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03宿舍住着初一(5)班的6位女生,平时大家说说笑笑,很是快乐。某位老师的口头禅、小巷深处的炸豆腐、校服的款式与颜色、哪间小店的发卡最漂亮……杂七杂八的话题,都能让403的女孩儿热闹好一阵子。可最近……唉!有点儿不对劲儿。原本,爱说爱笑的女孩,分成两拨了。
生活委员李雪岩带着张帆、刘娜、赫曼曼是一伙的,于诗诗和新转来的乔江南是一头的。分成小团伙是因为乔江南既娇气又矫情,跟谁都合不来。乔江南只和于诗诗好,平常她们在一起吃饭、一起玩。说真的,于诗诗并不喜欢乔江南,可她很随和,见大家都不理乔江南,出于同情,也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就处处迁就乔江南。
乔江南有个毛病,总在于诗诗面前说别人的坏话。说同学这个不好那个也不好,全班女生差不多都被她说遍了。李雪岩她们是被乔江南说得最多的,于诗诗不听也得听,几次想解释,乔江南都不让她插嘴。为了不伤友谊,聪明的于诗诗只是听着,不插嘴也不评论。于诗诗经常劝自己,“她信任我才跟我说这些的,我就听她发泄发泄吧!”
后来,别的宿舍一位女生开始和于诗诗、乔江南一起吃饭,乔江南不开心,便说了那个女生好多坏话。于诗诗觉得无聊,没往心里去。一周以后,那个女生不再和于诗诗她们一起吃饭了,让人无语的是,乔江南居然和别人说——于诗诗也不愿意和那个女生一起吃饭,只是当面不说。于诗诗怒了,好堵心啊,她闷闷的,变得不爱说话了。
现在,她们的关系不再亲密,乔江南开始在背后说于诗诗的坏话。“于诗诗特有心眼儿,每次听我抱怨,都把鬼主意藏在心里”“于诗诗对人冷漠,不关心人”……这些于诗诗都听说了,她觉得同学们对自己好像有些变化,大家不会认为自己像乔江南说的那样不堪吧?
于诗诗处在困惑中,她和乔江南的友情经历了从亲密到出现隔阂,再到渐渐疏远甚至有些怨恨。对于乔江南背后议论人,于诗诗有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她相信自始至终自己没做错什么,现在面对这样既尴尬又被动的局面,于诗诗感到委屈。其实,无论是谁面对这样的境况,心里都不会好受。
怎么办?想说明白这个问题,就要探讨于诗诗、乔江南之间发生了什么。
于诗诗是个有原则、有主见的女生。相比之下,乔江南有很强的依赖性,乔江南比于诗诗更渴望获得亲密感。从心理学角度判断,乔江南是个“自我界限感”相对缺乏的女生,她会把“自己对别人的感受”和“自己的心事”这些比较私人、相对隐秘的东西,当做朋友间分享的“素材”,或者说是建立友情的“砝码”,并以此来表达亲密和信任。这让原则性较强的于诗诗很难接受,让她感到不舒服。
友情开始建立时,于诗诗处处迁就,她们之间并没有开诚布公地交流,所以乔江南并不知道自己的做法让于诗诗不舒服,她只知道跟于诗诗在一起很快乐,只知道这快乐让她下意识地希望跟于诗诗更亲近,只知道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于诗诗表达亲近。看得出来,乔江南这种亲近的愿望很强烈,以至于有人想和她们一起吃饭时,她都要设法将这个人排除掉。
而于诗诗“半反感、半迁就”的纠结,“不支持、不反对、不表态”的态度,在乔江南那里被翻译出的信号是自己“不被接纳、不被信任”,于是隔阂产生了。这种隔阂并没给于诗诗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但对于依赖、敏感的乔江南来说,这“打击”让她“很受伤”。她开始疏远于诗诗,重新去寻找对她很重要的亲密和接纳。这时,于诗诗自然成了乔江南的“素材”,被乔江南分享给其他人了。
看到这里,大家会明白,在这件事里,没有绝对的谁是谁非,太多的误会不过是性格使然,没有良好有效的沟通,便无法相互理解,这才造成了现在的局面。所以,于诗诗不必为别人的不妥耿耿于怀,让委屈和无措占据自己的心;同时,也不能奢望将局面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再用辩解和澄清去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这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生活委员李雪岩带着张帆、刘娜、赫曼曼是一伙的,于诗诗和新转来的乔江南是一头的。分成小团伙是因为乔江南既娇气又矫情,跟谁都合不来。乔江南只和于诗诗好,平常她们在一起吃饭、一起玩。说真的,于诗诗并不喜欢乔江南,可她很随和,见大家都不理乔江南,出于同情,也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就处处迁就乔江南。
乔江南有个毛病,总在于诗诗面前说别人的坏话。说同学这个不好那个也不好,全班女生差不多都被她说遍了。李雪岩她们是被乔江南说得最多的,于诗诗不听也得听,几次想解释,乔江南都不让她插嘴。为了不伤友谊,聪明的于诗诗只是听着,不插嘴也不评论。于诗诗经常劝自己,“她信任我才跟我说这些的,我就听她发泄发泄吧!”
