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试卷结构、试题特点等方面对2010年四川省各地中考试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力求发现一些命题的显著特点和规律,为广大师生提供深入剖析、探究实践的素材,以推动初中历史教学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历史中考;2010年; 四川各地;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8-0087-05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教学评价手段之一的“考试”,其改革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考试虽然不是万能的,但科学有效的考试无疑会给课程改革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考试,是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它既具有一定的可实际操作性,又能恰当的发挥评价功能,同时还能起到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历史课程目标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自
喻。纵观近年来的各地中考历史试题,逐渐渗透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强调“三维目标”的考查,力图通过考试最大程度地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在此,笔者希望通过对2010年四川省部分地区的中考历史试卷的分析,发现一些命题的显著特点和规律,为广大师生提供深入剖析、探究实践的素材,以推动初中历史教学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从收集到的成都、德阳、资阳、达州、乐山、眉山、内江、巴中、遂宁、自贡、南充等地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来看,四川各地中考试卷的命题思路和内容大多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要求,并结合了当地历史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一、试卷结构分析
(一)试卷类型
中考历史试卷类型各异。既有水平测试(会考或毕业考试)与选拔测试(高中招生考试、升学考试)卷,又有二者兼顾的;既有文科综合(包括政史合卷或政史地三科合卷)测试卷,也有历史学科单科试卷。考试方法有开卷、闭卷和开闭卷结合三种。试卷的分值与题量也有一定的差别。
(二)题型特点
总体上试题类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一律是单项选择;非选择题形式变化较大,既有填空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传统题型,也出现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新题型,如图说历史(如宜宾卷)、综合探究(如巴中卷、宜宾卷、内江卷)、趣味实践(如资阳卷)等。
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可以增加考点的容量,提高合格率,是各地都采用且题量最大的题型。
填空题这种旨在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的传统题型,在大多数地方的中考试卷中已经很少使用。
列举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是使用较多的一种题型。其名称有了一些创新,如改称“归纳整理”(如巴中卷)等,其设问大多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或辅助大量的史实描述,起到了对考生的提示作用(如成都卷、达州卷),降低了试题的难度,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综合性较强,是能够体现学生历史学科基本素养的常规题型,在各地的中考试题中被广泛采用。这类题型的立意呈现出主题化、开放性等特点,材料的选择丰富多彩,图文并茂,且颇具现实性。
问答题具有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功能,在中考试卷中仍然有多个地区采用(如成都、达州、内江、巴中等),这类题型的立意也同样呈现出主题化的特点,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设置若干个小问题,层次递进,对学生归纳、概括相关历史知识,厘清历史线索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是测试中能够区分学生历史学习思维水平的有效题型。
除此之外,探究与创新试题在不同的试卷中有不同的名称,如“图说历史”(资阳卷、宜宾卷)、“综合探究”(巴中卷)、“分析探究”(宜宾卷)、“趣味实践”(资阳卷)等,创设活动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探究创新能力并举,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综上所述,2010年四川各地的中考卷题型不拘一格,打破了传统的固定模式,呈现出不同题型的互融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例如非选择题内,题型就比较灵活,如将材料分析与填空题融合、将材料与论述题融合、改错题与活动探究相结合等等,体现了题型是为考查内容和考查目的服务的这个出发点,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
(三)考点分布特点
总体来看,各地中考试卷的考试内容以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和世界古代史内容较少,地方史所占比重最小。各地试卷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考点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学科主干、重点专题知识是考查的重点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
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各地中考试卷围绕“人类文明发展”这一主题选择考点,突出了学科主干和重点知识。例如,东西文明的碰撞(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史、民族工业发展史、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等)、近现代的外交、祖国统一和民族关系、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史、三次科技革命史、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包括美国的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近现代的国际关系等。
2.与现实问题联系紧密的相关知识是考查的亮点
在《课程标准》“前言”部分论述到: “历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可见,学习历史最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以史为鉴”,为现实服务。秉承这一指导思想,在各地中考试卷中大量出现与现实时政热点相关联的内容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世界博览会、、祖国统一问题(包括民族问题尤其是新疆问题、台湾问题、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新中国的外交问题、改革开放的成就、经济全球化问题、波兰总统飞机失事引出对二战知识的考查、甚至由南非世界杯赛引出卫星转播,进而考查新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二、试题特点分析
(一)试题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对三维目标的渗透
1.考查基础,层次分明
为适应初中毕业会考和高中选拔考试的需要,试题侧重了对中外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考查。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注意了试题的层次性、不同题目间的差异性,兼顾到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留出了挖掘潜力、展示才能的空间。由于各地教育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所以容易题、中等题、难度题的设置一般为6:3:1和7:2:1。
例1.(2010年成都卷·9)近代时期,在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首次出现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条款的是
A. 中美《望厦条约》 B. 中英《北京条约》
C. 中日《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例2.(2010年资阳卷·21)一位工人进日本在重庆开设的工厂做工,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
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中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D.甲午中日战争后
【点评】以上两个例子是对同一知识点的考查,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从而体现了不同的能力要求,层次分明。
2.将基础知识的考查与三维目标的考查融为一体
各地试题在突出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还将对三维目标的考查融合在一起进行,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了发展国家而奋发学习的责任感,重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
例3.(2010年自贡卷·49)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请你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构建知识结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学根据14世纪—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做的有关西方近代化历程的示意图(图略),请你帮助他完成未填写的内容。
(2)学会表述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要求。①从纪念章(图略)中看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②图中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③用最简短的一句话评价图中的历史人物。
(3)联系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史学界普遍认为,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与西方相比较,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什么不同?(1分)②在近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民族精神?
