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目标,以行业场景化的方案和服务为借力,华为云正在全球迅速扩张。在今年9月举行的“2017华为全联接大会(HUAWEI CONNECT)” 上,华为云还会有更大的动作。让我们拭目以待。
2017年3月,华为云BU正式成立,华为在公有云领域增加投入2000人。这是在云2.0时代,华为拓展云服务市场的新开端。到现在4个月过去了,原来的“华为企业云”全面升级为“华为云”品牌。华为这段时间在公有云领域拓展的效果如何?记者试图在7月11日举办的“如果未来可以预见——华为云中国行”北京站活动上寻找答案。
云2.0时代的挑战
下一个十年,将是云的2.0时代,这不仅是华为的判断,也是业界的共识。在云1.0时代,互联网用户是绝对的主角,公有云的魅力初步绽放。进入云2.0时代,云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而大中型企业成为“上云”的主角。通过拥抱云、融入云,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提升体验和效率,这是大中型企业上云的初衷。
未来是属于公有云的。华为云BU副总裁、中国区业务部部长郑殿海说,这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一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向云持续演进的道路上,大中型企业可能要经历从虚拟化到私有云、混合云等不同的阶段,而多种云计算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并行。对于大中型企业说,最关键的还是将云计算与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密切结合,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现阶段的一个标靶,大中型企业在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创新,都是为了最终能够射中这一标靶。
郑殿海归纳说,在云 2.0时代,企业在部署云服务时将主要考虑三个问题:第一,数据主权和数据安全问题;第二,已有应用如何向云平滑迁移;第三,大中型企业需要完整的云服务解决方案。
从基本的战略定位上看,华为云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合作伙伴。华为云在中国建立了5个区域中心、30多个云节点,数据中心都是按照T3 以上的标准建设,采用动态BGP网络,可以提供远程备份,完全可以满足大中型企业用户的上云需求。
华为在云服务领域的部署策略是全球运营。华为云BU业务包括所有基于华为解决方案的云,既包括华为自营的公有云——华为云,也包括华为伙伴公有云,主要是华为与运营商合作打造的云,比如中国电信天翼云、德国电信Open Telecom Cloud、法国电信FLexible Engine、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 Open Cloud等。华为提供基于OpenStack的开放云架构,实现云之间的互联互通,打造全球化的一朵云。
截至2017年6月底,华为发布的云服务已增至十大类65款,全球云服务合作伙伴超过12000家,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本地的支撑团队。华为云服务已经服务于中国、欧洲、北美、拉美、南太平洋等地区的众多企业,通过全球的线下服务能力帮助企业将业务快速、平滑地迁移到云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飞利浦、东风汽车、金证科技、全时365等都是华为云的受益者。
经历了多样化的云实践,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用户上云的需求后,华为也总结出了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华为在面向企业提供云服务时恪守业务边界,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始终尊重客户的数据主权,不利用客户数据进行价值变现,解除用户的后顾之忧;第二,深入企业应用场景,提供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贴近客户需求打造云平台;第三,建立华为云全球专业团队,提供包括咨询、设计、验证、实施、运营在内的完整云服务解决方案,这才是华为云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只有适配客户的云服务,才称得上是最好的云服务。这就是华为云的使命和努力的方向。
三大制胜之道
对于华为云BU的定位,华为有明确的解释:这是一个基于公有云业务,把产品及其运维和运营端到端打通的组织,目标是全力构建并提供世界一流的可信、开放、全球线下服务能力的公有云。
从这句描述中你读懂了什么?公有云是华为大力发展的目标。可信、开放、全球线下服务能力,是华为云立足之本,也是取胜之道。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ICT厂商,特别是在云计算领域厚积薄发,能够为企业用户提供支持其数字化转型的云、管、端全面解决方案。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的172家已经成为华为的客户。华为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安全治理架构,通过了相关的专业安全认证。在此次华为云中国行北京站活动上,华为云获得了由国际权威认证机构英国标准协会(BSI)颁发的云安全CSA STAR国际认证。凭借坚实的技术积累,以及全面的安全能力,华为云是用户可以完全信赖的云合作伙伴。
