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么让外来工子弟融入城市,从节日开始做吧!
日前,广州市统计局公布了2016年广州市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数据显示,2016年广州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400万人,达1404.35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了54.24万人,2016年广州市常住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增量均超过了北京、上海、深圳。在庞大的外来人口中,外来工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随之产生的是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由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发布的《广州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报告》调查发现,截至2010年年底,广州市有外来工子弟学校300多所。这些学校接收了50多万打工子弟的六成以上的人入学,这些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都相对薄弱,这些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还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他们在融入这个城市和文化认同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障碍,甚至出现了一个词来描述这种现象,称之为“文化休克”。
如何帮助外来工子弟更好更快地融入他们所处的城市,了解当地文化,逐步认同当地文化,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让这个城市的同龄人之间建立一种彼此理解,共同体验,同伴互助的和谐成长方式呢?2013年植树节前夕,我们联系了一间广州市的外来工子弟学校——海珠区万翔学校,提出了在植树节前后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的建议,内容包括植树、阅读、公益和文化交流,时间从植树节前开始,双方先分别进行相关准备,植树节当天一起进行一次主题活动,植树节后还有相关延伸活动。
植树节前,我们先确定植树节要种的树种,最后大家确定为广州市的市树木棉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本来就和育人密切相关,种树还寓意要扎根这片土地,还要根深叶茂,还要为后人遮阴,种木棉树就是提醒孩子们要爱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广州。那么,树从哪里来呢?我们又联系了校友会,他们非常支持,认为由校友集体捐赠树种,可以体现广铁一中“铁中铮铮,一众佼佼”的精神,而且届时校友和母校同学一起到外来工子弟学校参加活动,还体现了学校一贯的人文关怀和担当精神的传承。为开展主题活动,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们在学校里开展了捐书的活动,倡导同学们捐书给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图书馆并在书里夹上自制书签,分享读书的感受,传递阅读的快乐。
植树节当天,由学校师生和校友组成的活动交流团带着木棉树来到了海珠区万翔学校。大家在操场上举行了简单的赠书仪式后,一起在校园里种下了木棉树,并在树上挂上了“友谊树”的牌子,然后,师生们分成小组去到不同的班级,由我们的老师为双方的同学们上阅读课,一起读一本书,一起分享读书的感受,开始略为拘谨的同学们慢慢放开了,各抒己见,气氛融洽。下课后,师生们又一起来到了设在万翔学校的“青年地带—海珠区万翔学校社工站”,了解到这是海珠区团委代表区政府向专业社工服务机构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的其中一个试点,也是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一个有益尝试,了解到这是党和政府2010年送给外来工子女的一份“六一节”特别礼物,社工站的“英子”和“EQ”两位“MISS”(香港对女性社工的称呼)用社工特有的工作方式,在学校里与同学们交朋友,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和生活的问题,成为同学们的知心姐姐,用生动的形式让同学们認识社工,拉近彼此关系,促进相互交流。我们学校的志愿者们也通过现场采访,知道了社工站是采用“社工+志愿者”的方式,以小组工作方法为重点、个案工作方法为突破、社区工作方法为补充的方法开展学校社工工作。社工站首先在学校开展大规模的学生情况心理调查,通过调查一方面了解学校学生在学习、家庭、心态方面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对社工站以及社工工作进行深入的宣传,让广大师生了解社工工作的性质和目的;其次社工站在学校内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若干班级利用其班会、下午的自由活动课等时间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以社工的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再以点带面在全校开展工作,同时通过在这些班级的小组工作中发现及选择一些特殊的学生开启个案由社工进行跟踪,力求以这些个案的跟踪作为突破点,矫正及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及行为习惯。社工站还积极联合学校所属江海街道相关部门的支持及配合,利用社区的场地等资源在社区开展学生家庭亲子活动、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学生在其生活的地方也可得到相应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达到了让外来工子弟融合本土的目的。
社工站对我们的师生是个新事物,大家在了解了社工站设置的意义和发挥的作用后,对我们这个城市在关爱外来工子弟方面有了更具体更生动的体会,同时也在思考自己能为外来工子弟融入这个城市做点什么。在植树节主题活动结束后,我们学校的志愿者们就行动起来,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分批地陪同外来工子弟游览广州的代表性景点,给他们讲广州的历史,给他们讲岭南文化,一起感受广州的城市变迁和人文精神。
虽然后来和海珠区万翔学校的交流因为学校撤并而中止,但这种教育交流形式却保留了下来,这种借鉴融合教育的理念,以关爱城市的特殊群体为对象,以志愿者服务为载体,通过阅读分享、文化交流、同伴互助、体验思考等方式来开展活动的德育模式,对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让青少年传承发扬城市的文化和精神,如何帮助外来人员及其子女更好地融入本土文化和生活,如何让同龄人之间建立更和谐更有效的交流方式,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梅杰,全国铁路优秀团干部、全国铁路新长征突击手,连续三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共青团干部”“广州市新长征突击手”“广州市支持少先队工作好校长”,广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多元智能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优秀校长培训基地、中美校长培养实践基地、广州市中小学优秀校长培养工程基地、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培训导师。2008年被选为“奥运市民记者”,作为唯一的中国教育界代表赴欧洲十城市采访,行程上万里,事迹入选中国奥组委官方网站的《100个中国人的奥运故事》。