(4)学习历史最终目的之一是获得感悟,以启迪于今天。以中西方近代化为主题,另拟一篇历史小论文的标题。(要求:内容具体,有新意。)
例4.( 2010年遂宁卷·48)……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
(1)收集、整理以及处理相关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和方法,请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2)对比分析是历史学习的又一方法。材料三与材料二比较,中国参与世界博览会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知识联系法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80代日本能举办三次世界博览会的主要原因。
【点评】以上两个例子,在每一个小问前根据考查内容写出相应的指示语,像“构建知识结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收集、整理以及处理相关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和方法”、“学会表述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要求”、“联系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学习历史最终目的之一是获得感悟,以启迪于今天”等,以学法指导考试。这些指示语,改变了以往试题严肃的面孔,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试卷的亲和力,既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又指导了学生做题的方法,充满人性关怀,较好地实现了将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和对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相结合,是对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考试题进行的积极有益的探索,值得思考和借鉴。
例5.(2010年成都卷·7)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三宝垅、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上述国家以“三宝”为地名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历史上
A.高僧鉴真出使日本B. 戚继光抗击倭寇
C.华侨对南洋的开发D.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点评】以上例子突出地反映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2.试题角度新颖,贴近学生认知,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时代性和科学性
(1)充分运用各种图文资料设置新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试题充分运用各种图文资料设置新情境,并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考查学生判断能力。这些图文资料取材广泛,有常识、文献资料、评语、名人名言、诗歌、歌曲、漫画、地图、报纸、时政热点等,既反映了历史学注重史料、史实,讲究科学性的特点,又使试题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颇有创意。
例6.(2010年成都卷·23)“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这是列宁对下列哪次战争的评价?
A.普法战争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
【点评】用名人名言切入
例7.(2010年自贡卷·32)“女王,印度人民感恩戴德,绝不会把你遗忘,你的牺牲将激起争取独立的狂风巨浪。”诗中歌颂的是
A.尼赫鲁 B.圣马丁 C.波利瓦尔 D.章西女王
【点评】用诗歌切入
例8.(2010年成都卷·2) 作家余秋雨曾经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A.禹B.李冰 C. 商鞅D.李春
【点评】用评语切入
例9.(2010年成都卷·10) 观察右图,这是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内的一座历史纪念碑。该碑是为了纪念
A. 武昌起义 B.辛亥革命 C. 保路运动 D.南昌起义
【点评】用图片切入
例10.(2010年德阳卷·14)有些漫画往往是生动的历史。下图是1942年的一幅战争宣传漫画,题名为《绞死希特勒》。下列对这幅漫画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对法西斯政策的调整
B.表明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合作
C.说明了法西斯成为世界公敌
D.证实了德国法西斯已经投降
【点评】用漫画切入
例11.(2010年巴中卷·32)中国常把一个人遭受挫折或失败称为“败走麦城”,而西方则常称为“人生的滑铁卢”。与西方这一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华盛顿B.克伦威尔C.拿破仑D.路易十六
【点评】用常识切入
例12. (2010年内江卷·16)右图是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
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
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
风格的巨鼎是( )
A.司母戍鼎B.青铜立人C.青铜树 D.四羊方尊
例13. (2010年乐山卷·36)(10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锦涛会见台湾 台湾旅客乘坐台湾歌手范晓萱
国民党主席连战深航班机开心回家 成都演唱会
材料三 1998年,全国已先后成立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体现了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
(2)材料二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采取了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意义。
(4)历史证明,民族问题解决不好,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冲突。请举两例世界现代史史实说明。
(5)综观上述材料和问题,请谈谈你的认识。
【点评】以上两个例子一是从上海世博会切入,引出历史问题;另一个是从祖国统一(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切入,引出相关历史问题,然后再回到现实,要求解决现实问题,体现了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功能。
