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教学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素养培养,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数学教学追求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思维;深刻性;层次性;发散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有着特殊的优势。小学数学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基础上的。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突破常规和别具特色。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数学教学追求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积极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教师要深人研究教材,让教材内容活起来,宽起来,把静态的知识转化生动开放的练习,培养发散思维。开放性练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训练。1、结果的开放。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如把一块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橡皮泥切成相等的两块,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这是一个可以广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改变橡皮泥切开的角度,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1)沿着6厘米的棱的方向切开,表面积增加6×4×2=48平方厘米;(2)沿着5厘米的棱的方向切开,表面积增加了6×5×2=60平方厘米;(3)沿着4厘米的棱的方向切开,表面积增加了5×4×2=40平方厘米。学生针对以上三种情况的思考,激发起极大的探索兴趣。如果沿着对角线切开,又会增加两个呈斜面状的长方形的表面积。题目只强调把橡皮泥切开相等的两块,只要学生切开的方法符合要求即可。对学生思考到的第四种切开方法,小学知识还无法解决,只有在学习了中学数学知识之后,才能很顺利的解决,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2、解题方法的开放。如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起来非常麻烦。为此,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果同学抄写题目,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时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了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解题方法的多样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概括性。3、解题思路的开放性。对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和思考。如一道工程题,学生可以从分数法的角度考虑,也可以用方程法来解决问题,还可以用比例法解题。开放性思维的訓练,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
二、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必须需要一定的情感支撑,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创新情感,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以发现数学中最美丽的风景,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感。教师要创设出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闻、敢做,形成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新知识时,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实践。吴正宪老师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自己动手或画、或写、或折出?,当一个学生折出/1/4时,吴老师没有批评他,反而紧紧抓住这个契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己创造出其它分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创新思维奔涌而出,l口8、1口16、1口32、4口8、2口32等分数,纷纷被学生创造出来。教师的及时鼓励与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情感,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情感通道,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信心。
三、加强数学活动的开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智慧在学生的手指尖上。”广泛地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使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材让学生在学具上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再推导面积与长和高的关系。教师完全可以改变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在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自由剪拼,拼成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面积公式。有的学生剪下一个小直角三角形,颠倒相拼,组成一个长方形;有的从平行四边形的中间剪开,两部分颠倒相拼,构成一个长方形;有的分别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中点做底边的垂线,把剪下的小三角形分别贴在四边形的两侧,构成长方形。教师把学生各种拼接方式展示在黑板上,学生观察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中,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乘以高,用字母表示为S=a×h。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四、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数学,培养思维的层次性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在具体的数学知识的思考中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感悟数学的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切入点。数学知识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一发展一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人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两个杯中分别装有浓度40%与10%的食盐水,倒在一起混合后食盐水浓度为30%。若再加入300克20%的食盐水,则浓度变成25%,那么原有40%的食盐水多少克?对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变思维的角度,先求出浓度为30%的食盐水的重量,然后在求40%食盐水的重量,这样经过思维转变,问题则迎刃而解。设30%的食盐水的重量为x克,得到方程:x×30%+300×20%=(300+x)×25%,解x=300克。再设原有浓度40%的食盐水y克,依题意得方程:y×40%+(300—y)×10%=300×30%,y=200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变化点,从变化点人手,突破思维障碍,形成有效的层次性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深刻性;层次性;发散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有着特殊的优势。小学数学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基础上的。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突破常规和别具特色。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数学教学追求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积极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教师要深人研究教材,让教材内容活起来,宽起来,把静态的知识转化生动开放的练习,培养发散思维。开放性练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训练。1、结果的开放。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如把一块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橡皮泥切成相等的两块,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这是一个可以广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改变橡皮泥切开的角度,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1)沿着6厘米的棱的方向切开,表面积增加6×4×2=48平方厘米;(2)沿着5厘米的棱的方向切开,表面积增加了6×5×2=60平方厘米;(3)沿着4厘米的棱的方向切开,表面积增加了5×4×2=40平方厘米。学生针对以上三种情况的思考,激发起极大的探索兴趣。如果沿着对角线切开,又会增加两个呈斜面状的长方形的表面积。题目只强调把橡皮泥切开相等的两块,只要学生切开的方法符合要求即可。对学生思考到的第四种切开方法,小学知识还无法解决,只有在学习了中学数学知识之后,才能很顺利的解决,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2、解题方法的开放。如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起来非常麻烦。为此,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果同学抄写题目,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时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了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解题方法的多样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概括性。3、解题思路的开放性。对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和思考。如一道工程题,学生可以从分数法的角度考虑,也可以用方程法来解决问题,还可以用比例法解题。开放性思维的訓练,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
二、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必须需要一定的情感支撑,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创新情感,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以发现数学中最美丽的风景,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感。教师要创设出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闻、敢做,形成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新知识时,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实践。吴正宪老师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自己动手或画、或写、或折出?,当一个学生折出/1/4时,吴老师没有批评他,反而紧紧抓住这个契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己创造出其它分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创新思维奔涌而出,l口8、1口16、1口32、4口8、2口32等分数,纷纷被学生创造出来。教师的及时鼓励与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情感,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情感通道,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信心。
三、加强数学活动的开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智慧在学生的手指尖上。”广泛地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使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材让学生在学具上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再推导面积与长和高的关系。教师完全可以改变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在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自由剪拼,拼成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面积公式。有的学生剪下一个小直角三角形,颠倒相拼,组成一个长方形;有的从平行四边形的中间剪开,两部分颠倒相拼,构成一个长方形;有的分别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中点做底边的垂线,把剪下的小三角形分别贴在四边形的两侧,构成长方形。教师把学生各种拼接方式展示在黑板上,学生观察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中,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乘以高,用字母表示为S=a×h。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四、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数学,培养思维的层次性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在具体的数学知识的思考中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感悟数学的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切入点。数学知识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一发展一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人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两个杯中分别装有浓度40%与10%的食盐水,倒在一起混合后食盐水浓度为30%。若再加入300克20%的食盐水,则浓度变成25%,那么原有40%的食盐水多少克?对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变思维的角度,先求出浓度为30%的食盐水的重量,然后在求40%食盐水的重量,这样经过思维转变,问题则迎刃而解。设30%的食盐水的重量为x克,得到方程:x×30%+300×20%=(300+x)×25%,解x=300克。再设原有浓度40%的食盐水y克,依题意得方程:y×40%+(300—y)×10%=300×30%,y=200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变化点,从变化点人手,突破思维障碍,形成有效的层次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