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培养

来源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ei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需要应运而生的,它是作者利用文字、符号将个人思想和情感转化为笔下之意的表达艺术,一定要具有个人的见解。近几年《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能力的培养贯彻着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但是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之下教师在作文课堂上只注重讲文章的结构、技巧,引导学生如何做到首尾照应、前后衔接、环境烘托等问题,已经严重束缚了学生自由的想象和个性的张扬。因此导致了大多数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在作文中已经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成了一个被束缚灵感的机械人。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要在作文课堂上充满个性化,要用我们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来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张扬自己的个性。
  在谈论什么是个性化作文之前,我们应先了解什么是个性,所谓的个性就是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那么写作这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所以我们认为能表现写作主体的创新意识、具有作者自身鲜明性格特点的学生作品就可以称之为“个性化作文”。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
  一、注重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有人说作文就是生活,而且作文的素材大多来源于生活,但学生们在做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谈,写出的文章也缺乏深度,这主要是缺乏生活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学生们的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有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才能为作文增添深厚的底蕴。学生没有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思想便是苍白的,在这种苍白思想下创作的作文就谈不上深刻。学生只有深刻的了解生活,对生活充满感悟,才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的原来是动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孕育着喜悦的鸟语花香。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学生才会真正感悟到生活的真谛,作文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所以在我们的作文课堂上完全可以让学生先接触生活,再开始创作。
  二、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的空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加上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看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是有天分的。如果学生能把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出来,那就会是一篇最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文章。因此,我们要在作文课堂上设置关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利用图画进行想象。图画是直观的形象,展示的却是事情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瞬间的情景。要指导学生抓住图画所展示的内容,并向外延伸,进行必要的想象。如:在初中一年级时,我们做过一次有关大自然的作文,当时就找来一些优美的风景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之后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几幅画描述出来,不一会儿,同学们举手了。他们用了很多优美的语言来描述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片,这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相反的意念,他想到了这些优美的风景迟早有一天会消失,甚至还用小故事的形式提出他那与众不同的想象。在他的思维指引下,很多同学改变了之前一味赞美的思路,提出了现今社会大家都非常关注的环保问题。大家七嘴八舌谈完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写作,这会儿连平时不会写作文的几位同学也来了灵感,认真埋头书写。
  再如,进行综合想象。由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心里满盛着的愿望和理想也就不同,他们有的想探索宇宙,有的想当飞行员,有的想当科学家、医生,甚至有的想变成一片云。自由想象这个题目太大,学生不知从何说起,难以下笔,这时老师可以适当的限制。但往往这种题目更能带动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有个性的文章。如:上学期我给学生们留过一篇半命题的作文“我好想……”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将空白补充完整。这个题目对学生几乎没有限制,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我好想对你说,妈妈我真的很用心在学习,可是我也是个孩子,也希望你们能给我足够的时间休息……”表达出孩子课业过重的愁闷心态,“我好想变成一片云,在湛蓝的天空上无拘无束的漂浮”表达出孩子渴望自由的感慨。其中有一篇文章最吸引我,那就是《我好想成为一只蜗牛》学生用蜗牛的身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矛盾与不快,经过一节课的努力,美妙的想象出现在他们的作文本上,下课后45份作文全部交上,放飞想象,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篇章。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个性,体会个性化写作
  文学史上的作家们都有自己的写作特色,这些特色恰恰是他们个性的体现,在我们的学生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热情的学生,往往能创造出激情的作文;内向的学生,常常流露着抑郁的情绪;爱幻想的学生,常常带有诗意。赞可夫认为,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主观意识的培养。可见作文本身就是有个性的。个性的差异导致主观意识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精神风貌,产生不同的作文个性。所以,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目的就是让学生说真话,道真情。对于作文教学则需要把学生腐弱的、消极的情绪变得主动一些。有了良好的个性,学生的内心就会像万花筒一样有无穷的变化,他们就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就能把大自然与个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就能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写出的作文才会感动大家,产生深沉的个性。
  四、积极评价,激发表达欲望
  每一个孩子都是好表扬、爱模仿的。作为老师应该对我们所发现的有个性的作文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只有善于运用这种方式,才能拨动学生们的情感,激发他们强烈的表现欲。在课堂上范读他们的习作、在黑板报上发表他们的文章……这些对他们都是一种强有力的鼓舞。有些学生可能会有奇思怪想,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用心去倾听,以学生的视角去观察他们的世界,不可以随意抹杀那些充满想象、赋有个性的作品。
  总之,作文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现的过程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多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平时在做作文时多开放点,少束缚点,运用适合的作文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能增强,创新作文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学生独特个性一定能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人们追逐的焦点,创新素养作为创新的基础因素在现代教育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课堂中师生两方面培养创新素养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创新素养 课堂 学生  一、创新素养的概念  创新素养是一种在创新方面的倾向性。包括必要的知识储备、创新意识和思维、创新个性。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新素养,才有可能进行创新。在教育视阈中创新素养是指在一种为创新提供知识储备上、思维上
摘 要:形体训练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得教师认识到音乐在训练之中的重要性,优秀的音乐会给学生提供享受美的机会,将在无形中带动学生思维。肢体动作的展示离不开音乐的牵引。无论是基本动作的学习还是改编、表演作品,都会强调对音乐与形体练习的理解,并最大限度地创造在音乐中学习形体动作的环境。文章依据中职学生形体课中形体练习和音乐融合的现状以及必要性,分析了如何有效结合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问题。  关键词:形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