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良好习惯的培养大多侧重在行为习惯方面,而忽视了思维习惯这一方面培养。结合教学实践,尝试着从五个要点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习惯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除了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外,就是能够不断迁移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即要从传统的被动单一学习方式向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变革。學习习惯本质上是一种素质,终生可用,且可持续性发展。学生要达到自主探究学习,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有方法也就有习惯的问题。于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变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便变成了比较迫切的问题。
长期以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大多侧重在行为习惯方面,而忽视了思维习惯这一方面。数学思维是以数学为对象,以数学活动为载体的一种思维。主要有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等。思维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的一些好的思维情感与好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主要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适当期望,激发潜力
严格有助于习惯养成,但过于严格也会适得其反。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可以说是万般宠爱集一身。于是,在学习上,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不爱动脑筋的惰性思想。做作业时,会有家长代劳或抄袭他人的作业等事件发生。如:班上李××同学入学时年龄比其他同学小一点,能力也相对弱一点。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家里过多的指导他做作业,会让他失去了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时机。以至于他不爱脑筋,只会机械地接受知识甚至是答案。结果在四年级开始两科主科均不合格。所以,对待孩子的学习,家校要多沟通联系,根据孩子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要求,才能有助于孩子信心的形成,从而激发学习潜力。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师和家长亲切的鼓励和不断的强化。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宽容、表扬、鞭策、祝愿等激励因素,有着一语三春、事半功倍的力量。就算孩子偏离了主题,教师也应当维护学生的尊严,不能简单粗暴地伤害学生。往往言语上的鼓励和点拨,能让其继续思考,活跃思维。对客观存在的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除了用“低要求,多成功”的原则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外,还应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多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才能让那些孩子不断突破自己,爱上思维,养成爱思维的好习惯。
二、重视知识的内化与经验的积累
有人把数学形象地比喻成一串美丽的珍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通过教师的归纳,学生对所学知识由离散变为集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条理化。教师不应让学生停留在明白的浅层面上,而应让其去掌握,去运用知识,从而让学生善于综合运用知识,形成在头脑中不断联系和区别各种知识,正确选择最佳知识点和最佳策略去解决问题。这一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三、激发求知欲,克服思维的惰性
良好的思维习惯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思维积极地运作。要达到思维积极运作就要克服思维惰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充满渴求以及对学习素材充满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展开学习和思考。例如:在计算150+450÷18×36时,学生只按一般顺序计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150+25×36,发现这一步可以简算成150+25×4×9,学生感到自己有点成功啦!紧接着教师再次指导学生可不可以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计算呢?于是学生终于发现150+450×1/18×36这一特殊的简算方法,学生感到很兴奋。这样的引导训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从而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直保持着思维活跃、积极运作的良好思维习惯。
四、改变思考方向,克服思维的定势
新课标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创造力。但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受固有知识经验的影响,限制了思维的发展。所以,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在教学中,一些开放性题目可以训练学生的一题多解,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公园有一圆柱形的柱子,高是 3米,底面半径是0.5米,把塑料花布满在它的侧面和顶面装饰成花柱。如果每平方米有40朵花,准备400朵花装饰这个花柱,够吗?在学生讨论解决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同的方案。有的从共需要多少朵花来考虑,有的从400朵能布满几平方米来考虑,还有的从400朵花去装饰这根花柱,平均每平方米能有多少花来考虑,呈现出思维的多样性。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在今后要注意全面考虑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重视直觉思维的运用和培养
多年来数学教学中偏重于逻辑思维的培养,而忽视直觉思维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直觉思维的发展应得到充分的重视。直觉思维是未经过一步步分析,无清晰步骤,而对问题突然间领悟、理解或给出答案的思维,它是一种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实质的思维。直觉思维的这个特点反映到教学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的猜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正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方式。
总之,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重要性,且要引导得法,并从课堂教学入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调动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让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从而更好地学数学、用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习惯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除了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外,就是能够不断迁移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即要从传统的被动单一学习方式向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变革。學习习惯本质上是一种素质,终生可用,且可持续性发展。学生要达到自主探究学习,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有方法也就有习惯的问题。于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变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便变成了比较迫切的问题。
长期以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大多侧重在行为习惯方面,而忽视了思维习惯这一方面。数学思维是以数学为对象,以数学活动为载体的一种思维。主要有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等。思维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的一些好的思维情感与好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主要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适当期望,激发潜力
严格有助于习惯养成,但过于严格也会适得其反。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可以说是万般宠爱集一身。于是,在学习上,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不爱动脑筋的惰性思想。做作业时,会有家长代劳或抄袭他人的作业等事件发生。如:班上李××同学入学时年龄比其他同学小一点,能力也相对弱一点。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家里过多的指导他做作业,会让他失去了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时机。以至于他不爱脑筋,只会机械地接受知识甚至是答案。结果在四年级开始两科主科均不合格。所以,对待孩子的学习,家校要多沟通联系,根据孩子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要求,才能有助于孩子信心的形成,从而激发学习潜力。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师和家长亲切的鼓励和不断的强化。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宽容、表扬、鞭策、祝愿等激励因素,有着一语三春、事半功倍的力量。就算孩子偏离了主题,教师也应当维护学生的尊严,不能简单粗暴地伤害学生。往往言语上的鼓励和点拨,能让其继续思考,活跃思维。对客观存在的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除了用“低要求,多成功”的原则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外,还应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多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才能让那些孩子不断突破自己,爱上思维,养成爱思维的好习惯。
二、重视知识的内化与经验的积累
有人把数学形象地比喻成一串美丽的珍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通过教师的归纳,学生对所学知识由离散变为集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条理化。教师不应让学生停留在明白的浅层面上,而应让其去掌握,去运用知识,从而让学生善于综合运用知识,形成在头脑中不断联系和区别各种知识,正确选择最佳知识点和最佳策略去解决问题。这一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三、激发求知欲,克服思维的惰性
良好的思维习惯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思维积极地运作。要达到思维积极运作就要克服思维惰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充满渴求以及对学习素材充满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展开学习和思考。例如:在计算150+450÷18×36时,学生只按一般顺序计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150+25×36,发现这一步可以简算成150+25×4×9,学生感到自己有点成功啦!紧接着教师再次指导学生可不可以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计算呢?于是学生终于发现150+450×1/18×36这一特殊的简算方法,学生感到很兴奋。这样的引导训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从而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直保持着思维活跃、积极运作的良好思维习惯。
四、改变思考方向,克服思维的定势
新课标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创造力。但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受固有知识经验的影响,限制了思维的发展。所以,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在教学中,一些开放性题目可以训练学生的一题多解,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公园有一圆柱形的柱子,高是 3米,底面半径是0.5米,把塑料花布满在它的侧面和顶面装饰成花柱。如果每平方米有40朵花,准备400朵花装饰这个花柱,够吗?在学生讨论解决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同的方案。有的从共需要多少朵花来考虑,有的从400朵能布满几平方米来考虑,还有的从400朵花去装饰这根花柱,平均每平方米能有多少花来考虑,呈现出思维的多样性。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在今后要注意全面考虑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重视直觉思维的运用和培养
多年来数学教学中偏重于逻辑思维的培养,而忽视直觉思维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直觉思维的发展应得到充分的重视。直觉思维是未经过一步步分析,无清晰步骤,而对问题突然间领悟、理解或给出答案的思维,它是一种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实质的思维。直觉思维的这个特点反映到教学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的猜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正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方式。
总之,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重要性,且要引导得法,并从课堂教学入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调动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让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从而更好地学数学、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