后来,别的宿舍一位女生开始和于诗诗、乔江南一起吃饭,乔江南不开心,便说了那个女生好多坏话。于诗诗觉得无聊,没往心里去。一周以后,那个女生不再和于诗诗她们一起吃饭了,让人无语的是,乔江南居然和别人说——于诗诗也不愿意和那个女生一起吃饭,只是当面不说。于诗诗怒了,好堵心啊,她闷闷的,变得不爱说话了。
现在,她们的关系不再亲密,乔江南开始在背后说于诗诗的坏话。“于诗诗特有心眼儿,每次听我抱怨,都把鬼主意藏在心里”“于诗诗对人冷漠,不关心人”……这些于诗诗都听说了,她觉得同学们对自己好像有些变化,大家不会认为自己像乔江南说的那样不堪吧?
于诗诗处在困惑中,她和乔江南的友情经历了从亲密到出现隔阂,再到渐渐疏远甚至有些怨恨。对于乔江南背后议论人,于诗诗有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她相信自始至终自己没做错什么,现在面对这样既尴尬又被动的局面,于诗诗感到委屈。其实,无论是谁面对这样的境况,心里都不会好受。
怎么办?想说明白这个问题,就要探讨于诗诗、乔江南之间发生了什么。
于诗诗是个有原则、有主见的女生。相比之下,乔江南有很强的依赖性,乔江南比于诗诗更渴望获得亲密感。从心理学角度判断,乔江南是个“自我界限感”相对缺乏的女生,她会把“自己对别人的感受”和“自己的心事”这些比较私人、相对隐秘的东西,当做朋友间分享的“素材”,或者说是建立友情的“砝码”,并以此来表达亲密和信任。这让原则性较强的于诗诗很难接受,让她感到不舒服。
友情开始建立时,于诗诗处处迁就,她们之间并没有开诚布公地交流,所以乔江南并不知道自己的做法让于诗诗不舒服,她只知道跟于诗诗在一起很快乐,只知道这快乐让她下意识地希望跟于诗诗更亲近,只知道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于诗诗表达亲近。看得出来,乔江南这种亲近的愿望很强烈,以至于有人想和她们一起吃饭时,她都要设法将这个人排除掉。
而于诗诗“半反感、半迁就”的纠结,“不支持、不反对、不表态”的态度,在乔江南那里被翻译出的信号是自己“不被接纳、不被信任”,于是隔阂产生了。这种隔阂并没给于诗诗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但对于依赖、敏感的乔江南来说,这“打击”让她“很受伤”。她开始疏远于诗诗,重新去寻找对她很重要的亲密和接纳。这时,于诗诗自然成了乔江南的“素材”,被乔江南分享给其他人了。
看到这里,大家会明白,在这件事里,没有绝对的谁是谁非,太多的误会不过是性格使然,没有良好有效的沟通,便无法相互理解,这才造成了现在的局面。所以,于诗诗不必为别人的不妥耿耿于怀,让委屈和无措占据自己的心;同时,也不能奢望将局面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再用辩解和澄清去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这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