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解说员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博物馆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唐美丽”——唐代女俑,这些女俑不仅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连发髻也都不同。这次的骑马出行女俑梳的是双垂髻,就是将头发绾成两个小球垂在脸两边,也称“双髻”,一般是未婚女子或侍女、童仆等才梳的发式。看来,这位骑马的女主人年纪应该并不大。另外,在当时比较流行的发髻还有螺髻、堕马髻等。
   大家是不是很羡慕这些陶俑发髻的发量?偷偷告诉你们:有许多高大的发髻不全是用自己的头发梳成的,而是用了义髻,也就是假发。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也出土过糊纸、加彩漆绘画的义髻。毕竟,比唐朝美人大好几百岁的辛追老太太都用上了假发,唐代女子使用义髻也就不足为奇了。看了这篇文章,下次再见到“唐美丽”,你能否认出她們头上那些各具风韵的发髻样式呢?
其他文献
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虔诚地相信万物皆是神,对生灵尤其是驯鹿“玛鲁王”怀着敬畏之心;  他们因驯鹿觅食而迁徙、游猎,他们过着游牧生活;  他们得到了自然的恩惠,却又遭遇了严寒、猛兽、瘟疫……  他们遭遇了日寇践踏,被各种所谓现代文明挤压,依旧顽强不屈地生存。  书中叙述者的姑姑依芙琳,牢牢地抓住了我的眼球,她具有鄂温克族女人的
期刊
高晓松的母亲张克群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她对北京的古建筑十分痴迷,时常去大街小巷研究寺庙、城门楼和教堂。  一年暑假,母亲出门探访古建筑,高晓松就跟着母亲去玩耍。每到一处古建筑物,母亲就坐在石阶上画素描,她将建筑物的大门、屋顶、开间、台阶、彩画和门墩石一一描绘在图纸上,用于日后的研究和设计。这个时候,高晓松会一个人在院子里到处玩耍。  一天,母亲正在描画故宫的体仁阁。高晓松玩累了,见母亲脚下有个记
期刊
我还能非常清楚地回想起,高三报志愿,给自己定了4个标准:首先,必须是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其次,必须要靠海,是因为我喜欢吃海鲜;第三,不能离家近,免得父母总找到宿舍楼下来;第四,冬天要会下雪,我是福建人,真的很想玩雪。筛选下来发现,符合上面几个条件的只有一所——南开大学。  大一的时候,我总觉得在过“高四”。课业很繁重,每天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这让我蛮失落的。  但我没沮丧很久,就慢慢地从安
期刊
“风雨声盖不过刀剑声,我倾听。从险境里闪烁一片影,却是孔雀翎。荒野中飞过一只鹰,如流星。云上看沧海,灵犀加气劲……”武侠风的歌词,配上粤语演唱,恍惚中有一种港版武侠剧的既视感。这首歌曲,是网游《天涯明月刀》“大师赛”的主题曲;而演唱者彭庆华,是一名粤剧国家一级演员。  彭庆华出身科班,师承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先生。在彭庆华看来,作为国家级非遗的粤剧,从来就是“潮”的。早在100多年前,粤剧就吸收了扬
期刊
这部作品似一曲古老的民族赞歌,这是一个年岁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自述,叙述她近百年的人生经历,向我们传递和叙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血脉传承,折射出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  书中,有美好的自然:绿地,河流,山川,星辰,月亮,阳光,驯鹿,线条简单的岩画,流水般的马蹄声……自然赋予了鄂温克人一切,但是它也会毫不吝啬地夺走。死亡是我不敢深想的一件事,毕竟它太深、太迂回、太骇人
期刊
最近带孩子去了两次顺德,精心设计路线,带他听有意思的故事,讲知识点。回来问他顺德之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是妈妈把手机掉进池塘里了。  之前去旅行,问他对东北岫岩松嘴沟印象如何,他说日本弓背蚁特别多。问他对小兴安岭印象如何,他说在那里看草地铺道蚁。我问他这什么蚁和什么蚁,广州有没有。毕竟是旅行,总得有一点在广州发生不了的事情才值得。  有时候我去了一个地方,甚至不想离开酒店,只想在房间里睡觉。要睡觉
期刊
笔拂过宣纸,墨顺着纸上的纹理渲染。笔锋随意一点,或者一转,手腕轻轻一挥,气韵生动的画便呈现在眼前。  初识水墨画是参观中华艺术宫,碰巧那里办了一位近代画家的作品展。昏暗的灯光下,欣赏着一幅幅丹青,泼墨写意的水墨山水是那么的肆意、潇洒,相比素描和油画的写实求真,更强调境界和自由,在似与不似之间彰显艺术的魅力。  之后我开始学习水墨画。了解到“墨即是色”——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焦、浓、重、淡
期刊
在《说文解字》中“融”的本义为炊烟上升,而后和并在一起,融为一体,后引申为和谐、融通的意思。我认为用这个字来形容中国最为贴切。中国是个多种文化融合、人民群众其乐融融的国家,单拿上海来说,就已足够体现出中国的“融”。  快速的发展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让上海这座城市宛若一粒明珠镶嵌在祖国的东方。它闪耀的光芒吸引着无数的精英齐聚一堂,它包容吸纳了东西方的文化,融合了摩登和怀旧,它的融会贯通体现在了建筑文化的
期刊
谁说学校只是紧张忙碌的学习园地?谁说多彩多姿的社团生活只有在大学校园才能感受到?在如今的中小学校园里,也绽放出了各种各样的社团,书法、茶艺、绘画、摄影,还有充满科技感觉的计算机社团……“百团大战”早已遍地生花。在如此丰富有趣的学校社团里,你pick了哪一个?在社团里你留下过哪些有趣的记忆?  ★余哲芸:从小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主持人。进入初中后,我加入了期待已久的播音主持社团。刚进社团的时候,老师让
期刊
《木兰辞》的美,和别的作品是不一样的。它美不在文辞,不在意境,而在于动态节奏。就像一组组极富动感、自带音乐的电影片段。  第一句“唧唧复唧唧”,是声音。想象剧场里一片漆黑,有织布机的声音一下一下传出来。随即整个屏幕徐徐亮起,我们看到了一幅画面:“木兰当户织”。  紧接着,《木兰辞》的作者——或者叫导演更合适——没有急着交代木兰的生平,也没描写她的相貌与性格,反而把织布机的音轨调低,推高了木兰的叹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