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用户的坚定需求。从涉足IT领域那天开始,华为始终秉承开放的原则:一方面,在技术道路的选择上,华为坚持走标准化、开放的道路;另一方面,华为将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经验开放出来,致力于与合作伙伴联手打造开放的云生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对开源技术和开源社区倾注了极大热情,也做了大量投入。华为云提供基于OpenStack的开放云架构,全力构建并提供世界一流的公有云,联接企业的现在与未来。华为还是亚洲首个OpenStack白金会员。郑殿海表示,华为坚持开放、合作、共赢,通过各种产业联盟、商业联盟、开发者平台和开源社区做云生态的积极贡献者。
从华为宣布进军公有云领域开始,外界对华为云与亚马逊AWS、阿里云等公有云服务商之间的比较就没有停止过。人们试图找出华为云在公有云领域的独特价值和核心竞争优势。公有云才刚刚起步,这是一个具有足够大发展空间的蓝海市场。虽然提供公有云服务的厂商层出不穷,包括华为、Oracle、SAP这样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都涉足其中,但是各云服务商之间的竞争还没有到近身肉搏的激烈程度,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客户群,大家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华为云只要做好自己,按照既定的目标前进,就能够在公有云领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对于以助力大中型企业上云为己任的华为云来说,这正是最好的用武之地。华为在全球拥有3个技術支持中心,在170多个国家提供本地化的线下交付和支持,还可以通过遍布全球的OpenLab与合作伙伴和用户实现联合创新,支持从传统IT架构到云的迁移,实现端到端的交付。
适配用户的最好的云服务
所谓适配用户的最好的云服务,可以理解为匹配用户不同应用场景的云服务。华为软件开发云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华为大连软件开发云自2016年12月28日上线开始,其软件开发云模式的标杆形象逐渐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华为软件开发云已与大连、青岛、福州、贵阳、西安等多个城市开展软件开发深度合作,并助力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30多所高校的软件创新教学平台,服务300多家企业、2万多位开发者的云上开发。
华为软件开发云是名符名副其实的厚积薄发。华为自己拥有8万名研发人员、15个研发中心和1500多个实验室。华为本身就是软件开发云的第一个受益者。华为软件开发云基于华为近30年积累的研发实践,面向中小软件企业、软件外包企业、双创企业、互联网企业、高校和广大软件开发者提供的一站式云端DevOps平台,致力于提升软件全行业的敏捷开发水平。开发团队基于云服务的模式,可以“按需使用、随时随地”在云端进行项目管理、配置管理、代码检查、编译、构建、测试、部署、发布等。政府、园区、企业、高校都可以从中受益。
中软国际是华为软件开发云的重要合作伙伴,也到华为云·中国行北京站做了分享。中软国际致力于打造一个可信IT众包平台——中软国际解放号。现在,中软国际解放号已与华为软件开发云无缝集成。双方以此为契机,希望打造软件产业新生态,持续提升软件开发效率,解放IT生产力,推动整个软件产业的创新、升级。
2017年3月,华为云BU正式成立,华为在公有云领域增加投入2000人。这是在云2.0时代,华为拓展云服务市场的新开端。到现在4个月过去了,原来的“华为企业云”全面升级为“华为云”品牌。华为这段时间在公有云领域拓展的效果如何?记者试图在7月11日举办的“如果未来可以预见——华为云中国行”北京站活动上寻找答案。
云2.0时代的挑战
下一个十年,将是云的2.0时代,这不仅是华为的判断,也是业界的共识。在云1.0时代,互联网用户是绝对的主角,公有云的魅力初步绽放。进入云2.0时代,云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而大中型企业成为“上云”的主角。通过拥抱云、融入云,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提升体验和效率,这是大中型企业上云的初衷。
未来是属于公有云的。华为云BU副总裁、中国区业务部部长郑殿海说,这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一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向云持续演进的道路上,大中型企业可能要经历从虚拟化到私有云、混合云等不同的阶段,而多种云计算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并行。对于大中型企业说,最关键的还是将云计算与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密切结合,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现阶段的一个标靶,大中型企业在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创新,都是为了最终能够射中这一标靶。
郑殿海归纳说,在云 2.0时代,企业在部署云服务时将主要考虑三个问题:第一,数据主权和数据安全问题;第二,已有应用如何向云平滑迁移;第三,大中型企业需要完整的云服务解决方案。
从基本的战略定位上看,华为云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合作伙伴。华为云在中国建立了5个区域中心、30多个云节点,数据中心都是按照T3 以上的标准建设,采用动态BGP网络,可以提供远程备份,完全可以满足大中型企业用户的上云需求。
华为在云服务领域的部署策略是全球运营。华为云BU业务包括所有基于华为解决方案的云,既包括华为自营的公有云——华为云,也包括华为伙伴公有云,主要是华为与运营商合作打造的云,比如中国电信天翼云、德国电信Open Telecom Cloud、法国电信FLexible Engine、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 Open Cloud等。华为提供基于OpenStack的开放云架构,实现云之间的互联互通,打造全球化的一朵云。
