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课堂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叶圣陶先生讲过:“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教师掌握了提问的艺术,可给教学带来无尽的兴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高明的教师总是很重视研究提问的艺术。教师的提问有哪些诀窍,怎样才能使问题艺术化,达到事半功最佳效果?我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探讨:
一、选准提问的切入点
课堂提问能否选准切入点,对学生能否顺利分析理解课文,老师能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有很大作用。怎样选切入点呢?教《斑羚飞渡》一文时,我在一开始就于题目处提问:“斑羚为什么要飞渡,它们是怎样飞渡的?”以此作为切入口,带动学生对整篇文章的阅读,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抓关键句、段或词语
课文中,有些句子、段落或词语,对理解全篇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例如,教《猫》一文,抓住文章最后一个句子:“至此,我家永不养猫。”问:“为什么作者家至此就永不养猫了呢?”让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文本,寻找答案,拎出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三、从看似矛盾处提问
课文中有些地方似乎有矛盾,但实际是合情合理的。如在教学《孔乙已》时,提出:“为什么文章结尾说‘大约孔乙已的确是死了’?是鲁迅先生用词不当、自相矛盾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有的学生说孔乙已死了,又说文中小伙计也不知他死没死。我又让他们持各自观点去文中寻找依据,由此,就让阅读充满趣味性,也让阅读进一步深化了。
四、提问要有悬念感
设置悬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感情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学《羚羊木雕》时,一上课我就问:“同学们之间有过互送礼物的经历吗?送出去的礼物,你会跟朋友再要回来吗?”这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得学生议论纷纷,大家都表示不会去要回来。群情高涨之时,我再问:“如果这份礼物是很贵重的,父母亲得知后,一定要你把它要回来,怎么办呢?”大家陷入沉思,我顺势导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少年陷入了这样窘境的故事,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的,又会有怎么的心理。”
提问有悬念,让学生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阅读起来自然是全神贯注了。
五、问题要有创意
课堂提问贵于提出富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如教学《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己见后,教师再说出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六、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
①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②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③歌颂今天的哪种人?④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
此外,当教师在运用问题进行教学时,也应该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独立思考,特别是鼓励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是见解不成熟、有缺陷或问题。古人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问题的提出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由此可见读书生疑、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因为有了疑问,学习才有动力,才能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再者,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不一样,教师要尽可能促使学生发问,让他们的困惑得以解决。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因为这样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师如果注意了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一定能优化课堂结构,展示教师的教学魅力,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面提问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中学)
一、选准提问的切入点
课堂提问能否选准切入点,对学生能否顺利分析理解课文,老师能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有很大作用。怎样选切入点呢?教《斑羚飞渡》一文时,我在一开始就于题目处提问:“斑羚为什么要飞渡,它们是怎样飞渡的?”以此作为切入口,带动学生对整篇文章的阅读,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抓关键句、段或词语
课文中,有些句子、段落或词语,对理解全篇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例如,教《猫》一文,抓住文章最后一个句子:“至此,我家永不养猫。”问:“为什么作者家至此就永不养猫了呢?”让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文本,寻找答案,拎出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三、从看似矛盾处提问
课文中有些地方似乎有矛盾,但实际是合情合理的。如在教学《孔乙已》时,提出:“为什么文章结尾说‘大约孔乙已的确是死了’?是鲁迅先生用词不当、自相矛盾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有的学生说孔乙已死了,又说文中小伙计也不知他死没死。我又让他们持各自观点去文中寻找依据,由此,就让阅读充满趣味性,也让阅读进一步深化了。
四、提问要有悬念感
设置悬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感情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学《羚羊木雕》时,一上课我就问:“同学们之间有过互送礼物的经历吗?送出去的礼物,你会跟朋友再要回来吗?”这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得学生议论纷纷,大家都表示不会去要回来。群情高涨之时,我再问:“如果这份礼物是很贵重的,父母亲得知后,一定要你把它要回来,怎么办呢?”大家陷入沉思,我顺势导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少年陷入了这样窘境的故事,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的,又会有怎么的心理。”
提问有悬念,让学生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阅读起来自然是全神贯注了。
五、问题要有创意
课堂提问贵于提出富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如教学《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己见后,教师再说出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六、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
①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②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③歌颂今天的哪种人?④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
此外,当教师在运用问题进行教学时,也应该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独立思考,特别是鼓励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是见解不成熟、有缺陷或问题。古人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问题的提出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由此可见读书生疑、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因为有了疑问,学习才有动力,才能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再者,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不一样,教师要尽可能促使学生发问,让他们的困惑得以解决。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因为这样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师如果注意了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一定能优化课堂结构,展示教师的教学魅力,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面提问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