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卢明主,陶都德化资深造窑师傅,15岁学艺,18独自成功造炉,如今活跃在广东潮州一带,是闻名当地的造窑师傅。
18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卢明主被招进德化瓷厂当临时工建造窑炉,“没想到一建就是一辈子”。
在在瓷都德化,有这样一群窑工,他们虽名不见经传,但陶瓷业没有他们却万万不能。因为从泥土到陶瓷,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烧成,千千万万的德化窑瓷只有经过窑火的煅烧才能身价百倍。
被誉为“窑主”的卢明主就是其中一位。他从18岁开始与窑炉打交道,是德化现代建窑最早的人之一,还把德化先进的窑炉技术传播到广东潮州,成了活跃在潮州陶瓷业的“德化师傅”。
18岁建造窑炉
“尺寸比量一下,看对不对。这个喷嘴位置对吗?不能错了。砖头呢,要试排一下。”在德化县三班镇福艺陶瓷有限公司,卢明主正在指挥几名工人建造一条全自动控制电热高温隧道窑。
卢明主今年57岁,身材高大,皮肤黝黑,性格爽朗。“窑炉就是我的生命。我建窑建了40个年头了。”他笑着说。
卢明主出生于德化县龙浔镇丁乾村,家境贫寒使得他15岁就出门帮人建灶挣钱。他回忆,15岁那年,听说永泰炉灶结构合理、节能性强,0.5公斤枯蕨就可以煮开10升水,他便跟着几个伙伴一起到永泰县学习建灶技艺。“那时年纪小,人机灵,学得也快。”
18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卢明主被招进德化瓷厂当临时工建造窑炉,“没想到一建就是一辈子”。
窑炉是陶瓷生产中的关键设备,窑炉结构是否合理、选型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产量和能量消耗的高低等。而建一座好窑,不仅工艺复杂,还涉及建筑、美术、机电等多项专业知识,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因此,窑炉建造不单单是力气活儿,更要求建造者心灵手巧。
由于勤学好问,卢明主从设计样式到打坯再到把火,样样精通,建的窑炉美观简洁、耗能少,很快就成了业内的“领头羊”,包括其他工厂一些年纪比他大的造窑师傅也都经常找他取经。于是,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卢明主,不但设计出多种新型窑炉,还培养出众多徒弟。
改革开放以来,德化县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做大做强陶瓷支柱产业。随着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找卢明主建窑的人多了,他干脆辞掉德化瓷厂的工作,创建了德化明英华窑炉有限公司。当时建一条窑要几千元,他也从中掘到了“第一桶金”,成了德化第一位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
从土窑炉到电气化
作为一名窑工,卢明主以不懈努力与创新精神,引领着德化窑炉的变革与升级。
据卢明主介绍,德化制瓷历史悠久,德化窑大致经历了龙窑、鸡笼窑、阶级窑三个过程。德化窑炉结构合理,容量大,燃料消耗少,以还原和氧化烧成,成品率高,故有“中国民窑的代表”之称,有“串窑始祖”的美誉,其窑形和技术流传到景德镇等地,以及日本等国家,被广泛推广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德化陶瓷业的飞跃发展,陶瓷窑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窑形,不是“吃柴老虎”,就是“污染祸首”。上世纪80年代前期,为保护环境和森林资源,德化掀起了水电建设、以电代炉的热潮,并组织科技人员对电热炉进行一系列研究、试验。
那时,卢明主便琢磨着,德化小水电发达,企业用电每千瓦时只需0.38元,明显比油和气便宜。如果能改造出“以电为主,以其他燃料为辅”的新窑形,那意义一定很重大。
为此,卢明主在自家瓷厂里建起了实验窑。德化白瓷的高白度达88.1度,为世界第一,但它需1310℃的高温烧成。如把电热运用到隧道窑,因为电炉丝受到热辐射功率制约,长期处于高温状态易断,费用相当高,因此没有人敢去尝试。
