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香菱学诗》一文的分析,运用现代教育学的理论,从教师的师德和知识的传授方法等方面,细致品味黛玉的“为师之道”,并挖掘当好教师的教法。提倡以古人为鉴,认真学习黛玉的乐为人师和善为人师。
【关键词】捍菱学诗;师德;知识;传授;教法;为师之道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3-0061-02
在九年级课本《香菱学诗》一文中记载了香菱学诗的经历。香菱作为一名出身低贱的丫头,由于痴迷于学诗,先向宝钗求教未果,后来经过黛玉正式指教,再加上香菱本人日以继夜地勤奋用功,最后终于做出了“新巧而有意趣”的好诗来,后来她还跻身于金陵十二钗中参加“争联即景诗”等等活动,诗句文采丝毫不逊色于这些大家闺秀。在香菱学诗成功经历中,她曾经求教过的两个“老师”的表现,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师厚德则人崇
宝钗,是香菱求教的第一位“老师”,可是宝钗当时就婉言拒绝了。尽管宝钗懂诗,腹有才华,但她是不愿意教香菱学诗的,这其中的原因也许是怕她“聒噪”:也许是她在内心里根本瞧不起香菱这个下人,认为学诗对香菱来说是“不守安分”;也许是出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
宝钗有学问而不愿为人师的表现,在当时社会还有情可原,但在当今社会却完全有悖于“为师之道”。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才会施人以爱,诲人不倦,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播撒希望的种子,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以渊博的知识“教人学真”。而宝钗在这方面是很欠缺的,她根本不具备做教师的首要条件,“授业解惑”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也是香菱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的原因。
而黛玉则与众不同,她虽生性孤僻,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
面。当香菱向她请教时,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做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其爱心热情不言而喻,且能充分尊重丫头出身的香菱(这是和宝钗在本质上的不同),自然也让急于求师而不得的香菱欣喜若狂,不得不从心灵深处崇敬喜爱这
位“人师”啰!这样的老师其热情让人为之振奋,品德让人为之折服,学生怎能不喜爱上这样的老师呢?怎能不竭尽全力地去学习其所授之业呢?我想这正是“师厚德”的魅力所在吧!黛玉这种“好为人师”的高尚品德,在当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也是值得高度赞扬和学习的。
二、人学丰则师表
当然,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光有“厚德”还是不够的,丰富的学识也是必不可缺的。但要注意的是,我这里所说的“丰富的学识”,不光指的是教师自己本身所拥有的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说教师如何更好地把丰富的学识传授给学生,这才是“为人师”之根本。
1.注重鼓励的教学思想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但又积极要求进步,一心想要学诗。
黛玉充分考虑香菱的学习需求,首先打消香菱学诗的顾虑
和畏难情绪。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
合……”“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虽然只是寥寥几句,却很好地帮助香菱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加了她的学习热情,为香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当香菱第一首失败后,黛玉鼓励她:“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这为第二首诗的进步和第三首的成功架起了精神支柱。
2.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来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促进认识能力的发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黛玉似乎深谙现代教学规律,首先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黛玉为香菱“量身订制”教学内容,提供大量范文让香菱阅读,增加其知识储备。香菱只是薛府的一个下贱丫头,平时很少有时间看书,自然没有什么知识底蕴,作诗也就无从说起,考虑到这一点,黛玉要求香菱第一步就要大量的阅读积累,由量变到质变,才能触类旁通,有感而发。黛玉道:“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等人的一看……”。她指点香菱要多读王、杜、李三人以及其它一些经黛玉点名的诗人的诗,这样做一来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帮助香菱增加知识储备,迅速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避免少走许多弯路,二来可以让她揣摩作诗的规律,注重培养香菱自悟自学的能力。
当香菱读完《王摩诘全集》后,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之后,黛玉和香菱共同探讨交流读诗后的感受,在我看来,黛玉这样做是注重香菱对知识的巩固。
黛玉还注重知识的运用。“运用知识的过程能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使知识不断完善并转化为能力。”在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黛玉以月为题,要求香菱学以致用,作一首诗试试,且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真是严而不苛,宽而有度。
当香菱费尽心血作出第一首诗时,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书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这时,黛玉对待香菱的处女作的态度是认真的,先评价其诗的优点和不足,接着分析没有作好的原因,最后对香菱加以鼓励。
当香菱作出第二首诗时,黛玉评价诗“还不好”“过于穿凿”。从黛玉的话语中,处处可以体会到她总是给予香菱无微不至的指教,并且还不忘记多给予表扬与鼓励,激发其学诗的志趣,让香菱对作诗自始至终充满着信心,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创作欲,以至达到痴迷状态。
古人云:“名师出高徒!”在我看来,香菱在短期内迅速学诗成功的秘诀,除了她本人的勤奋之外,还和这样一个好老师的悉心指点分不开。黛玉乐为人师,善为人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最终促使香菱学诗成功,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以古人为鉴,作为21世纪的教师难道不该多向黛玉学习呢?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曹雪芹《香菱学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陶行知教育文选》,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3]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课本,韩愈《师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4]均见于《中学教育学》,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关键词】捍菱学诗;师德;知识;传授;教法;为师之道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3-0061-02