(2)利用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等形式设置新情境,凸显新课程倡导学生在体验、探究中学习的理念
中考试卷中利用叙述历史场景、设计主题活动或进行课题研究的形式设置新情境,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该命题方式大多源于平时教学中的活动课,如表演历史剧、历史旅游线路设置、故事会、历史小论文比赛等。这类试题体现了课改命题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今后中考历史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向。
例14.(2010年宜宾卷·7)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某同学整理制作了下面的表格。其中出现明显错误的是
A.① B.②C.③D.④
【点评】该题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例15.(2010年成都卷·6)唐太宗时,某地发生灾荒。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计划,接下来你应该交给
A.尚书省裁决 B.门下省审议
C.尚书省执行 D.门下省执行
【点评】该题以假设方式切入,考查学生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16.(2010年自贡卷·20)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的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点评】该题以历史兴趣小组活动的形式切入,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
例17.(2010年资阳卷·36)(12分)专题复习是历史复习的常用方法。王老师在复习“中外历史上的改革”这一专题时,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这次活动。
甲同学上台简介日本明治维新,他说:“推翻天皇统治以后,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方面,废县置藩,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企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中国学习,努力发展教育。这次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加快对外扩张,极大地增强了国力。”
(1)甲同学的这段话中有三处史实错误,请帮他找出并加以改正。
(2)乙同学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进行了比较,请帮他填补完整,并指出还可从其它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背景:都是由于_________发展受阻,但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内容:都涉及_________问题,但日本改革内容更全面。
影响:都是各自社会的转折点,主要是由于________发生了根本变化;都加紧对外扩张,都保留了_________残余。
其它方面:
(3)丙同学认为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城市,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其重要原因。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结合改革开放的史实说明理由。(4分)
【点评】该题以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专题学习活动为“引子”,既体现了命题者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带考”的人文思想,又体现了命题者对学习过程的重视,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3.试题内容开放,综合实践性强,体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各地的主观试题呈现出开放性的命题思想。开放性试题突出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运用能力、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就具体表现而言,一种是要求知识的开放性;另一种是对能力、情感、价值观考查的开放性,这类问题集中在材料解析题或分析探究题中。其命题思路是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要求谈认识、启示(启迪)、感想和看法等,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考查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18.(2010年资阳卷·34)(10分)以下是某摄影爱好者游历历史文化遗迹时拍下的照片。读图,回答问题。
(1)李宏同学用这三张照片作为素材办了一份历史手抄报,请你为这份手抄报拟定一个主题名称。
(2)任选一位照片中的历史人物,用你自己喜欢的形式(如漫画、对联、杂文、诗歌、故事、历史短剧等)简介其主要事迹。(要求:符合选择形式的基本要求;史实详尽、真实;语言清晰,想象合理。)
(3)当你某天旅游到这些雕像前的时候,你会有哪些感想?
【点评】该试题突出体现了开放性的命题原则,设问开放、答案开放,不拘泥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重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凸显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4.试题有高度的综合性,体现出问题立意和能力立意的倾向
各地中考试题的主观试题部分大多是以专题知识或主题化的内容切入,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比较能力;准确地获取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用历史语言科学、客观地叙述历史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用心良苦,大胆创新。
例19. (2010年成都卷·34)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1)写出材料一“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中A、B、C三条航线的开辟者。简述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也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显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2)材料二中“地球村”的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什么趋势?
