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篇文章首先通过几个语句案例,对构成补语可能式进行阐述,结合“得/不”应用情况,提出了构成补语可能式的主客观条件。根据补语可能式构建的主客观条件,明确了决定条件的主要因素——说话人的主观意愿。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关键词】补语;可能式;主客观条件
1 引言
对于我国语言汉字来说,构建语言句子的成分有诸多类型,其中补语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其他语言极少数具备补语这种方式,使得汉语中涉及了一些补语类型的句子,而其他方式则是运用其他方式来实现句子表述。从功能角度而言,补语自身含有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在框架方面,补语和趋向补语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这就使得补语通常由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两两种方式构建而成,因此,我们将其纳入到可能补语范畴中。下面,本文将重点阐述和分析构成补语可能式的主客观条件。
2 构成补语可能式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并非任何动补式均可以纳入到“得/不”范畴中。例如:
2.1 我做错了这件事
我做得错这件事吗?
我做得错这件事。
我做不错这件事。
2.2 你算错了这道题
你算得错这道题吗?
你算得错这道题。
你算不错这道题。
2.3 她抓破了自己的皮肤
她抓得破自己的皮肤吗?
她抓得破自己的皮肤。
她抓不破自己的皮肤。
上述句子,都无法更改成“得/不”句式。然而,假设把其中一个句子的补语进行更改,更改成具备反义词的好和对,上述句子就具备成立性:
2.4 你算对了这道题
你算得对这道题吗?
你算得对这道题。
你算不对这道题。
2.5我做好了这件事
我做得好这件事吗?
我做得好这件事。
我做不好这件事。
这时,哪部分出现了改变,哪部分没有改变,并且改变条件为什么?值得人们深思。
3 构成补语可能式的主客观条件
3.1 主观条件
无法构建可能式的句式一般均具备一个相同特性,这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不愿意出现的事件,例如,没有人愿意抓破自己的皮肤。而针对动补结构来说,将能够构建可能式,这是由于真实生活中人们愿意自己突破自己的纪录。例如,我们突破世界纪录,在将“得/不”句式融合到其中时,我们突得破世界纪录或者我们突不破世界纪录,是否要把“得/不”句式融合到补语中,主要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假设人主观意识方面想让结果出现,并且可以出现,也就是“愿意且可以”,這时就可以把“得”融合到其中,构建一个肯定语气。主观意识上想结果出现,但是现实没有出现,也就是“愿意且不可以”就可以把“不”融合到其中,构建了一种可能式否定形式。因为人们更愿意得到理想的结果,不愿意出现不好结果。因此,在补语语义褒贬方面,直接影响是否应用该语法。
3.2 客观条件
为了能够给后续构成补语可能式的客观条件观察提供便利,我们需要将构建和不可以构建的词语划分为两种类型。针对能够构建“得/不”句式的补语包含了办妥、成长、掌握、摸清、提升、成功……;针对不能够构建“得/不”句式的补语包含了扰乱、做错、分散、失败、办砸……
结合上述句式,我们了解到,可以构建动补式的词语一般以褒义词为主,而不能构建动补式的词语一般以贬义词为主,由此可知,构建可能式的客观条件的补语就是褒贬词。然而,部分补语中也包含了贬义词,例如打败、反驳以及攻破等。鉴于此我们得知,补语中大多数褒贬词只要是对其框架条件进行体现,并得决定因素。例如:
3.3 他突破了自己纪录
他突得破自己纪录吗?
他突得破自己纪录
他突不破自己的纪录
4 结论
本篇文章重点对构建可能式的客观条件——补语褒贬形式进行阐述,而主观条件下的补语形式,更注重主观意愿。但是从实际角度来说,大部分人员没有将补语的语义褒贬当作客观条件来体现,同时也没有对两者层级进行合理分配。
在这种框架中,相关领域即便应用了“可能补语”方式,但是依然有部分人员认为“可能式”与“可能补语”仅仅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而实质和本质方面没有出现任何改变。首先,要想实现可能式的构建,应该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并非任何一个动结式就可以把“得/不”句式融合到其中,应该秉持主客观原则。其次,这种框架一般产生与动结式以及动趋式形式中,两者均具备层次性。最后,从词缀的角度来说,可能补语更具备现实特性,这是因为上述因素,人们更愿意将这种句式称之为“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可能式”。利用可能性补语,对我国当前社会价值理念进行突显,真实的体现出人们主观意愿。由此可见,可以构建这一句式的主客观条件也就是语义褒贬,而起到条件决定的主要因素就在于说话人的主观意识。
参考文献
[1]刘丹青.汉语动补式和连动式的库藏裂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02):1-16.
[2]王自万.汉语方言“VC了”可能式的语法化[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01):136-141.
[3]邱晓玫.汉语补语可能式“v不c”结构日语翻译的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9):160-161.
