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fk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新课改环境下,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师生交互性和学生积极参与性,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已成为一种必然诉求。如果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能让学生在交互状态下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并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所给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横向拓展思路和纵向深入探索研究、比较,从而寻求出多种合乎条件的可能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方面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发挥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既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数学老师在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种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师生交互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学会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抛开教材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进行反方向思维,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多媒体技术就会使这种能力的培养来得更直观、更容易。如在教《桃花源记》一文时,可以这样问学生:“渔人从这个世外桃源回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到去桃花源的路。假如现在有人找到了去桃花源的路,会是怎么样呢?”这时老师要用多媒体课件把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画面与现代人的生活画面进行对比演示给学生看,并用鼠标点击两个画面,让画面不断闪烁,并且不断更新两个画面中的信息,通过更新的动态信息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同学们会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会去劝说桃花源中的人走出来看看我们现代人是怎样生活的”,“桃花源中的人看了我们现代化的生活,会不愿意再回到世外桃源的”,“我会教桃花源中的人学电脑”……学生的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就变得极其丰富,原有的感知记忆就会被激活,就能使新旧知识处于“共振”状态,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使学生处于最佳思维状态。
  3.提高想象、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在中小学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它借助于声、像、图、文的表达方式,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举个例子,“看图说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一种看图说话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局部分说——整体总说”。“创设情境”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软件所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并茂的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看境讲述”。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呈现的内容更丰富,这样更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软件的交互界面和超文本结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采用先“局部分说”后“整体总说”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口头讲述,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样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创新能力
  
  1.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它集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多种信息于一身,把信息内容与组织形式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形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例在讲《滑轮》一节内容时,可以将课本的插图变成多媒体计算机上的动画片,先播放一段胖人和瘦人用滑轮提升重物的录像,学生很快就被录像中的滑轮装置和有趣的画面所吸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时,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都处于最佳状态,看过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滑轮组装一个可以提升物体的装置,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各有千秋。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人们将通过观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再造加工形成新印象的过程。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信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形成坚实的想象基础。例如讲“浮力”一节内容时,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短片,演示将一个铁片慢慢放入水中,铁片会下沉;然后启发学生将铁片做成船形,铁片就能漂浮在水面上,同一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不同,根据这个现象指导学生猜想,物体所受的浮力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有合理的猜想,就切实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最终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内涵和热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正是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应运而生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通过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动画及视频、图像等进行实时处理,形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思考和评价活动的机会,诱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课前编制好教学内容和程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和更丰富的最新信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增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具有资源呈现丰富性的特征,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去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物理教学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的“平均值”的求法,大部分学生是通过一般的方法或用计算器算出来的,还有没有更先进、更简捷方便的方法呢。带着这个问题,部分学生想到了现代教育技术课上老师教的有关知识:将数据输入Microsoft Office的Excel表格中,通过求和工具“∑”和除法算式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个别学生则想到直接运用Excel的均值函数AVERAGE一次性求出结果,学生会惊叹Excel的神奇,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时老师如稍加指点,他们很快便掌握了求和SUM、四舍五入ROUND等Excel函数的应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如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不仅会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提高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是知识传输的有效载体,是更新教學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措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其他文献
没有什么不可能,只是人们敢不敢想,敢不敢做。其实最早的人类梦想,基本都是由大胆的想法开始,就像这次,在人们常识中,一般汽油车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一箱油续航里程“一千公里”,却在荣
随着计算机和手机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将各行其是、不知冷暖的个体连接在一起。走进虚拟的网络社区,我们将自己的个性表达得更加纯粹。在这里,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没有阶级、没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益。”21世纪,信息技术正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它也将与语文课程密切整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出一条新路。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    在教材中,一些课文涉及到的知识离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实际较远,并且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
《沪港经济》记者:中诚信征信公司是目前两岸最大的征信公司。拥有全球征信及市场调查的网络。作为董事长。你如何平衡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果糖胺和血糖的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血糖原因的判定价值。方法。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痛性高血糖组、非糖尿痛性高血糖组。并井用临床流行病学诊
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记载了自然界的某些特殊植物、矿物,可以成为寻找锡矿的重要标志,现代地质调查发现这些记载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这种简便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对现代锡矿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脑梗死最常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53.7%),其次为心源性脑栓塞(17.1%),主
批评性报道最讲究的是客观、公正,事实准确,以理服人。因此,在报道中反映当事双方的意见,尤其是被批评一方的意见是批评性报道理当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批评
6月11日,2017CKC中国卡丁车锦标赛暨中国青少年卡丁车锦标赛昆明(北汽绅宝一云南飞骐杯)分站赛在云南雄风国际卡丁车场迎来决赛的比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