(3)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哪些因素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点评】该题以“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主题,选取了地图材料和文字材料作为解读对象,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体现了试题综合性的特点。
5.考查乡土史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
在各地中考试题中,成都卷独树一帜,考查成都家乡史的内容占了试题分值的10%(2010年成都卷的第1、2、5、32题,均为成都历史的内容),考查形式灵活多变,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列举题部分。对家乡历史的考查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对家乡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热爱自己的家乡,进而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2011年命题趋势
2011年四川各地中考命题将会2010年试题的基础上,保持稳定,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1.坚持命题原则不变
(1)遵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地的《考试说明》的规定,充分结合普通中学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实施命题。
(2)试题仍将体现基础性(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和发展性(考试要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基础)。
(3)试题仍将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注重考查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意考试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4)试题仍将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目标明确、难易适当、题意明白、语言准确,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
2.考试范围、考试形式、试卷分值与考试时间、试卷结构以及试卷难度会在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四川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试题特点会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1)注重能力考查层次。试题将利用课本及课本以外的新材料,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注意与教材主体内容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现课改理念,注重知识渗透,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试题将在考查基础主干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渗透对相应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渗透着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判断考查。
(3)不回避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试题将以人们比较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运用的综合能力。
(4)开放灵活,体现人文精神。试题将向着更加开放灵活的方向发展,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宗旨。
四、对复习教学的建议
1.树立“四个意识”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复习教学,应在总体上树立“四个意识”,即基础意识、综合意识、人文意识和创新意识。
所谓“基础意识”就是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历史基础知识永远是历史考试的“本”和“源”。历史教科书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结构。历史复习首要抓住知识点,深化知识面,以点带面,以面连线,形成点、线、面立体式知识结构,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夯实基础。
“综合意识”要求考生在复习历史时应该将每一部分零碎的知识点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使知识系统化、整体化,通过关键词来复习,通过整理专题来复习,将繁杂的历史知识整理出清晰的知识网络。此外,历史常常与地理、政治学科的知识整合到一起,在复习时注意拓宽历史学科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也很重要。
“人文意识”就是注重历史知识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创新意识”就是学生能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2.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各地的《考试说明》(“考纲”)开展复习
初三复习内容的安排必须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准,兼顾各地的《考试说明》(“考纲”),要研究吃透新课标和考纲,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复习思路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3.注重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以及搞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学习中总结、在学习中提高,“授之以渔”。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自由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动脑动手,自己归纳总结,鼓励学生就历史事件和人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4.精心设计训练试题
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和挑选训练试题,适时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并及时评讲,及时点拨复习和做题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的迎考能力。
【关键词】历史中考;2010年; 四川各地;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8-0087-05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教学评价手段之一的“考试”,其改革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考试虽然不是万能的,但科学有效的考试无疑会给课程改革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考试,是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它既具有一定的可实际操作性,又能恰当的发挥评价功能,同时还能起到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历史课程目标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自
喻。纵观近年来的各地中考历史试题,逐渐渗透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强调“三维目标”的考查,力图通过考试最大程度地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在此,笔者希望通过对2010年四川省部分地区的中考历史试卷的分析,发现一些命题的显著特点和规律,为广大师生提供深入剖析、探究实践的素材,以推动初中历史教学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从收集到的成都、德阳、资阳、达州、乐山、眉山、内江、巴中、遂宁、自贡、南充等地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来看,四川各地中考试卷的命题思路和内容大多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要求,并结合了当地历史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一、试卷结构分析
(一)试卷类型
中考历史试卷类型各异。既有水平测试(会考或毕业考试)与选拔测试(高中招生考试、升学考试)卷,又有二者兼顾的;既有文科综合(包括政史合卷或政史地三科合卷)测试卷,也有历史学科单科试卷。考试方法有开卷、闭卷和开闭卷结合三种。试卷的分值与题量也有一定的差别。
(二)题型特点
总体上试题类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一律是单项选择;非选择题形式变化较大,既有填空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传统题型,也出现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新题型,如图说历史(如宜宾卷)、综合探究(如巴中卷、宜宾卷、内江卷)、趣味实践(如资阳卷)等。
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可以增加考点的容量,提高合格率,是各地都采用且题量最大的题型。
填空题这种旨在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的传统题型,在大多数地方的中考试卷中已经很少使用。
列举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是使用较多的一种题型。其名称有了一些创新,如改称“归纳整理”(如巴中卷)等,其设问大多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或辅助大量的史实描述,起到了对考生的提示作用(如成都卷、达州卷),降低了试题的难度,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综合性较强,是能够体现学生历史学科基本素养的常规题型,在各地的中考试题中被广泛采用。这类题型的立意呈现出主题化、开放性等特点,材料的选择丰富多彩,图文并茂,且颇具现实性。