作者简介
丁玉琴(1990-)女,现为安徽外国语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石岭(1987-),女,安徽省人。现为安徽外国语学院 助教。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
栗瑞芳(1982-),山东省诸城市人。现为安徽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作者单位
安徽外国语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关键词】补语;可能式;主客观条件
1 引言
对于我国语言汉字来说,构建语言句子的成分有诸多类型,其中补语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其他语言极少数具备补语这种方式,使得汉语中涉及了一些补语类型的句子,而其他方式则是运用其他方式来实现句子表述。从功能角度而言,补语自身含有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在框架方面,补语和趋向补语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这就使得补语通常由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两两种方式构建而成,因此,我们将其纳入到可能补语范畴中。下面,本文将重点阐述和分析构成补语可能式的主客观条件。
2 构成补语可能式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并非任何动补式均可以纳入到“得/不”范畴中。例如:
2.1 我做错了这件事
我做得错这件事吗?
我做得错这件事。
我做不错这件事。
2.2 你算错了这道题
你算得错这道题吗?
你算得错这道题。
你算不错这道题。
2.3 她抓破了自己的皮肤
她抓得破自己的皮肤吗?
她抓得破自己的皮肤。
她抓不破自己的皮肤。
上述句子,都无法更改成“得/不”句式。然而,假设把其中一个句子的补语进行更改,更改成具备反义词的好和对,上述句子就具备成立性:
2.4 你算对了这道题
你算得对这道题吗?
你算得对这道题。
你算不对这道题。
2.5我做好了这件事
我做得好这件事吗?
我做得好这件事。
我做不好这件事。
这时,哪部分出现了改变,哪部分没有改变,并且改变条件为什么?值得人们深思。
3 构成补语可能式的主客观条件
3.1 主观条件
无法构建可能式的句式一般均具备一个相同特性,这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不愿意出现的事件,例如,没有人愿意抓破自己的皮肤。而针对动补结构来说,将能够构建可能式,这是由于真实生活中人们愿意自己突破自己的纪录。例如,我们突破世界纪录,在将“得/不”句式融合到其中时,我们突得破世界纪录或者我们突不破世界纪录,是否要把“得/不”句式融合到补语中,主要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假设人主观意识方面想让结果出现,并且可以出现,也就是“愿意且可以”,這时就可以把“得”融合到其中,构建一个肯定语气。主观意识上想结果出现,但是现实没有出现,也就是“愿意且不可以”就可以把“不”融合到其中,构建了一种可能式否定形式。因为人们更愿意得到理想的结果,不愿意出现不好结果。因此,在补语语义褒贬方面,直接影响是否应用该语法。
3.2 客观条件
为了能够给后续构成补语可能式的客观条件观察提供便利,我们需要将构建和不可以构建的词语划分为两种类型。针对能够构建“得/不”句式的补语包含了办妥、成长、掌握、摸清、提升、成功……;针对不能够构建“得/不”句式的补语包含了扰乱、做错、分散、失败、办砸……
结合上述句式,我们了解到,可以构建动补式的词语一般以褒义词为主,而不能构建动补式的词语一般以贬义词为主,由此可知,构建可能式的客观条件的补语就是褒贬词。然而,部分补语中也包含了贬义词,例如打败、反驳以及攻破等。鉴于此我们得知,补语中大多数褒贬词只要是对其框架条件进行体现,并得决定因素。例如:
3.3 他突破了自己纪录
他突得破自己纪录吗?
他突得破自己纪录
他突不破自己的纪录
4 结论
本篇文章重点对构建可能式的客观条件——补语褒贬形式进行阐述,而主观条件下的补语形式,更注重主观意愿。但是从实际角度来说,大部分人员没有将补语的语义褒贬当作客观条件来体现,同时也没有对两者层级进行合理分配。
在这种框架中,相关领域即便应用了“可能补语”方式,但是依然有部分人员认为“可能式”与“可能补语”仅仅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而实质和本质方面没有出现任何改变。首先,要想实现可能式的构建,应该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并非任何一个动结式就可以把“得/不”句式融合到其中,应该秉持主客观原则。其次,这种框架一般产生与动结式以及动趋式形式中,两者均具备层次性。最后,从词缀的角度来说,可能补语更具备现实特性,这是因为上述因素,人们更愿意将这种句式称之为“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可能式”。利用可能性补语,对我国当前社会价值理念进行突显,真实的体现出人们主观意愿。由此可见,可以构建这一句式的主客观条件也就是语义褒贬,而起到条件决定的主要因素就在于说话人的主观意识。
参考文献
[1]刘丹青.汉语动补式和连动式的库藏裂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02):1-16.
[2]王自万.汉语方言“VC了”可能式的语法化[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01):136-141.
[3]邱晓玫.汉语补语可能式“v不c”结构日语翻译的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9):160-161.
作者简介
丁玉琴(1990-)女,现为安徽外国语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石岭(1987-),女,安徽省人。现为安徽外国语学院 助教。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
栗瑞芳(1982-),山东省诸城市人。现为安徽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作者单位
安徽外国语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