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针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兴趣等应对措施,以达到体育教育改革之目的。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教育改革 终身锻炼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集中体现在培养的人才对社会有用、好用[1]。据调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都是以技术教学导向,过于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在教学和考核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僵化性,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缺乏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更为严重的是学校对该课程在体操场馆器材、仪器设备投资不足;教材体系缺乏创新性、结构缺乏科学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实用性;重技术、轻能力,重复培养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现象仍为严重,这是摆在体育教育专业各门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2]。为了更好地满足新形势的要求,教育及管理第一线的工作者及研究学者们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了许多研究探索。结合自己的经验,笔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初步概括,以期能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教改工作提供参考。
一、要提高教师的教改意识和目的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如果教师没有主动积极性,就不可能有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要进行体育教改,必须强化体育教师的教改意识,让大家能不安心于现状,能多思多想,并能自觉将所思所想付诸实践。进行体育教改的目的,就是探索适合当前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寻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根本途径,研究帮助学生迅速获得运动技能的方式方法,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锻炼学生的教育方法,只有明确体育教改的根本目的,才能使体育教改进入正常轨道,不然就会使学校体育教改工作导入误区。
二、教师应确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观念的改革,因为教学观念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起的是总体的指导作用,如果观念落后,那整个教学过程都会落后,教学效果就不高。因此,教学观念的改革也是众多研究的重点。科学的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和质量,对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能力是教师将有关知识、技能、运用本身的职能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能力。它是教师诸方面能力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学生适应教师到让教师适应学生,这是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同时,教师应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
三、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都是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进行的,手段比较单一,更重要的是把体育教学当成了单纯的技能训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发展。现代教学思想认为,“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是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闻道在先”,学有专攻,熟谙教学目的、内容与方法。学生起主体作用是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方法是组织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步骤。教学方法的选择、创造和运用的成败直接影响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法,要按照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教材特点和场地器材等实际,围绕课程的目的任务,将体育的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融为一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体育理论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近年来体育教学紧密围绕“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集体团队精神,发挥体育教学在实现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总目标中的特殊功能。
2.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并注重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同时注重教学的课内外有机结合,努力在课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外锻炼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热爱体育、参与运动的热情。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体现“区别对待”原则,努力做到竞技体育项目和大众体育项目相结合、新型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4.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能力为任务,使学生学会两项以上的体育锻炼方法,掌握举一反三、因地制宜的科学健身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5.延长体育教学年限,针对不同的年级开设不同的体育教学课。例如:对一年级开设以武术项目为主要内容,身体素质训练为辅的体育基础课,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二年级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选项课,根据学校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实行半开放式选项,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兴趣的体育需求,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基本掌握某一专项运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体育专长,加强体育锻炼;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如羽毛球、体育舞蹈、散打等,满足学生对某一专项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能力和身体综合素质。
五、体育教改要从实际出发,做到有据可依
进行体育教改要充分立足本校实际,考虑如何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要考虑在校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接受能力,看他们在这一方面能否与教改思想同步。不能脱离实际,强行教改,或不加分析地照搬他人经验,否则,也将违背教改目的,因此教改要从实际出发。围绕教学改革的目的,展开教改活动,当确定教改课题并准备实施时,要搞清楚为何要改,改的依据是什么,教改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要有充分的理由证明改要比不改强,或者说改了,教学方法更科学、教学过程更合理,总之,改革后要使教学活动产生更大的效益。如果脱离实际乱改一通,只会造成体育教改的混乱,这样反而不好。
参考文献:
[1]刘林箭.二十一世纪高校体育教改的理念和实践——激发未来公民的全面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2):67-70.
[2]于洪光.高校体育改革之我见[J].科技信息,2005,(3):7.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教育改革 终身锻炼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集中体现在培养的人才对社会有用、好用[1]。据调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都是以技术教学导向,过于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在教学和考核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僵化性,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缺乏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更为严重的是学校对该课程在体操场馆器材、仪器设备投资不足;教材体系缺乏创新性、结构缺乏科学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实用性;重技术、轻能力,重复培养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现象仍为严重,这是摆在体育教育专业各门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2]。为了更好地满足新形势的要求,教育及管理第一线的工作者及研究学者们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了许多研究探索。结合自己的经验,笔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初步概括,以期能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教改工作提供参考。
一、要提高教师的教改意识和目的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如果教师没有主动积极性,就不可能有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要进行体育教改,必须强化体育教师的教改意识,让大家能不安心于现状,能多思多想,并能自觉将所思所想付诸实践。进行体育教改的目的,就是探索适合当前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寻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根本途径,研究帮助学生迅速获得运动技能的方式方法,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锻炼学生的教育方法,只有明确体育教改的根本目的,才能使体育教改进入正常轨道,不然就会使学校体育教改工作导入误区。
二、教师应确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观念的改革,因为教学观念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起的是总体的指导作用,如果观念落后,那整个教学过程都会落后,教学效果就不高。因此,教学观念的改革也是众多研究的重点。科学的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和质量,对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能力是教师将有关知识、技能、运用本身的职能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能力。它是教师诸方面能力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学生适应教师到让教师适应学生,这是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同时,教师应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
三、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都是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进行的,手段比较单一,更重要的是把体育教学当成了单纯的技能训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发展。现代教学思想认为,“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是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闻道在先”,学有专攻,熟谙教学目的、内容与方法。学生起主体作用是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方法是组织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步骤。教学方法的选择、创造和运用的成败直接影响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法,要按照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教材特点和场地器材等实际,围绕课程的目的任务,将体育的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融为一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体育理论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近年来体育教学紧密围绕“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集体团队精神,发挥体育教学在实现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总目标中的特殊功能。
2.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并注重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同时注重教学的课内外有机结合,努力在课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外锻炼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热爱体育、参与运动的热情。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体现“区别对待”原则,努力做到竞技体育项目和大众体育项目相结合、新型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4.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能力为任务,使学生学会两项以上的体育锻炼方法,掌握举一反三、因地制宜的科学健身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5.延长体育教学年限,针对不同的年级开设不同的体育教学课。例如:对一年级开设以武术项目为主要内容,身体素质训练为辅的体育基础课,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二年级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选项课,根据学校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实行半开放式选项,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兴趣的体育需求,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基本掌握某一专项运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体育专长,加强体育锻炼;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如羽毛球、体育舞蹈、散打等,满足学生对某一专项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能力和身体综合素质。
五、体育教改要从实际出发,做到有据可依
进行体育教改要充分立足本校实际,考虑如何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要考虑在校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接受能力,看他们在这一方面能否与教改思想同步。不能脱离实际,强行教改,或不加分析地照搬他人经验,否则,也将违背教改目的,因此教改要从实际出发。围绕教学改革的目的,展开教改活动,当确定教改课题并准备实施时,要搞清楚为何要改,改的依据是什么,教改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要有充分的理由证明改要比不改强,或者说改了,教学方法更科学、教学过程更合理,总之,改革后要使教学活动产生更大的效益。如果脱离实际乱改一通,只会造成体育教改的混乱,这样反而不好。
参考文献:
[1]刘林箭.二十一世纪高校体育教改的理念和实践——激发未来公民的全面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2):67-70.
[2]于洪光.高校体育改革之我见[J].科技信息,20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