在九年级课本《香菱学诗》一文中记载了香菱学诗的经历。香菱作为一名出身低贱的丫头,由于痴迷于学诗,先向宝钗求教未果,后来经过黛玉正式指教,再加上香菱本人日以继夜地勤奋用功,最后终于做出了“新巧而有意趣”的好诗来,后来她还跻身于金陵十二钗中参加“争联即景诗”等等活动,诗句文采丝毫不逊色于这些大家闺秀。在香菱学诗成功经历中,她曾经求教过的两个“老师”的表现,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师厚德则人崇
宝钗,是香菱求教的第一位“老师”,可是宝钗当时就婉言拒绝了。尽管宝钗懂诗,腹有才华,但她是不愿意教香菱学诗的,这其中的原因也许是怕她“聒噪”:也许是她在内心里根本瞧不起香菱这个下人,认为学诗对香菱来说是“不守安分”;也许是出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
宝钗有学问而不愿为人师的表现,在当时社会还有情可原,但在当今社会却完全有悖于“为师之道”。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才会施人以爱,诲人不倦,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播撒希望的种子,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以渊博的知识“教人学真”。而宝钗在这方面是很欠缺的,她根本不具备做教师的首要条件,“授业解惑”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也是香菱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的原因。
而黛玉则与众不同,她虽生性孤僻,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
面。当香菱向她请教时,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做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其爱心热情不言而喻,且能充分尊重丫头出身的香菱(这是和宝钗在本质上的不同),自然也让急于求师而不得的香菱欣喜若狂,不得不从心灵深处崇敬喜爱这
位“人师”啰!这样的老师其热情让人为之振奋,品德让人为之折服,学生怎能不喜爱上这样的老师呢?怎能不竭尽全力地去学习其所授之业呢?我想这正是“师厚德”的魅力所在吧!黛玉这种“好为人师”的高尚品德,在当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也是值得高度赞扬和学习的。
二、人学丰则师表
当然,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光有“厚德”还是不够的,丰富的学识也是必不可缺的。但要注意的是,我这里所说的“丰富的学识”,不光指的是教师自己本身所拥有的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说教师如何更好地把丰富的学识传授给学生,这才是“为人师”之根本。
1.注重鼓励的教学思想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但又积极要求进步,一心想要学诗。
黛玉充分考虑香菱的学习需求,首先打消香菱学诗的顾虑
和畏难情绪。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
合……”“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虽然只是寥寥几句,却很好地帮助香菱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加了她的学习热情,为香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当香菱第一首失败后,黛玉鼓励她:“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这为第二首诗的进步和第三首的成功架起了精神支柱。
2.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来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促进认识能力的发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黛玉似乎深谙现代教学规律,首先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黛玉为香菱“量身订制”教学内容,提供大量范文让香菱阅读,增加其知识储备。香菱只是薛府的一个下贱丫头,平时很少有时间看书,自然没有什么知识底蕴,作诗也就无从说起,考虑到这一点,黛玉要求香菱第一步就要大量的阅读积累,由量变到质变,才能触类旁通,有感而发。黛玉道:“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等人的一看……”。她指点香菱要多读王、杜、李三人以及其它一些经黛玉点名的诗人的诗,这样做一来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帮助香菱增加知识储备,迅速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避免少走许多弯路,二来可以让她揣摩作诗的规律,注重培养香菱自悟自学的能力。
当香菱读完《王摩诘全集》后,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之后,黛玉和香菱共同探讨交流读诗后的感受,在我看来,黛玉这样做是注重香菱对知识的巩固。
黛玉还注重知识的运用。“运用知识的过程能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使知识不断完善并转化为能力。”在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黛玉以月为题,要求香菱学以致用,作一首诗试试,且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真是严而不苛,宽而有度。
当香菱费尽心血作出第一首诗时,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书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这时,黛玉对待香菱的处女作的态度是认真的,先评价其诗的优点和不足,接着分析没有作好的原因,最后对香菱加以鼓励。
当香菱作出第二首诗时,黛玉评价诗“还不好”“过于穿凿”。从黛玉的话语中,处处可以体会到她总是给予香菱无微不至的指教,并且还不忘记多给予表扬与鼓励,激发其学诗的志趣,让香菱对作诗自始至终充满着信心,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创作欲,以至达到痴迷状态。
古人云:“名师出高徒!”在我看来,香菱在短期内迅速学诗成功的秘诀,除了她本人的勤奋之外,还和这样一个好老师的悉心指点分不开。黛玉乐为人师,善为人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最终促使香菱学诗成功,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以古人为鉴,作为21世纪的教师难道不该多向黛玉学习呢?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曹雪芹《香菱学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陶行知教育文选》,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3]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课本,韩愈《师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4]均见于《中学教育学》,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