问答题具有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功能,在中考试卷中仍然有多个地区采用(如成都、达州、内江、巴中等),这类题型的立意也同样呈现出主题化的特点,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设置若干个小问题,层次递进,对学生归纳、概括相关历史知识,厘清历史线索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是测试中能够区分学生历史学习思维水平的有效题型。
除此之外,探究与创新试题在不同的试卷中有不同的名称,如“图说历史”(资阳卷、宜宾卷)、“综合探究”(巴中卷)、“分析探究”(宜宾卷)、“趣味实践”(资阳卷)等,创设活动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探究创新能力并举,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综上所述,2010年四川各地的中考卷题型不拘一格,打破了传统的固定模式,呈现出不同题型的互融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例如非选择题内,题型就比较灵活,如将材料分析与填空题融合、将材料与论述题融合、改错题与活动探究相结合等等,体现了题型是为考查内容和考查目的服务的这个出发点,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
(三)考点分布特点
总体来看,各地中考试卷的考试内容以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和世界古代史内容较少,地方史所占比重最小。各地试卷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考点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学科主干、重点专题知识是考查的重点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
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各地中考试卷围绕“人类文明发展”这一主题选择考点,突出了学科主干和重点知识。例如,东西文明的碰撞(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史、民族工业发展史、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等)、近现代的外交、祖国统一和民族关系、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史、三次科技革命史、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包括美国的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近现代的国际关系等。
2.与现实问题联系紧密的相关知识是考查的亮点
在《课程标准》“前言”部分论述到: “历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可见,学习历史最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以史为鉴”,为现实服务。秉承这一指导思想,在各地中考试卷中大量出现与现实时政热点相关联的内容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世界博览会、、祖国统一问题(包括民族问题尤其是新疆问题、台湾问题、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新中国的外交问题、改革开放的成就、经济全球化问题、波兰总统飞机失事引出对二战知识的考查、甚至由南非世界杯赛引出卫星转播,进而考查新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二、试题特点分析
(一)试题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对三维目标的渗透
1.考查基础,层次分明
为适应初中毕业会考和高中选拔考试的需要,试题侧重了对中外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考查。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注意了试题的层次性、不同题目间的差异性,兼顾到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留出了挖掘潜力、展示才能的空间。由于各地教育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所以容易题、中等题、难度题的设置一般为6:3:1和7:2:1。
例1.(2010年成都卷·9)近代时期,在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首次出现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条款的是
A. 中美《望厦条约》 B. 中英《北京条约》
C. 中日《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例2.(2010年资阳卷·21)一位工人进日本在重庆开设的工厂做工,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
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中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D.甲午中日战争后
【点评】以上两个例子是对同一知识点的考查,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从而体现了不同的能力要求,层次分明。
2.将基础知识的考查与三维目标的考查融为一体
各地试题在突出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还将对三维目标的考查融合在一起进行,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了发展国家而奋发学习的责任感,重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
例3.(2010年自贡卷·49)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请你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构建知识结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学根据14世纪—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做的有关西方近代化历程的示意图(图略),请你帮助他完成未填写的内容。
(2)学会表述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要求。①从纪念章(图略)中看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②图中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③用最简短的一句话评价图中的历史人物。
(3)联系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史学界普遍认为,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与西方相比较,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什么不同?(1分)②在近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民族精神?
(4)学习历史最终目的之一是获得感悟,以启迪于今天。以中西方近代化为主题,另拟一篇历史小论文的标题。(要求:内容具体,有新意。)
例4.( 2010年遂宁卷·48)……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
(1)收集、整理以及处理相关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和方法,请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2)对比分析是历史学习的又一方法。材料三与材料二比较,中国参与世界博览会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知识联系法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80代日本能举办三次世界博览会的主要原因。
【点评】以上两个例子,在每一个小问前根据考查内容写出相应的指示语,像“构建知识结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收集、整理以及处理相关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和方法”、“学会表述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要求”、“联系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学习历史最终目的之一是获得感悟,以启迪于今天”等,以学法指导考试。这些指示语,改变了以往试题严肃的面孔,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试卷的亲和力,既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又指导了学生做题的方法,充满人性关怀,较好地实现了将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和对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相结合,是对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考试题进行的积极有益的探索,值得思考和借鉴。
例5.(2010年成都卷·7)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三宝垅、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上述国家以“三宝”为地名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历史上
A.高僧鉴真出使日本B. 戚继光抗击倭寇
C.华侨对南洋的开发D.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点评】以上例子突出地反映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2.试题角度新颖,贴近学生认知,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时代性和科学性
(1)充分运用各种图文资料设置新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试题充分运用各种图文资料设置新情境,并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考查学生判断能力。这些图文资料取材广泛,有常识、文献资料、评语、名人名言、诗歌、歌曲、漫画、地图、报纸、时政热点等,既反映了历史学注重史料、史实,讲究科学性的特点,又使试题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颇有创意。
例6.(2010年成都卷·23)“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这是列宁对下列哪次战争的评价?
