育的水平。
3.学校对创业教育支持力度不够
要想改变教育者及其受教育者的创业观念,学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目前学校的政策性指导,资金、设备的投入较少。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而更加重要的是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必须将创业教育思想贯穿于大学教育体制中,大力支持、引导创业教育。
(1)政策性指导不够明确。一方面,校方并没有出台政策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让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另一方面,因学科的特殊性,不能仅把创业教育当作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认知学派把人的能力分为三个层面,即人的体能、人的技能和人的智能。其中,人的智能是指人在各种领域中创造性开发及其创新性含量的程度,包括学习能力、联想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高级能力,主要由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
(2)资金、设备投入较少。如果说观念更新是创业教育的灵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创业素质提高是创业教育核心的话,创业中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将是创业教育的保障。观念的转变和素质提高的基础是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物质资源。高校应当加大对于创业资金及其设备的投入。
(3)学校对创业教育认识较淺。大多数高校仅将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中,而就业指导课也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设置,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与消极,使得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在的服从,而不是内在性的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创业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应当把人作为主体,在创业教育中确立教育参与者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树立以自我实现需要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创业实践。
1.人的需要是创业教育的动力
人的需要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人首先是有需要的人,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取决于个人的需要,必须树立以自我实现需要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创业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创业意识等。
2.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创业教育的核心
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创业教育的实质,在创业教育当中,参与教育活动的都是创业教育的主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的主体。在创业教育当中应当充分发挥参与教育活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业素质。
3.人的实践能力培养是创业教育的保障
实践能力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发展变化的本领,是现代人的核心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业教育应当重视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活动对人的引导作用,把创业实践与创业理论相结合。
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我国大学创业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认为应该是劳动者在体力、智力、道德、精神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加强学科建设,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满足人的需要
我国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育者专业化程度偏低,数量偏少。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过于枯燥,而又缺乏实践经验,造成理论知识讲授多于实践经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降低了学习的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一局限性已成为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高校应当加强学科建设,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1)加强学科建设,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创业课程开设属于试验期。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来增强其活力和色彩。通过建立创业学科可以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我们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逐步地实现创业教育体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以创业学学科体系为基础,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体系。
(2)师资队伍应趋向专业化。我们应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专业化建设,解决创业教育师资匮乏问题。一方面,应当改善现有的师资队伍的结构,可以在校内选拔合适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学校也可以聘任相关领域的专家及其成功的、资深的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来学校讲学,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地、自发地进行创业;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创业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及其创业教育素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的课程开设与教育效果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3)改善现有教学方法。现在很多高校教学方法上还是处于理论认识层面,教师过多传授枯燥的创业教育理论,忽视创业实践的培养。基于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有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高校也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课程设置上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2.拓展第二课堂,培养创业意识,发挥主体性作用
创业教育应当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来实施教育。在人的主体性培养中,教育担当着主要的职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与外因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在当代大学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要想推进当前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其着手,拓展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强化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目前在校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薄弱,大学期间没有创业危机意识,安于现状,只是到了临近毕业时才逐步认识到创业难的问题,此时的毕业生在创业面前就像一个“新生儿”一样,对于社会的就业环境一无所知,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广投简历,屡被拒绝在用人单位的大门外。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念,正确认识自己,大学生应从迈进大学之门第一天开始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自身兴趣爱好着手,积极主动了解社会的创业环境,结合自身特点在老师辅导、学校引导下茁壮成长。
(2)提高大学生专业基础综合素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告诉我们知识的重要性,知识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夯实基础的条件下,才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创业过程中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其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还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精神。要积极主动争取,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项机会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拓展“第二课堂”,丰富创业教育内涵。“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是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创办创业网站、创业论坛;举办创业教育相关的学术讲座等。“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突出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创新能力间的相互融合。
3.在实践环节,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可见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高于理论认识的,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的品格。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提出了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那么在创业教育领域,建立创业实习基地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
(1)从制度上,制定相应鼓励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参与创业活动的政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创业教育的合理结构,才能发挥系统的本身功能。要减少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与重复性,调整学科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将创业教育从就业指导中脱离、区分开来,把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学体系中,系统的、全面地向广大受教育者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
(2)从物质上,加大创业活动资金、设备的投入,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建立创业实习基地使得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有所保障。可以有效地将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创业实践。高校应当加大创业资金及其设备的投入,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如建立校办企业、校办工厂等,让学生定期去该基地实习或参与其生产经营管理,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其认识的水平。创业实习基地除了在校现有的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外,还应当聘请当地成功创业的企业家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指导,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3)从认识上,客观、科学地认识创业教育。高等院校要转变教学观念,科学地认识创业教育,观念是人们精神上的眼睛。不同的观念会使人由于着眼不同而看到不同的东西,进行不同的思考,取舍不同的信息与知识,得出不同的结论。观念是人们选择思路的出发点,不同的观念为人们提供不同的思维空间。陈腐过时的观念如同囚禁思想的牢笼,制约人们的思路就地徘徊甚至倒退;顺应社会进步的新观念则为人们提供新的思维空间,指示人们的思路伸向未来、伸向远方。因此,只有客观、科学地认识创业教育才能推动其良性发展。应当重视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所掌握的技能转化为创业的驱动力,将创业教育逐步规范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张炳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推进创业教育服务[J].江苏大学学报,2006,(3).
[2]郭万牛,杨蓉,伏永祥.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09,(1).
[3]袁先海.大学生创业政策探析[J].科学创业月刊,2006,(2).
[4]郑永廷.人的現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李德平.马克思主义创业教育的人性观解读[J].社会科学家,2009,(10).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