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史不分家”,这一浅显道理人人都懂。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历史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延续生产生活经验、弘扬历史人文精神的重担;作为中学历史课程,历史教学又和语文教学一样,需要对其中的新事物进行认识,这里面就包括了“字音、字形、字词含义、篇章结构的分析、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等”。笔者认为,以上方面的教学应贯穿于中学各科当中,这并不是语文教学的专利,也不只是语文教师特有的责任。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就不断渗透着字音、字形、字词含义、篇章结构的分析、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等教学,并把范围不断拓宽,而不仅仅拘泥于以上几个方面。与语文教学不同的是,历史教学中的侧重点主要是为学生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服务,它大多属于历史教学的手段而非历史教学的目的。
第一,加强对历史教材上字音字形的教学。就字音而言,历史课本上存在大量的生僻字,它们是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碰到的第一障碍。实际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查字典自己解决问题,做到认得、会念就行。对于查而未决或古今音变的字,教师要在黑板上统一板书,必要时教师还要领读。就字形而言,汉字本身结构的复杂多变以及汉字数量的庞多是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第二大障碍。在这方面,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集体辨异,可把几个形体相似且使用频率较高的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在学生辨别、朗读、自由组词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归纳,以便加深印象,能在实际中运用。如“戊戌变法”中“戊戌”二字,教师可让学生先查字典会念,然后对两字进行辨别不同,最后结合“戍”字总结:“点戍横戍戊中空”,这样三个字的形体特征学生就都掌握了。
第二,加强历史教材上字词含义以及概念教学。历史教学中。字词含义以及概念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对其掌握的深浅程度直接决定着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认识程度,在这一块上,教师的讲解至关重要。不过,有一个观念必须确立:一位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理解得越深刻,把握得越准确,那么他就给学生讲解得越浅显;反之,一位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理解得越肤浅、把握得越模糊,那么他就给学生讲解得越晦涩难懂。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务必在备课上多下工夫。
第三,加强历史教材内容朗读中的停顿教学。高中历史课堂上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在课下去识记。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的尔。”其实识记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历史思维能力的起点。在识记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来进行识记,为此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在朗读中停顿。如“论,持久战”、“工农/武装割据”、“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转折,和扩大”等等。朗读中停顿要注意:1、语意连贯;2、停顿合乎语言规范;3、突出重点。
第四,加强历史教材内容中的句子成分教学。如“兵民是胜利之本”,这儿的“兵”是动词,意即武装,而非名词士兵或军队。“人民解放战争”中的“解放”是动词。完整意思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战争方式解放了自己,成为国家的主人。
第五,加强历史教材内容上篇章结构的教学。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时不仅要求教知识,还要求教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求教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当学生掌握了‘两类结构’以后,就不但能在课内,而且在课外,独立、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所以历史篇章结构的教学在历史教学中不容轻视,它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包括:全书的知识结构、篇章的知识结构、具体课时的知识结构,以及时限范围、阶段特征、演进规律、学习方法、注意的问题等。不过笔者这儿还要强调对教材内容结构的分析,即具体到某一问题上,它包括哪几个段落?各段的主要意思(段落大意)是什么?进一步,这些段落共同说明的中心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再进一步,这一问题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第六,加强历史写作教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提高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索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之一。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可见,写作训练是历史教学中的重点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就近年历史高考而言,上海连续三年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历史小论文”写作题。在这方面,有三点教师要渗透在平时的指导及训练中:1、会依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观点,并要求观点鲜明突出;2、能根据所学知识选取典型而充实的史实进行论证;3、文字通顺、叙述流畅。
第七,加强历史作业上的标点符号教学。近年来,笔者连年执教高中历史,每每在批阅学生作业时,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不使用或者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要么一句话结尾了无标点,要么只点一个小点点(不是汉语上的逗号),更有甚者,一点到底,随便点。对此,笔者采取“统一强调、规范要求、随时检查、不断反复”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历史是一门综合课程,历史教学离不开对其他学科教学方法的吸收借鉴,但绝不是其他学科方法的照搬,而是批判前提下的吸收,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属于历史学科本身的教学方法,正是由于这样,历史教学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第一,加强对历史教材上字音字形的教学。就字音而言,历史课本上存在大量的生僻字,它们是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碰到的第一障碍。实际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查字典自己解决问题,做到认得、会念就行。对于查而未决或古今音变的字,教师要在黑板上统一板书,必要时教师还要领读。就字形而言,汉字本身结构的复杂多变以及汉字数量的庞多是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第二大障碍。在这方面,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集体辨异,可把几个形体相似且使用频率较高的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在学生辨别、朗读、自由组词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归纳,以便加深印象,能在实际中运用。如“戊戌变法”中“戊戌”二字,教师可让学生先查字典会念,然后对两字进行辨别不同,最后结合“戍”字总结:“点戍横戍戊中空”,这样三个字的形体特征学生就都掌握了。
第二,加强历史教材上字词含义以及概念教学。历史教学中。字词含义以及概念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对其掌握的深浅程度直接决定着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认识程度,在这一块上,教师的讲解至关重要。不过,有一个观念必须确立:一位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理解得越深刻,把握得越准确,那么他就给学生讲解得越浅显;反之,一位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理解得越肤浅、把握得越模糊,那么他就给学生讲解得越晦涩难懂。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务必在备课上多下工夫。
第三,加强历史教材内容朗读中的停顿教学。高中历史课堂上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在课下去识记。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的尔。”其实识记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历史思维能力的起点。在识记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来进行识记,为此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在朗读中停顿。如“论,持久战”、“工农/武装割据”、“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转折,和扩大”等等。朗读中停顿要注意:1、语意连贯;2、停顿合乎语言规范;3、突出重点。
第四,加强历史教材内容中的句子成分教学。如“兵民是胜利之本”,这儿的“兵”是动词,意即武装,而非名词士兵或军队。“人民解放战争”中的“解放”是动词。完整意思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战争方式解放了自己,成为国家的主人。
第五,加强历史教材内容上篇章结构的教学。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时不仅要求教知识,还要求教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求教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当学生掌握了‘两类结构’以后,就不但能在课内,而且在课外,独立、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所以历史篇章结构的教学在历史教学中不容轻视,它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包括:全书的知识结构、篇章的知识结构、具体课时的知识结构,以及时限范围、阶段特征、演进规律、学习方法、注意的问题等。不过笔者这儿还要强调对教材内容结构的分析,即具体到某一问题上,它包括哪几个段落?各段的主要意思(段落大意)是什么?进一步,这些段落共同说明的中心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再进一步,这一问题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第六,加强历史写作教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提高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索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之一。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可见,写作训练是历史教学中的重点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就近年历史高考而言,上海连续三年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历史小论文”写作题。在这方面,有三点教师要渗透在平时的指导及训练中:1、会依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观点,并要求观点鲜明突出;2、能根据所学知识选取典型而充实的史实进行论证;3、文字通顺、叙述流畅。
第七,加强历史作业上的标点符号教学。近年来,笔者连年执教高中历史,每每在批阅学生作业时,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不使用或者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要么一句话结尾了无标点,要么只点一个小点点(不是汉语上的逗号),更有甚者,一点到底,随便点。对此,笔者采取“统一强调、规范要求、随时检查、不断反复”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历史是一门综合课程,历史教学离不开对其他学科教学方法的吸收借鉴,但绝不是其他学科方法的照搬,而是批判前提下的吸收,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属于历史学科本身的教学方法,正是由于这样,历史教学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