A.普法战争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
【点评】用名人名言切入
例7.(2010年自贡卷·32)“女王,印度人民感恩戴德,绝不会把你遗忘,你的牺牲将激起争取独立的狂风巨浪。”诗中歌颂的是
A.尼赫鲁 B.圣马丁 C.波利瓦尔 D.章西女王
【点评】用诗歌切入
例8.(2010年成都卷·2) 作家余秋雨曾经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A.禹B.李冰 C. 商鞅D.李春
【点评】用评语切入
例9.(2010年成都卷·10) 观察右图,这是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内的一座历史纪念碑。该碑是为了纪念
A. 武昌起义 B.辛亥革命 C. 保路运动 D.南昌起义
【点评】用图片切入
例10.(2010年德阳卷·14)有些漫画往往是生动的历史。下图是1942年的一幅战争宣传漫画,题名为《绞死希特勒》。下列对这幅漫画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对法西斯政策的调整
B.表明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合作
C.说明了法西斯成为世界公敌
D.证实了德国法西斯已经投降
【点评】用漫画切入
例11.(2010年巴中卷·32)中国常把一个人遭受挫折或失败称为“败走麦城”,而西方则常称为“人生的滑铁卢”。与西方这一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华盛顿B.克伦威尔C.拿破仑D.路易十六
【点评】用常识切入
例12. (2010年内江卷·16)右图是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
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
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
风格的巨鼎是( )
A.司母戍鼎B.青铜立人C.青铜树 D.四羊方尊
例13. (2010年乐山卷·36)(10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锦涛会见台湾 台湾旅客乘坐台湾歌手范晓萱
国民党主席连战深航班机开心回家 成都演唱会
材料三 1998年,全国已先后成立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体现了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
(2)材料二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采取了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意义。
(4)历史证明,民族问题解决不好,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冲突。请举两例世界现代史史实说明。
(5)综观上述材料和问题,请谈谈你的认识。
【点评】以上两个例子一是从上海世博会切入,引出历史问题;另一个是从祖国统一(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切入,引出相关历史问题,然后再回到现实,要求解决现实问题,体现了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功能。
(2)利用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等形式设置新情境,凸显新课程倡导学生在体验、探究中学习的理念
中考试卷中利用叙述历史场景、设计主题活动或进行课题研究的形式设置新情境,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该命题方式大多源于平时教学中的活动课,如表演历史剧、历史旅游线路设置、故事会、历史小论文比赛等。这类试题体现了课改命题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今后中考历史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向。
例14.(2010年宜宾卷·7)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某同学整理制作了下面的表格。其中出现明显错误的是
A.① B.②C.③D.④
【点评】该题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例15.(2010年成都卷·6)唐太宗时,某地发生灾荒。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计划,接下来你应该交给
A.尚书省裁决 B.门下省审议
C.尚书省执行 D.门下省执行
【点评】该题以假设方式切入,考查学生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16.(2010年自贡卷·20)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的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点评】该题以历史兴趣小组活动的形式切入,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
例17.(2010年资阳卷·36)(12分)专题复习是历史复习的常用方法。王老师在复习“中外历史上的改革”这一专题时,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这次活动。
甲同学上台简介日本明治维新,他说:“推翻天皇统治以后,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方面,废县置藩,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企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中国学习,努力发展教育。这次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加快对外扩张,极大地增强了国力。”
(1)甲同学的这段话中有三处史实错误,请帮他找出并加以改正。
(2)乙同学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进行了比较,请帮他填补完整,并指出还可从其它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背景:都是由于_________发展受阻,但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内容:都涉及_________问题,但日本改革内容更全面。
影响:都是各自社会的转折点,主要是由于________发生了根本变化;都加紧对外扩张,都保留了_________残余。
其它方面:
(3)丙同学认为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城市,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其重要原因。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结合改革开放的史实说明理由。(4分)
【点评】该题以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专题学习活动为“引子”,既体现了命题者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带考”的人文思想,又体现了命题者对学习过程的重视,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3.试题内容开放,综合实践性强,体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各地的主观试题呈现出开放性的命题思想。开放性试题突出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运用能力、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就具体表现而言,一种是要求知识的开放性;另一种是对能力、情感、价值观考查的开放性,这类问题集中在材料解析题或分析探究题中。其命题思路是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要求谈认识、启示(启迪)、感想和看法等,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考查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18.(2010年资阳卷·34)(10分)以下是某摄影爱好者游历历史文化遗迹时拍下的照片。读图,回答问题。
(1)李宏同学用这三张照片作为素材办了一份历史手抄报,请你为这份手抄报拟定一个主题名称。
(2)任选一位照片中的历史人物,用你自己喜欢的形式(如漫画、对联、杂文、诗歌、故事、历史短剧等)简介其主要事迹。(要求:符合选择形式的基本要求;史实详尽、真实;语言清晰,想象合理。)
(3)当你某天旅游到这些雕像前的时候,你会有哪些感想?