由于建造一条隧道试验窑要花二三十万元,家人和朋友都劝说卢明主不要冒这个险。尽管如此,卢明主还是坚持搞试验。几经周折,卢明主在整条窑体里都布上电路,用来低温烧成;在高温段布上油、气等配套设施,使烧成能达到高温。经过无数次的调试,卢明主成功了。这种新型隧道窑烧瓷以电为主,以气为辅,比单一用天然气、液化气烧瓷节省能耗40%以上,而且成品率更高;他还做成了圆形和直形两种窑体,能从窑体占地上满足大小不一的瓷厂的需求;并把高温段的余热引到窑头,给湿瓷坯加热,一年可为瓷厂节省数万元。
于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德化瓷厂当窑工的卢明主加入了县里组织的电炉推广小组,到各个工厂建造电炉,练就了一身窑炉修建的绝活,从而带动全县窑炉“以油代柴、代煤”改革顺利实施。德化窑炉也由柴烧窑、煤烧窑、煤气窑向电烧窑、油烧窑、气烧窑逐步过渡发展。
潮州的“德化师傅”
1989年,卢明主建窑炉的好技艺早已名声在外。一天,广东潮州的一个老板来到德化寻找卢明主,他雇了一辆自行车,满城关转,花了几个小时终于找到了卢明主,并当场下了2万元定金,请卢明主到潮州为他们建造窑炉。
卢明主说,那时的潮州工厂不多,厂房是用竹拱建的,烧瓷用的是烧草的蛇目窑,滚滚黑烟弥漫整个天空。当卢明主轻车熟路地建好了那位老板想要的油烧窑时,广东、汕头和潮州的多家媒体还对此作了报道,称此窑的建设是潮州窑炉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的一个标志。
于是,第一条窑才刚刚建好,第二条窑就接着建,同时第三条窑也接着下单了……卢明主干脆在潮州租了家店面,雇了几十个工人,开始在异乡创业,窑活做到哪里,他们就住在那里的工地上。
没想到,去潮州建窑,一去就是22年。由于他建的窑炉,简单整洁又节能,烧制出来的陶瓷品质好,当地企业都抢着去请他,以至于经常忙不过来。“每年我有半年时间在潮州,一年做十几条窑,到目前已建了几百条。”卢明主介绍说,潮州有80%的窑炉是他建的。
“在外闯荡,总离不开我们德化人。”卢明主介绍,在潮州二十几年来,建每一条窑炉都需十几个德化人,都是他带过去的,其中有一位叫赖文柄的窑工20多年来一直跟着他。
就这样,卢明主在潮州成为赫赫有名的建窑师傅,潮州人都称他“德化师傅”。如今的潮州,陶瓷企业多达1万家,以日用瓷和卫生洁具为主的陶瓷产值居全国之首。
卢明主,陶都德化资深造窑师傅,15岁学艺,18独自成功造炉,如今活跃在广东潮州一带,是闻名当地的造窑师傅。
18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卢明主被招进德化瓷厂当临时工建造窑炉,“没想到一建就是一辈子”。
在在瓷都德化,有这样一群窑工,他们虽名不见经传,但陶瓷业没有他们却万万不能。因为从泥土到陶瓷,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烧成,千千万万的德化窑瓷只有经过窑火的煅烧才能身价百倍。
被誉为“窑主”的卢明主就是其中一位。他从18岁开始与窑炉打交道,是德化现代建窑最早的人之一,还把德化先进的窑炉技术传播到广东潮州,成了活跃在潮州陶瓷业的“德化师傅”。
18岁建造窑炉
“尺寸比量一下,看对不对。这个喷嘴位置对吗?不能错了。砖头呢,要试排一下。”在德化县三班镇福艺陶瓷有限公司,卢明主正在指挥几名工人建造一条全自动控制电热高温隧道窑。
卢明主今年57岁,身材高大,皮肤黝黑,性格爽朗。“窑炉就是我的生命。我建窑建了40个年头了。”他笑着说。
卢明主出生于德化县龙浔镇丁乾村,家境贫寒使得他15岁就出门帮人建灶挣钱。他回忆,15岁那年,听说永泰炉灶结构合理、节能性强,0.5公斤枯蕨就可以煮开10升水,他便跟着几个伙伴一起到永泰县学习建灶技艺。“那时年纪小,人机灵,学得也快。”
18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卢明主被招进德化瓷厂当临时工建造窑炉,“没想到一建就是一辈子”。
窑炉是陶瓷生产中的关键设备,窑炉结构是否合理、选型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产量和能量消耗的高低等。而建一座好窑,不仅工艺复杂,还涉及建筑、美术、机电等多项专业知识,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因此,窑炉建造不单单是力气活儿,更要求建造者心灵手巧。
