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余华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人类的生存困境与生存苦难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作品的两大主题,在前期作品中,“人性恶”是导致人类自身陷入困境的根源,人类只能经由暴力和欺诈走向死亡。在后期作品中,表现了人的生存苦难是由不可知的宿命造成的,我们看到人性回归及温情所在,表现了作家余华对人类终极命运和人类本性灵魂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生存苦难人性回归变迁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52-01
余华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以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开始,就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平静冷峭的叙述方式成为一位无法令人忽视的新生代作家,余华的小说以90年代初的《在细雨中呼喊》为界线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创作阶段。人类的生存困境与生存苦难是他创作前期和后期的两大主题,围绕这两大主题作家余华对人的本性、生存心理及生存现状等进行剖析、探索,是对人性的终极关怀,是在寻找着人类走出苦难与困境的理想出路。
在余华的前期作品中充斥着暴力、血腥、杀戮、欺诈、阴谋、死亡,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互相欺骗,互相残害,人类生存现状是没有一丝阳光,没有一丝温情可言的人间地狱。处处表现着人性恶的本质使人类处于暴力、欺诈、死亡的困境之中。人性生来就是恶的,成长后也不会因为环境和教育而向善良美好的一面转化,相反的,人只会变得越来越狡猾,越来越残忍,在余华的前期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揭露着人的丑恶灵魂,表现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比如他的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我”第一次一个人出门远行时的遭遇,《现实一种》中山岗、山峰兄弟之间的仇杀却绝非偶然的了。在前期作品中人无法摆脱的对死亡的迷醉。无法逃离困境,只有解脱式的死亡。
在后期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人性的回归与发展,家庭温情与父法的重建。没有什么评语比作者本身的话更有说服力,在他的后期作品中,作家开始立足于人性的另一面——善良与美好上,他让家庭温情与父法得以重建,人性在以往惯常的冷漠与残酷中走出,而回归到温情脉脉,小说的主题由前期的生存困境嬗变为后期的生存苦难,决定了余华小说主题的最后取向。
前期作品中人性恶发展到后期作品温情人性,几乎看不到让人发指痛恨之人,虽然《活着》中龙二和《许三观卖血记》中李血头分别欺压过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和许三观,但是也没有到该杀该剐的程度,是让人很不起来的。更让我们感动的是福贵和许三观人性中的闪光点。福贵学好后一心一意地为家庭操劳,后来虽然亲人一个一个相继去世,而福贵却淡泊宁静的去活着,体现着人性中坚忍、乐观的一面,他以自己的方式化解着内心的痛苦,自己在田间耕作却一一的夸奖着已逝的妻子、女儿、儿子今天的劳动“成果”,似乎他们从未离开他,还在和他一起耕作一样,他又是尊重生命的,福贵没有因为孤苦一人而拒绝生存,与老黄牛为伴,让人们感受到这种自然的生命过程,带着乡野田舍气息,提醒人们记住善良、坚毅、同情、勇气、希望、淡泊及牺牲精神等人类美德和荣耀的标识物,是强烈震撼着读者心灵的如歌的行板。
人性在后期作品中的发展体现的更为完美的是《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的性格特征。许三观为了自己的儿子们和自己的家庭一次又一次的卖血,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去换取家中成员的平安。许三观在一次偶然动机会中学会了卖血换钱这样一种生存方式后,在他以后的每一个艰难时刻,他都要靠卖血来度过难关,为促成自己的婚姻卖血;为支付别人的医药费而卖血;为饥荒之年的生活而卖血;为讨好儿子的生产队长而卖血;更为悲壮也给我们带来更深刻的疼痛感的细节是,许三观为筹集大儿子一乐的医药费,许三观在去上海的途中一次又一次地连续卖血。以自己顽强和韧性的生命力和对困难的承担能力从容地应对着生活的挑战,以自己的方式把亲人从困境的现状中救出,他以自己的朴素和单纯来对抗苦难,保护着家人和自己,他十二次的卖血是重复的困难,然而这些不同的苦难,他用同一方式来排解,那就是卖血。血是“生命之源”,但许三观恰恰以对“生命”的出卖完成了对生命的拯救与尊重,完成了自我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确认。
