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的德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德育任务,如爱国主义、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品德教育在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鲜明的实践和评价意义。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品德特点的研究成果表明,整个中学阶段,少年期(初中)处在内部矛盾的状态,虽已初步具备伦理道德的特征,但又不成熟、不稳定。青年初期(高中),品德趋向成熟。因此,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中学历史教学应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
如何利用历史学科优势,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历史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以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利用历史人物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在历史教学经常进行历史人物的评价活动。首先要选择、提供典型的道德形象及其丰富的评价材料,既要注意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也要注意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的对比评价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例如对在甲午海战中的李鸿章和邓世昌作评价,学生会对李鸿章的妥协保守和邓世昌的为国捐躯印象深刻。再如讲梭伦改革时对梭伦的评价,给学生提供这样的资料:梭伦放弃权力,出走他国,留下这样的诗歌: “如果我保全我的故国,不在僭主政治和无情的暴力中插手,玷辱我的佳名,我就是无愧的;我这样做,只会使我的声名,凌驾一切其他的人们”。让学生思考梭伦出走的原因是什么?他的选择反映了他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梭伦出走(原因)客观上是因为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主观上是因为梭伦不愿建立僭主政治,践踏民主政治,这反映了他一心为国,不计个人得失的优秀品质。
二、 树立学生忠于信仰的信念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更是强调,凡“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见,在古贤看来,生命诚可贵,信仰价更高。二者矛盾时,为了保持信仰,应该献出自己的生命。这集中体现了古人在生死观方面的崇高品格与追求。司马迁也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历史上不断涌现的英雄人物,诸如文天祥、史可法、邓世昌、谭嗣同、共产党员中的英雄人物等,正是由于他们具有忠于信仰、敢于舍生取义的崇高美德,才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留名青史,永为后人敬仰。红军长征,经千难万险仍矢志不移,是因为他们坚定的信仰;夏明翰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是因为坚定的信仰。学生从中会受到很好的教育。
三、 培养百折不回,坚忍不拔的意志
意志力是当代青少年非常需要培养的品质,一个人要有所成就,除了应有所抱负,还必须具有坚忍不拔之志。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因为,凡是有大作为的人,必会遇到大困难,必先艰苦磨砺自己,培养具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孙中山先生一生投身革命,经千难万险,遇多次挫折仍百折不挠。红军长征中,遇到何种危难都坚持革命乐观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的精神。司马迁为完成千古巨著《史记》能忍受宫刑,越王勾践为复国大业卧薪尝胆,能受千般凌辱。苏武在冰天雪地牧羊几十载,凭的是坚忍不拔的意志。这些历史素材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都非常有益。
四、 培养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从战国时期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南宋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明末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晚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趋避之”,到民国初年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处处透露出的爱国情怀在历史中不乏其例。钱学森抛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归祖国,为祖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作出突出贡献,邓稼先为研制核武器甘愿长时间默默无闻,最后因核辐射伤害严重而死,他却留下了“死而无憾”的遗言。所有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都集中表现了人生观方面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这方面的美德,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总之,要在历史教学中对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大胆改革,提高实效性,发挥历史学科在德育中的独特优势作用,使青少年学生适应急剧变革的社会,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是真正地推行素质教育,才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临沂第三中学)
如何利用历史学科优势,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历史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以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利用历史人物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在历史教学经常进行历史人物的评价活动。首先要选择、提供典型的道德形象及其丰富的评价材料,既要注意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也要注意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的对比评价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例如对在甲午海战中的李鸿章和邓世昌作评价,学生会对李鸿章的妥协保守和邓世昌的为国捐躯印象深刻。再如讲梭伦改革时对梭伦的评价,给学生提供这样的资料:梭伦放弃权力,出走他国,留下这样的诗歌: “如果我保全我的故国,不在僭主政治和无情的暴力中插手,玷辱我的佳名,我就是无愧的;我这样做,只会使我的声名,凌驾一切其他的人们”。让学生思考梭伦出走的原因是什么?他的选择反映了他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梭伦出走(原因)客观上是因为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主观上是因为梭伦不愿建立僭主政治,践踏民主政治,这反映了他一心为国,不计个人得失的优秀品质。
二、 树立学生忠于信仰的信念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更是强调,凡“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见,在古贤看来,生命诚可贵,信仰价更高。二者矛盾时,为了保持信仰,应该献出自己的生命。这集中体现了古人在生死观方面的崇高品格与追求。司马迁也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历史上不断涌现的英雄人物,诸如文天祥、史可法、邓世昌、谭嗣同、共产党员中的英雄人物等,正是由于他们具有忠于信仰、敢于舍生取义的崇高美德,才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留名青史,永为后人敬仰。红军长征,经千难万险仍矢志不移,是因为他们坚定的信仰;夏明翰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是因为坚定的信仰。学生从中会受到很好的教育。
三、 培养百折不回,坚忍不拔的意志
意志力是当代青少年非常需要培养的品质,一个人要有所成就,除了应有所抱负,还必须具有坚忍不拔之志。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因为,凡是有大作为的人,必会遇到大困难,必先艰苦磨砺自己,培养具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孙中山先生一生投身革命,经千难万险,遇多次挫折仍百折不挠。红军长征中,遇到何种危难都坚持革命乐观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的精神。司马迁为完成千古巨著《史记》能忍受宫刑,越王勾践为复国大业卧薪尝胆,能受千般凌辱。苏武在冰天雪地牧羊几十载,凭的是坚忍不拔的意志。这些历史素材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都非常有益。
四、 培养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从战国时期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南宋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明末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晚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趋避之”,到民国初年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处处透露出的爱国情怀在历史中不乏其例。钱学森抛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归祖国,为祖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作出突出贡献,邓稼先为研制核武器甘愿长时间默默无闻,最后因核辐射伤害严重而死,他却留下了“死而无憾”的遗言。所有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都集中表现了人生观方面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这方面的美德,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总之,要在历史教学中对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大胆改革,提高实效性,发挥历史学科在德育中的独特优势作用,使青少年学生适应急剧变革的社会,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是真正地推行素质教育,才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临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