由于勤学好问,卢明主从设计样式到打坯再到把火,样样精通,建的窑炉美观简洁、耗能少,很快就成了业内的“领头羊”,包括其他工厂一些年纪比他大的造窑师傅也都经常找他取经。于是,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卢明主,不但设计出多种新型窑炉,还培养出众多徒弟。
改革开放以来,德化县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做大做强陶瓷支柱产业。随着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找卢明主建窑的人多了,他干脆辞掉德化瓷厂的工作,创建了德化明英华窑炉有限公司。当时建一条窑要几千元,他也从中掘到了“第一桶金”,成了德化第一位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
从土窑炉到电气化
作为一名窑工,卢明主以不懈努力与创新精神,引领着德化窑炉的变革与升级。
据卢明主介绍,德化制瓷历史悠久,德化窑大致经历了龙窑、鸡笼窑、阶级窑三个过程。德化窑炉结构合理,容量大,燃料消耗少,以还原和氧化烧成,成品率高,故有“中国民窑的代表”之称,有“串窑始祖”的美誉,其窑形和技术流传到景德镇等地,以及日本等国家,被广泛推广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德化陶瓷业的飞跃发展,陶瓷窑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窑形,不是“吃柴老虎”,就是“污染祸首”。上世纪80年代前期,为保护环境和森林资源,德化掀起了水电建设、以电代炉的热潮,并组织科技人员对电热炉进行一系列研究、试验。
那时,卢明主便琢磨着,德化小水电发达,企业用电每千瓦时只需0.38元,明显比油和气便宜。如果能改造出“以电为主,以其他燃料为辅”的新窑形,那意义一定很重大。
为此,卢明主在自家瓷厂里建起了实验窑。德化白瓷的高白度达88.1度,为世界第一,但它需1310℃的高温烧成。如把电热运用到隧道窑,因为电炉丝受到热辐射功率制约,长期处于高温状态易断,费用相当高,因此没有人敢去尝试。
由于建造一条隧道试验窑要花二三十万元,家人和朋友都劝说卢明主不要冒这个险。尽管如此,卢明主还是坚持搞试验。几经周折,卢明主在整条窑体里都布上电路,用来低温烧成;在高温段布上油、气等配套设施,使烧成能达到高温。经过无数次的调试,卢明主成功了。这种新型隧道窑烧瓷以电为主,以气为辅,比单一用天然气、液化气烧瓷节省能耗40%以上,而且成品率更高;他还做成了圆形和直形两种窑体,能从窑体占地上满足大小不一的瓷厂的需求;并把高温段的余热引到窑头,给湿瓷坯加热,一年可为瓷厂节省数万元。
于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德化瓷厂当窑工的卢明主加入了县里组织的电炉推广小组,到各个工厂建造电炉,练就了一身窑炉修建的绝活,从而带动全县窑炉“以油代柴、代煤”改革顺利实施。德化窑炉也由柴烧窑、煤烧窑、煤气窑向电烧窑、油烧窑、气烧窑逐步过渡发展。
潮州的“德化师傅”
1989年,卢明主建窑炉的好技艺早已名声在外。一天,广东潮州的一个老板来到德化寻找卢明主,他雇了一辆自行车,满城关转,花了几个小时终于找到了卢明主,并当场下了2万元定金,请卢明主到潮州为他们建造窑炉。
卢明主说,那时的潮州工厂不多,厂房是用竹拱建的,烧瓷用的是烧草的蛇目窑,滚滚黑烟弥漫整个天空。当卢明主轻车熟路地建好了那位老板想要的油烧窑时,广东、汕头和潮州的多家媒体还对此作了报道,称此窑的建设是潮州窑炉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的一个标志。
于是,第一条窑才刚刚建好,第二条窑就接着建,同时第三条窑也接着下单了……卢明主干脆在潮州租了家店面,雇了几十个工人,开始在异乡创业,窑活做到哪里,他们就住在那里的工地上。
没想到,去潮州建窑,一去就是22年。由于他建的窑炉,简单整洁又节能,烧制出来的陶瓷品质好,当地企业都抢着去请他,以至于经常忙不过来。“每年我有半年时间在潮州,一年做十几条窑,到目前已建了几百条。”卢明主介绍说,潮州有80%的窑炉是他建的。
“在外闯荡,总离不开我们德化人。”卢明主介绍,在潮州二十几年来,建每一条窑炉都需十几个德化人,都是他带过去的,其中有一位叫赖文柄的窑工20多年来一直跟着他。
就这样,卢明主在潮州成为赫赫有名的建窑师傅,潮州人都称他“德化师傅”。如今的潮州,陶瓷企业多达1万家,以日用瓷和卫生洁具为主的陶瓷产值居全国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