【点评】该试题突出体现了开放性的命题原则,设问开放、答案开放,不拘泥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重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凸显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4.试题有高度的综合性,体现出问题立意和能力立意的倾向
各地中考试题的主观试题部分大多是以专题知识或主题化的内容切入,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比较能力;准确地获取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用历史语言科学、客观地叙述历史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用心良苦,大胆创新。
例19. (2010年成都卷·34)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1)写出材料一“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中A、B、C三条航线的开辟者。简述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也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显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2)材料二中“地球村”的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什么趋势?
(3)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哪些因素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点评】该题以“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主题,选取了地图材料和文字材料作为解读对象,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体现了试题综合性的特点。
5.考查乡土史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
在各地中考试题中,成都卷独树一帜,考查成都家乡史的内容占了试题分值的10%(2010年成都卷的第1、2、5、32题,均为成都历史的内容),考查形式灵活多变,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列举题部分。对家乡历史的考查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对家乡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热爱自己的家乡,进而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2011年命题趋势
2011年四川各地中考命题将会2010年试题的基础上,保持稳定,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1.坚持命题原则不变
(1)遵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地的《考试说明》的规定,充分结合普通中学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实施命题。
(2)试题仍将体现基础性(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和发展性(考试要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基础)。
(3)试题仍将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注重考查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意考试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4)试题仍将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目标明确、难易适当、题意明白、语言准确,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
2.考试范围、考试形式、试卷分值与考试时间、试卷结构以及试卷难度会在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四川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试题特点会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1)注重能力考查层次。试题将利用课本及课本以外的新材料,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注意与教材主体内容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现课改理念,注重知识渗透,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试题将在考查基础主干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渗透对相应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渗透着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判断考查。
(3)不回避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试题将以人们比较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运用的综合能力。
(4)开放灵活,体现人文精神。试题将向着更加开放灵活的方向发展,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宗旨。
四、对复习教学的建议
1.树立“四个意识”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复习教学,应在总体上树立“四个意识”,即基础意识、综合意识、人文意识和创新意识。
所谓“基础意识”就是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历史基础知识永远是历史考试的“本”和“源”。历史教科书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结构。历史复习首要抓住知识点,深化知识面,以点带面,以面连线,形成点、线、面立体式知识结构,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夯实基础。
“综合意识”要求考生在复习历史时应该将每一部分零碎的知识点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使知识系统化、整体化,通过关键词来复习,通过整理专题来复习,将繁杂的历史知识整理出清晰的知识网络。此外,历史常常与地理、政治学科的知识整合到一起,在复习时注意拓宽历史学科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也很重要。
“人文意识”就是注重历史知识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创新意识”就是学生能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2.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各地的《考试说明》(“考纲”)开展复习
初三复习内容的安排必须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准,兼顾各地的《考试说明》(“考纲”),要研究吃透新课标和考纲,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复习思路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3.注重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以及搞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学习中总结、在学习中提高,“授之以渔”。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自由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动脑动手,自己归纳总结,鼓励学生就历史事件和人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4.精心设计训练试题
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和挑选训练试题,适时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并及时评讲,及时点拨复习和做题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的迎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