日前,广州市统计局公布了2016年广州市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数据显示,2016年广州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400万人,达1404.35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了54.24万人,2016年广州市常住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增量均超过了北京、上海、深圳。在庞大的外来人口中,外来工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随之产生的是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由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发布的《广州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报告》调查发现,截至2010年年底,广州市有外来工子弟学校300多所。这些学校接收了50多万打工子弟的六成以上的人入学,这些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都相对薄弱,这些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还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他们在融入这个城市和文化认同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障碍,甚至出现了一个词来描述这种现象,称之为“文化休克”。
如何帮助外来工子弟更好更快地融入他们所处的城市,了解当地文化,逐步认同当地文化,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让这个城市的同龄人之间建立一种彼此理解,共同体验,同伴互助的和谐成长方式呢?2013年植树节前夕,我们联系了一间广州市的外来工子弟学校——海珠区万翔学校,提出了在植树节前后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的建议,内容包括植树、阅读、公益和文化交流,时间从植树节前开始,双方先分别进行相关准备,植树节当天一起进行一次主题活动,植树节后还有相关延伸活动。
植树节前,我们先确定植树节要种的树种,最后大家确定为广州市的市树木棉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本来就和育人密切相关,种树还寓意要扎根这片土地,还要根深叶茂,还要为后人遮阴,种木棉树就是提醒孩子们要爱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广州。那么,树从哪里来呢?我们又联系了校友会,他们非常支持,认为由校友集体捐赠树种,可以体现广铁一中“铁中铮铮,一众佼佼”的精神,而且届时校友和母校同学一起到外来工子弟学校参加活动,还体现了学校一贯的人文关怀和担当精神的传承。为开展主题活动,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们在学校里开展了捐书的活动,倡导同学们捐书给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图书馆并在书里夹上自制书签,分享读书的感受,传递阅读的快乐。
植树节当天,由学校师生和校友组成的活动交流团带着木棉树来到了海珠区万翔学校。大家在操场上举行了简单的赠书仪式后,一起在校园里种下了木棉树,并在树上挂上了“友谊树”的牌子,然后,师生们分成小组去到不同的班级,由我们的老师为双方的同学们上阅读课,一起读一本书,一起分享读书的感受,开始略为拘谨的同学们慢慢放开了,各抒己见,气氛融洽。下课后,师生们又一起来到了设在万翔学校的“青年地带—海珠区万翔学校社工站”,了解到这是海珠区团委代表区政府向专业社工服务机构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的其中一个试点,也是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一个有益尝试,了解到这是党和政府2010年送给外来工子女的一份“六一节”特别礼物,社工站的“英子”和“EQ”两位“MISS”(香港对女性社工的称呼)用社工特有的工作方式,在学校里与同学们交朋友,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和生活的问题,成为同学们的知心姐姐,用生动的形式让同学们認识社工,拉近彼此关系,促进相互交流。我们学校的志愿者们也通过现场采访,知道了社工站是采用“社工+志愿者”的方式,以小组工作方法为重点、个案工作方法为突破、社区工作方法为补充的方法开展学校社工工作。社工站首先在学校开展大规模的学生情况心理调查,通过调查一方面了解学校学生在学习、家庭、心态方面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对社工站以及社工工作进行深入的宣传,让广大师生了解社工工作的性质和目的;其次社工站在学校内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若干班级利用其班会、下午的自由活动课等时间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以社工的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再以点带面在全校开展工作,同时通过在这些班级的小组工作中发现及选择一些特殊的学生开启个案由社工进行跟踪,力求以这些个案的跟踪作为突破点,矫正及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及行为习惯。社工站还积极联合学校所属江海街道相关部门的支持及配合,利用社区的场地等资源在社区开展学生家庭亲子活动、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学生在其生活的地方也可得到相应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达到了让外来工子弟融合本土的目的。
社工站对我们的师生是个新事物,大家在了解了社工站设置的意义和发挥的作用后,对我们这个城市在关爱外来工子弟方面有了更具体更生动的体会,同时也在思考自己能为外来工子弟融入这个城市做点什么。在植树节主题活动结束后,我们学校的志愿者们就行动起来,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分批地陪同外来工子弟游览广州的代表性景点,给他们讲广州的历史,给他们讲岭南文化,一起感受广州的城市变迁和人文精神。
虽然后来和海珠区万翔学校的交流因为学校撤并而中止,但这种教育交流形式却保留了下来,这种借鉴融合教育的理念,以关爱城市的特殊群体为对象,以志愿者服务为载体,通过阅读分享、文化交流、同伴互助、体验思考等方式来开展活动的德育模式,对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让青少年传承发扬城市的文化和精神,如何帮助外来人员及其子女更好地融入本土文化和生活,如何让同龄人之间建立更和谐更有效的交流方式,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梅杰,全国铁路优秀团干部、全国铁路新长征突击手,连续三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共青团干部”“广州市新长征突击手”“广州市支持少先队工作好校长”,广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多元智能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优秀校长培训基地、中美校长培养实践基地、广州市中小学优秀校长培养工程基地、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培训导师。2008年被选为“奥运市民记者”,作为唯一的中国教育界代表赴欧洲十城市采访,行程上万里,事迹入选中国奥组委官方网站的《100个中国人的奥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