在后期作品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直面苦难,挣扎式的活着。
首先,对于作家本身是思想及写作心理成熟的标志。随着作家人生阅历的增加,也随着作家余华写作各方面因素的成熟,他开始“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他“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他把笔触对准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并尽全力地将这种高尚与美好发挥到极致,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的小说开始转向,人性变的温情了,小说中人物以自己的坚强个坚韧的性格去战胜苦难的倾轧,张扬人的生命力的不可打败性,作家余华不再是以惯常的冷漠去看着他们死亡或是在他们接近死亡时推他们一把,而是给予人多了些真诚的宽容与温情脉脉,让人类自身来承受苦难,作家与小说中的人物共同寻找着走出苦难的路径,让人回归到善良的本性中去,也表现了作家余华对人类本性灵魂与终极命运的关怀。
其次,余华写作主题的嬗变于整个先锋派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作品中,人性回归,善良与高尚并存,为我们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心灵视界。尤其是人对于苦难来临的抵抗的态度,更让人感慨人性的美好、生存的艰辛。从作品中让读者感受到文气所在,积极鼓励人们应努力地活着,给人以生存下去的动力和勇气。同时也在先锋派的革命性将成为明日黄花时,即使有效地激活了余华的创作生命力,更显示出一位作的创作张力,在先锋的创作中是日趋成熟和完善的,也使得这样的经典在文坛中得以沉淀。在先锋转型中余华也是独领风骚的。他引领着转型后的作家以平实的语言,轻松的讲故事的方式却让你为之动容的故事深层意义,张显生命的全部内容和真谛,以高尚美好的人性对抗生命的无常。余华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生活的全部内容,对生命进行反思和哲理的思考,尤其是对民间苦难的真实展示提供给读者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较之他的前期作品有更为深远的可读性和对人类终极命运的真实关怀。
关键词生存苦难人性回归变迁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52-01
余华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以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开始,就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平静冷峭的叙述方式成为一位无法令人忽视的新生代作家,余华的小说以90年代初的《在细雨中呼喊》为界线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创作阶段。人类的生存困境与生存苦难是他创作前期和后期的两大主题,围绕这两大主题作家余华对人的本性、生存心理及生存现状等进行剖析、探索,是对人性的终极关怀,是在寻找着人类走出苦难与困境的理想出路。
在余华的前期作品中充斥着暴力、血腥、杀戮、欺诈、阴谋、死亡,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互相欺骗,互相残害,人类生存现状是没有一丝阳光,没有一丝温情可言的人间地狱。处处表现着人性恶的本质使人类处于暴力、欺诈、死亡的困境之中。人性生来就是恶的,成长后也不会因为环境和教育而向善良美好的一面转化,相反的,人只会变得越来越狡猾,越来越残忍,在余华的前期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揭露着人的丑恶灵魂,表现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比如他的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我”第一次一个人出门远行时的遭遇,《现实一种》中山岗、山峰兄弟之间的仇杀却绝非偶然的了。在前期作品中人无法摆脱的对死亡的迷醉。无法逃离困境,只有解脱式的死亡。