截至2017年6月底,华为发布的云服务已增至十大类65款,全球云服务合作伙伴超过12000家,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本地的支撑团队。华为云服务已经服务于中国、欧洲、北美、拉美、南太平洋等地区的众多企业,通过全球的线下服务能力帮助企业将业务快速、平滑地迁移到云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飞利浦、东风汽车、金证科技、全时365等都是华为云的受益者。
经历了多样化的云实践,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用户上云的需求后,华为也总结出了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华为在面向企业提供云服务时恪守业务边界,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始终尊重客户的数据主权,不利用客户数据进行价值变现,解除用户的后顾之忧;第二,深入企业应用场景,提供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贴近客户需求打造云平台;第三,建立华为云全球专业团队,提供包括咨询、设计、验证、实施、运营在内的完整云服务解决方案,这才是华为云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只有适配客户的云服务,才称得上是最好的云服务。这就是华为云的使命和努力的方向。
三大制胜之道
对于华为云BU的定位,华为有明确的解释:这是一个基于公有云业务,把产品及其运维和运营端到端打通的组织,目标是全力构建并提供世界一流的可信、开放、全球线下服务能力的公有云。
从这句描述中你读懂了什么?公有云是华为大力发展的目标。可信、开放、全球线下服务能力,是华为云立足之本,也是取胜之道。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ICT厂商,特别是在云计算领域厚积薄发,能够为企业用户提供支持其数字化转型的云、管、端全面解决方案。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的172家已经成为华为的客户。华为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安全治理架构,通过了相关的专业安全认证。在此次华为云中国行北京站活动上,华为云获得了由国际权威认证机构英国标准协会(BSI)颁发的云安全CSA STAR国际认证。凭借坚实的技术积累,以及全面的安全能力,华为云是用户可以完全信赖的云合作伙伴。
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用户的坚定需求。从涉足IT领域那天开始,华为始终秉承开放的原则:一方面,在技术道路的选择上,华为坚持走标准化、开放的道路;另一方面,华为将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经验开放出来,致力于与合作伙伴联手打造开放的云生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对开源技术和开源社区倾注了极大热情,也做了大量投入。华为云提供基于OpenStack的开放云架构,全力构建并提供世界一流的公有云,联接企业的现在与未来。华为还是亚洲首个OpenStack白金会员。郑殿海表示,华为坚持开放、合作、共赢,通过各种产业联盟、商业联盟、开发者平台和开源社区做云生态的积极贡献者。
从华为宣布进军公有云领域开始,外界对华为云与亚马逊AWS、阿里云等公有云服务商之间的比较就没有停止过。人们试图找出华为云在公有云领域的独特价值和核心竞争优势。公有云才刚刚起步,这是一个具有足够大发展空间的蓝海市场。虽然提供公有云服务的厂商层出不穷,包括华为、Oracle、SAP这样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都涉足其中,但是各云服务商之间的竞争还没有到近身肉搏的激烈程度,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客户群,大家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华为云只要做好自己,按照既定的目标前进,就能够在公有云领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对于以助力大中型企业上云为己任的华为云来说,这正是最好的用武之地。华为在全球拥有3个技術支持中心,在170多个国家提供本地化的线下交付和支持,还可以通过遍布全球的OpenLab与合作伙伴和用户实现联合创新,支持从传统IT架构到云的迁移,实现端到端的交付。
适配用户的最好的云服务
所谓适配用户的最好的云服务,可以理解为匹配用户不同应用场景的云服务。华为软件开发云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华为大连软件开发云自2016年12月28日上线开始,其软件开发云模式的标杆形象逐渐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华为软件开发云已与大连、青岛、福州、贵阳、西安等多个城市开展软件开发深度合作,并助力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30多所高校的软件创新教学平台,服务300多家企业、2万多位开发者的云上开发。
华为软件开发云是名符名副其实的厚积薄发。华为自己拥有8万名研发人员、15个研发中心和1500多个实验室。华为本身就是软件开发云的第一个受益者。华为软件开发云基于华为近30年积累的研发实践,面向中小软件企业、软件外包企业、双创企业、互联网企业、高校和广大软件开发者提供的一站式云端DevOps平台,致力于提升软件全行业的敏捷开发水平。开发团队基于云服务的模式,可以“按需使用、随时随地”在云端进行项目管理、配置管理、代码检查、编译、构建、测试、部署、发布等。政府、园区、企业、高校都可以从中受益。
中软国际是华为软件开发云的重要合作伙伴,也到华为云·中国行北京站做了分享。中软国际致力于打造一个可信IT众包平台——中软国际解放号。现在,中软国际解放号已与华为软件开发云无缝集成。双方以此为契机,希望打造软件产业新生态,持续提升软件开发效率,解放IT生产力,推动整个软件产业的创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