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正确引导大学生选择职业,能够有效的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本文从微观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就业能力 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 专业设置 就业指导
由于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持续增长在短期内的失衡问题,导致在就业领域中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而要缓解这经济增长与就业脱节的再现,必须要落实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仅从现行教育体制下怎样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几点思考。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原因分析
虽然各高校十分重视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不过与单位的实际需求还具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实际操作、沟通协作、把握社会需求、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欠缺,而且没有足够的工作责任感与职业素质。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正确引导大学生选择职业能够有效的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建设方面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之处,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校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需求错位
高校的专业设置体现出学校教学资源的分配格局,直接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率。高校所选择的专业确定之后便无法改变,同时具有路径依赖,对大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和择业范畴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也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产生影响。我国现行的高校专业设置体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制约。首先,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速度跟不上企业对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学生选择专业时当时社会的热门职业,而在毕业后就有可能成为滞销专业,造成与市场的需求错位。其次,高校专业设置必须经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没有专业设置自主权,即使高校意识到了专业需要进行调整,但是也不能及时实施。
(二)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的需求脱节
社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注重技能训练,因此课程的设置应该模块化,将课堂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还没有突破计划体制,因此很大程度的制约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国家规定不仅多,而且细致,政治理论、基础课程、专业核心等占用了一大部分,就这抗压了针对市场需求灵活设置的选修课程的空间;二是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发展不相符,对于所学知识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教材内容落后、老化;三是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制约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就业指导与实际要求不衔接
大学生初次就业,大部分学生都不清楚自己真正的职责所在,不了解自己职业的发展前途,在择业方面有很大的盲目性。另外,高校毕业生不能充分的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况,仅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与用人单位及职业相互匹配,是根本就不可能的。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完全成熟,还处于探索时期,因此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人员缺乏,思想素质有待提高、指导内容不全面、不具备丰富的指导方法。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
全面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建设,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得到政府、社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支持。
(一)调整专业设置使之与市场需求的相契合
高校应该以最大程度的来争取办学体制、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降低行政审批的多层限制,避免市场需求萎缩的专业扩招,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空间减至最低,及時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高校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不仅要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专业设置论证制度,还要最大适度的加强对现行专业的调整,针对提高大学生结业能力的实际需求做出着力点,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力度;落实专业建设配套改革,建立与市场变化相符合的层次结构调整机制,充分调查专业人才的规模变化与实际需求的情况,正确合理的确定种类教育比例,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教师的知识素质,创新教学方法。
(二)建立高校的自身特色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首先,高校要将传统的办学思路进行科学的转变,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综合分析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多种人才培养的定位,从而建设特色的发展战略。针对学生的素质、能力以及特点的差异,制定出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还具有自己的特色;其次,加强基础知道与专业训练相结合。对课程教学进行深化的改革,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途径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度,对于外语、计算机等课程要确实加强,此外还要加大对学生语言表达、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再者,还要将就业能力的提高渗透到学生培养的全部过程中。
(三)增强就业指导使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
就业指导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就业指导理念,建立全程性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给予不同的指导。同时还要将课堂讲授、行为训练、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相结合,这样大学生就可以对选择职业的过程有更多的了解。此外还要对就业信息进行密切的关注,帮助学生对社会需求有一个准确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吴御生,罗三桂.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选择[J]. 中国大学教学,2011,05:75-77.
[2]郑秀英,任新钢,付志峰,姜广峰.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04:13-15.
[3]荆秋慧.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条件与途径[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32-34.
[4]李晶. 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D].南京大学,2013.
(责任编辑:罗亦成)
关键词:就业能力 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 专业设置 就业指导
由于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持续增长在短期内的失衡问题,导致在就业领域中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而要缓解这经济增长与就业脱节的再现,必须要落实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仅从现行教育体制下怎样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几点思考。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原因分析
虽然各高校十分重视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不过与单位的实际需求还具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实际操作、沟通协作、把握社会需求、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欠缺,而且没有足够的工作责任感与职业素质。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正确引导大学生选择职业能够有效的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建设方面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之处,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校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需求错位
高校的专业设置体现出学校教学资源的分配格局,直接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率。高校所选择的专业确定之后便无法改变,同时具有路径依赖,对大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和择业范畴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也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产生影响。我国现行的高校专业设置体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制约。首先,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速度跟不上企业对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学生选择专业时当时社会的热门职业,而在毕业后就有可能成为滞销专业,造成与市场的需求错位。其次,高校专业设置必须经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没有专业设置自主权,即使高校意识到了专业需要进行调整,但是也不能及时实施。
(二)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的需求脱节
社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注重技能训练,因此课程的设置应该模块化,将课堂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还没有突破计划体制,因此很大程度的制约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国家规定不仅多,而且细致,政治理论、基础课程、专业核心等占用了一大部分,就这抗压了针对市场需求灵活设置的选修课程的空间;二是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发展不相符,对于所学知识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教材内容落后、老化;三是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制约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就业指导与实际要求不衔接
大学生初次就业,大部分学生都不清楚自己真正的职责所在,不了解自己职业的发展前途,在择业方面有很大的盲目性。另外,高校毕业生不能充分的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况,仅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与用人单位及职业相互匹配,是根本就不可能的。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完全成熟,还处于探索时期,因此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人员缺乏,思想素质有待提高、指导内容不全面、不具备丰富的指导方法。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
全面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建设,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得到政府、社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支持。
(一)调整专业设置使之与市场需求的相契合
高校应该以最大程度的来争取办学体制、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降低行政审批的多层限制,避免市场需求萎缩的专业扩招,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空间减至最低,及時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高校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不仅要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专业设置论证制度,还要最大适度的加强对现行专业的调整,针对提高大学生结业能力的实际需求做出着力点,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力度;落实专业建设配套改革,建立与市场变化相符合的层次结构调整机制,充分调查专业人才的规模变化与实际需求的情况,正确合理的确定种类教育比例,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教师的知识素质,创新教学方法。
(二)建立高校的自身特色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首先,高校要将传统的办学思路进行科学的转变,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综合分析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多种人才培养的定位,从而建设特色的发展战略。针对学生的素质、能力以及特点的差异,制定出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还具有自己的特色;其次,加强基础知道与专业训练相结合。对课程教学进行深化的改革,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途径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度,对于外语、计算机等课程要确实加强,此外还要加大对学生语言表达、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再者,还要将就业能力的提高渗透到学生培养的全部过程中。
(三)增强就业指导使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
就业指导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就业指导理念,建立全程性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给予不同的指导。同时还要将课堂讲授、行为训练、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相结合,这样大学生就可以对选择职业的过程有更多的了解。此外还要对就业信息进行密切的关注,帮助学生对社会需求有一个准确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吴御生,罗三桂.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选择[J]. 中国大学教学,2011,05:75-77.
[2]郑秀英,任新钢,付志峰,姜广峰.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04:13-15.
[3]荆秋慧.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条件与途径[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32-34.
[4]李晶. 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D].南京大学,2013.
(责任编辑:罗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