在后期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人性的回归与发展,家庭温情与父法的重建。没有什么评语比作者本身的话更有说服力,在他的后期作品中,作家开始立足于人性的另一面——善良与美好上,他让家庭温情与父法得以重建,人性在以往惯常的冷漠与残酷中走出,而回归到温情脉脉,小说的主题由前期的生存困境嬗变为后期的生存苦难,决定了余华小说主题的最后取向。
前期作品中人性恶发展到后期作品温情人性,几乎看不到让人发指痛恨之人,虽然《活着》中龙二和《许三观卖血记》中李血头分别欺压过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和许三观,但是也没有到该杀该剐的程度,是让人很不起来的。更让我们感动的是福贵和许三观人性中的闪光点。福贵学好后一心一意地为家庭操劳,后来虽然亲人一个一个相继去世,而福贵却淡泊宁静的去活着,体现着人性中坚忍、乐观的一面,他以自己的方式化解着内心的痛苦,自己在田间耕作却一一的夸奖着已逝的妻子、女儿、儿子今天的劳动“成果”,似乎他们从未离开他,还在和他一起耕作一样,他又是尊重生命的,福贵没有因为孤苦一人而拒绝生存,与老黄牛为伴,让人们感受到这种自然的生命过程,带着乡野田舍气息,提醒人们记住善良、坚毅、同情、勇气、希望、淡泊及牺牲精神等人类美德和荣耀的标识物,是强烈震撼着读者心灵的如歌的行板。
人性在后期作品中的发展体现的更为完美的是《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的性格特征。许三观为了自己的儿子们和自己的家庭一次又一次的卖血,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去换取家中成员的平安。许三观在一次偶然动机会中学会了卖血换钱这样一种生存方式后,在他以后的每一个艰难时刻,他都要靠卖血来度过难关,为促成自己的婚姻卖血;为支付别人的医药费而卖血;为饥荒之年的生活而卖血;为讨好儿子的生产队长而卖血;更为悲壮也给我们带来更深刻的疼痛感的细节是,许三观为筹集大儿子一乐的医药费,许三观在去上海的途中一次又一次地连续卖血。以自己顽强和韧性的生命力和对困难的承担能力从容地应对着生活的挑战,以自己的方式把亲人从困境的现状中救出,他以自己的朴素和单纯来对抗苦难,保护着家人和自己,他十二次的卖血是重复的困难,然而这些不同的苦难,他用同一方式来排解,那就是卖血。血是“生命之源”,但许三观恰恰以对“生命”的出卖完成了对生命的拯救与尊重,完成了自我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确认。
在后期作品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直面苦难,挣扎式的活着。
首先,对于作家本身是思想及写作心理成熟的标志。随着作家人生阅历的增加,也随着作家余华写作各方面因素的成熟,他开始“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他“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他把笔触对准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并尽全力地将这种高尚与美好发挥到极致,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的小说开始转向,人性变的温情了,小说中人物以自己的坚强个坚韧的性格去战胜苦难的倾轧,张扬人的生命力的不可打败性,作家余华不再是以惯常的冷漠去看着他们死亡或是在他们接近死亡时推他们一把,而是给予人多了些真诚的宽容与温情脉脉,让人类自身来承受苦难,作家与小说中的人物共同寻找着走出苦难的路径,让人回归到善良的本性中去,也表现了作家余华对人类本性灵魂与终极命运的关怀。
其次,余华写作主题的嬗变于整个先锋派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作品中,人性回归,善良与高尚并存,为我们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心灵视界。尤其是人对于苦难来临的抵抗的态度,更让人感慨人性的美好、生存的艰辛。从作品中让读者感受到文气所在,积极鼓励人们应努力地活着,给人以生存下去的动力和勇气。同时也在先锋派的革命性将成为明日黄花时,即使有效地激活了余华的创作生命力,更显示出一位作的创作张力,在先锋的创作中是日趋成熟和完善的,也使得这样的经典在文坛中得以沉淀。在先锋转型中余华也是独领风骚的。他引领着转型后的作家以平实的语言,轻松的讲故事的方式却让你为之动容的故事深层意义,张显生命的全部内容和真谛,以高尚美好的人性对抗生命的无常。余华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生活的全部内容,对生命进行反思和哲理的思考,尤其是对民间苦难的真实展示提供给读者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较之他的前期作品有更为深远的可读性和对人类终极命运的真实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