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采用适宜途径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预防接种简便而有效,对许多传染病的预防都具有独特的作用,是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手段和措施。
无效接种是指完成了部分或全程的预防接种过后,却没有产生相应抗体的接种。无效接种既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又浪费了人力和财力。
造成无效接种的原因
冷链运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疫苗是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方法制成,大多数为蛋白质。而有的疫苗是活的微生物,怕热、怕光,有的还怕冻结。光、热的作用均会使蛋白质变性或微生物灭活,使疫苗失去原有的免疫原性,降低了效价。
接种现场条件差:接种现场应选择宽敞、清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的室内进行。如果接种场所窄小拥挤,就容易出现错种、漏种、重种现象。如果在阳光直射下进行接种,阳光中的紫外线影响疫苗效价,导致无效接种。
禁忌证掌握不好:儿童在使用消炎药的同时接种疫苗,或者未按照疫苗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接种。如用热水送服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或服糖丸后立即喂奶或喂热水。有的接种完回家后马上在接种部位热敷,这些现象均会使抗原灭活。
消毒方法不当:在接种过程中如果酒精与疫苗接触,就会杀灭疫苗,导致无效接种。
接种途径错误:卡介苗为皮内注射,麻疹、乙脑、流脑疫苗等采用皮下注射,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等采用肌肉注射。如果接种途径错误就会影响免疫效果,也会加重不良反应。
其他:接种剂量、次数不准确或疫苗暴露时间过长,均会降低接种效果。当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时,接种疫苗后可出现弱应答或无应答现象。
减少无效接种的管理及对策
工作计划管理: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制定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接种疫苗种类及数量,接种对象的年龄、职业、地区范围,接种人数,接种时间,接种的组织和人员培训,接种场地安排,以及宣传工作计划等。
组织措施管理:预防接种方式可分为定点和分散两种。凡有条件的地区应设预防接种门诊,实行按日、周、旬、月定点定时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降低疫苗损耗和预防接种的安全。此外,应组织好强化免疫和应急免疫。改变村医登门接种为乡镇卫生院集中式接种。
人员和技术管理:预防接种由基层保健人员完成。应加强对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业务培训是计划免疫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应该经常化和制度化,使每个计划免疫工作人员都熟练掌握计划免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规程。熟练掌握每种疫苗的名称、接种途径、接种部位和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接种过程管理:接种前应做好事先预约、发宣传单或打电话联系。接种时须作好现场宣传、核实对象、排除禁忌证、检查疫苗制品等工作。接种完毕,应及时在接种卡、册和证上正确记录接种时间并签名。受接种者应留在现场观察15~20分钟,如无反应方可离开。同时还应告知家长或监护人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并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最后,做好统计和登记,并按要求处理剩余疫苗。
加强冷链管理:冷链是保证疫苗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疫苗尤其是活苗,均怕热、怕光,有的还怕冻结,需要冷藏,一般最适宜的保存温度是2~8℃。因此,疫苗从生产单位出发,经过省、市、县、乡,最后到达基层使用都必须在冷藏库、冷藏车、冷藏箱或冷藏包中运输和贮存,这种多环节链式冷藏冷运设备称为冷链。冷链设备在各单位都应专人管理,专物专用,定期检查。如有损坏或故障,应及时修理和更新。冷链运转的疫苗应统一由上级向下级运送,保证疫苗的效价。
无效接种是指完成了部分或全程的预防接种过后,却没有产生相应抗体的接种。无效接种既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又浪费了人力和财力。
造成无效接种的原因
冷链运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疫苗是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方法制成,大多数为蛋白质。而有的疫苗是活的微生物,怕热、怕光,有的还怕冻结。光、热的作用均会使蛋白质变性或微生物灭活,使疫苗失去原有的免疫原性,降低了效价。
接种现场条件差:接种现场应选择宽敞、清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的室内进行。如果接种场所窄小拥挤,就容易出现错种、漏种、重种现象。如果在阳光直射下进行接种,阳光中的紫外线影响疫苗效价,导致无效接种。
禁忌证掌握不好:儿童在使用消炎药的同时接种疫苗,或者未按照疫苗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接种。如用热水送服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或服糖丸后立即喂奶或喂热水。有的接种完回家后马上在接种部位热敷,这些现象均会使抗原灭活。
消毒方法不当:在接种过程中如果酒精与疫苗接触,就会杀灭疫苗,导致无效接种。
接种途径错误:卡介苗为皮内注射,麻疹、乙脑、流脑疫苗等采用皮下注射,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等采用肌肉注射。如果接种途径错误就会影响免疫效果,也会加重不良反应。
其他:接种剂量、次数不准确或疫苗暴露时间过长,均会降低接种效果。当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时,接种疫苗后可出现弱应答或无应答现象。
减少无效接种的管理及对策
工作计划管理: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制定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接种疫苗种类及数量,接种对象的年龄、职业、地区范围,接种人数,接种时间,接种的组织和人员培训,接种场地安排,以及宣传工作计划等。
组织措施管理:预防接种方式可分为定点和分散两种。凡有条件的地区应设预防接种门诊,实行按日、周、旬、月定点定时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降低疫苗损耗和预防接种的安全。此外,应组织好强化免疫和应急免疫。改变村医登门接种为乡镇卫生院集中式接种。
人员和技术管理:预防接种由基层保健人员完成。应加强对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业务培训是计划免疫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应该经常化和制度化,使每个计划免疫工作人员都熟练掌握计划免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规程。熟练掌握每种疫苗的名称、接种途径、接种部位和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接种过程管理:接种前应做好事先预约、发宣传单或打电话联系。接种时须作好现场宣传、核实对象、排除禁忌证、检查疫苗制品等工作。接种完毕,应及时在接种卡、册和证上正确记录接种时间并签名。受接种者应留在现场观察15~20分钟,如无反应方可离开。同时还应告知家长或监护人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并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最后,做好统计和登记,并按要求处理剩余疫苗。
加强冷链管理:冷链是保证疫苗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疫苗尤其是活苗,均怕热、怕光,有的还怕冻结,需要冷藏,一般最适宜的保存温度是2~8℃。因此,疫苗从生产单位出发,经过省、市、县、乡,最后到达基层使用都必须在冷藏库、冷藏车、冷藏箱或冷藏包中运输和贮存,这种多环节链式冷藏冷运设备称为冷链。冷链设备在各单位都应专人管理,专物专用,定期检查。如有损坏或故障,应及时修理和更新。冷链运转的疫苗应统一由上级向下级运送,保证疫苗的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