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放性教学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封闭式教学而言。它的应用与普及有利于实现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多元化,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 创新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 设计问题
开放性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产物,能够实现课程改革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所谓的开放性教学就是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冲破学科、课堂与教材的局限,实现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变成帮助学生培养各种学习能力的推动者。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与开放课堂等内容,让学生处于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全面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一、开放性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开放性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为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丝活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为了达到开放性教学的实施效果,在创设开放性课堂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弥补封闭性课堂教学不足,掌握开放程度。开放性课堂的产生是针对传统封闭性课堂而言的,但并不是完全排斥封闭性教学模式,只是在此基础上弥补其不足之处。因此,开放性教学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大纲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正确掌握课堂开放的程度,才能有效的发挥其有效性。同时,允许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想象思维,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重视课堂生成,减少课程预设。对于教师而言,设计课程教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够帮助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过程等。但是,课程教案的设置不易过于详细,将课堂活动限制在各种条条框框中,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有可能发生教师预料不到的事情。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制定课堂教案的过程中,应当相对减少封闭与预设,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将比较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活跃,使其具有勃勃生机。
二、开放性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
1.创设教学情境,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与增强创新意识。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
古往今来,流放百世的传奇佳作大多是有着奇思妙想的故事内容及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比如《红楼梦》、《聊斋故事》等。要想创造出这样的绝世佳作,在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基础上,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可能具备无限开拓的思维空间。所以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精简、扼要的教学语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创造问题悬念,积极发挥点拨引导与指导思维的效果,激发学生自主进行思考。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需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设计问题,设置问题悬念,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问题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不宜过大、过空,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等等。例如,在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设计问题的方式,指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郁达夫利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描写手法,赞美了北平的秋色,抒发了对古都之秋的向往与眷恋之情,深刻地流露出自身的忧思和孤独感。这是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那么教师在备课之时,应当充分了解与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才能挖掘出有效的教学资源。
3.开放课程,整合教学资源。在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课内外的教学资源,有利于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开拓不一样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效果,尽量创造一个能够足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开放课堂。
综上所述,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与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而言,能够更加体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平,栾承岗.开放式作文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5).
[2]张美兰.运用“开放式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能力[J].成才之路.2008(20).
[3]代志明.语文课程开放式教学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8.(09).
(作者单位:广东省和平县阳明中学)
编辑/赵军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 创新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 设计问题
开放性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产物,能够实现课程改革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所谓的开放性教学就是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冲破学科、课堂与教材的局限,实现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变成帮助学生培养各种学习能力的推动者。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与开放课堂等内容,让学生处于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全面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一、开放性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开放性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为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丝活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为了达到开放性教学的实施效果,在创设开放性课堂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弥补封闭性课堂教学不足,掌握开放程度。开放性课堂的产生是针对传统封闭性课堂而言的,但并不是完全排斥封闭性教学模式,只是在此基础上弥补其不足之处。因此,开放性教学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大纲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正确掌握课堂开放的程度,才能有效的发挥其有效性。同时,允许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想象思维,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重视课堂生成,减少课程预设。对于教师而言,设计课程教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够帮助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过程等。但是,课程教案的设置不易过于详细,将课堂活动限制在各种条条框框中,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有可能发生教师预料不到的事情。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制定课堂教案的过程中,应当相对减少封闭与预设,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将比较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活跃,使其具有勃勃生机。
二、开放性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
1.创设教学情境,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与增强创新意识。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
古往今来,流放百世的传奇佳作大多是有着奇思妙想的故事内容及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比如《红楼梦》、《聊斋故事》等。要想创造出这样的绝世佳作,在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基础上,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可能具备无限开拓的思维空间。所以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精简、扼要的教学语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创造问题悬念,积极发挥点拨引导与指导思维的效果,激发学生自主进行思考。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需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设计问题,设置问题悬念,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问题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不宜过大、过空,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等等。例如,在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设计问题的方式,指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郁达夫利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描写手法,赞美了北平的秋色,抒发了对古都之秋的向往与眷恋之情,深刻地流露出自身的忧思和孤独感。这是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那么教师在备课之时,应当充分了解与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才能挖掘出有效的教学资源。
3.开放课程,整合教学资源。在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课内外的教学资源,有利于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开拓不一样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效果,尽量创造一个能够足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开放课堂。
综上所述,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与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而言,能够更加体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平,栾承岗.开放式作文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5).
[2]张美兰.运用“开放式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能力[J].成才之路.2008(20).
[3]代志明.语文课程开放式教学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8.(09).
(作者单位:广东省和平县阳明中学)
编辑/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