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
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及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课堂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课前的准备。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首先,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创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握教材的系统性,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具有走进去和跳出来的勇气。同时广泛地涉猎有关的知识,把这些知识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道学生的知识底细,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从而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优化教学效果
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效率肯定是非常低下的。教学要在教师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来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易于学习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面积的存在,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面积”的概念,先让学生触摸、比较身边物体(如课桌面、课本表面、文具盒)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给平面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涂颜色、感知大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得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算出课桌和教室地面的大小。
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先播放《祝你生日快乐》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营造适合的交流气场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中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时,让学生先观察生活中对称的图形,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图形对折,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于是有了兴趣,都能动手折一折,然后发现把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时,老师适合的点拨,从而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4根小棒来围三角形,并做好记录看看哪三根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小组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有什么特点,最后交流,得出结论。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知”须躬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感悟、提高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精选恰当的辅助手段
课堂练习既是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及时的课堂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但课堂练习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适当”。怎样才算是“适当”呢?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力求“精而少”。实践证明,过多的练习、特别是大量机械性的练习是不科学的,它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巩固学习效果,而是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编练习题,并有计划地让学生练习,练在点子上,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就不必在已学过的繁琐的计算上费功夫了,这样就会学得轻松愉快,又能当堂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教育技术也随之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代替了传统教育的小黑板、挂图等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由“静”变“动”,这是教育的进步。应该说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公开教学的时候,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时髦,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花俏,在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运用多媒体课件,其实并没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程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发挥其优势和特长,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如:《认识圆》一课,在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说一说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如果把车轮做成三角形、正方形或椭圆形,行吗?对此学生很难说清其中的道理。这时候可用多媒体展示三组画面:有些人分别坐在装着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车轮的汽车里上下颠波的情形时,紧接着又出现了第四组画面,人坐在装在圆形的车轮的汽车里,又平又稳。最后屏幕上出现四辆汽车同时开动的画面,以及车轮进行留下了车轴的行动轨迹分别是:折线、波浪线和直线。通过几组不同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清楚地明白了“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 关注课堂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味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意外的通道”,捕捉 “美丽的图景”,并运用教学睿智,采取有效策略,使“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在《统计与可能性》教学中有一个摸球环节:袋中放了3个红球和3个黄球,每次摸出1个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20次,通过学生摸球结果,因为这两种颜色的球数量一样多,所以摸到的可能性差不多。这时,有一个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还知道如果两种球数量不一样多时,数量多的摸到可能性就大。”这时,我就跟其他的同学说,他的想法对吗?下节课就来研究一下。笔者及时引导其他学生加以关注,为后继学习作了铺垫。
多元激励机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激励性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会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在教学中,常用鼓励性的语言“你真聪明”“你说得太棒了”“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愉快地接受课堂教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学生汇报多样化算法时,发现有学生的算法与众不同,颇具特色时,应马上表扬他:“你的算法很有特色,你今天是最棒的!”如学生发言独特,就立刻赞扬:“你的发言真精彩!”如发现胆小的学生也举手发言时,及时鼓励他:“你今天的表现真棒,明天能更大胆吗?”等。
对一时没有说对的同学,会睁大眼睛用期待的目光注视他:“是这样吗,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会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信任下兴趣盎然,充满学习欲望。这些简短的话语使学生倍感亲切,并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新区实验小学)
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及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课堂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课前的准备。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首先,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创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握教材的系统性,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具有走进去和跳出来的勇气。同时广泛地涉猎有关的知识,把这些知识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道学生的知识底细,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从而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优化教学效果
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效率肯定是非常低下的。教学要在教师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来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易于学习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面积的存在,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面积”的概念,先让学生触摸、比较身边物体(如课桌面、课本表面、文具盒)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给平面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涂颜色、感知大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得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算出课桌和教室地面的大小。
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先播放《祝你生日快乐》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营造适合的交流气场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中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时,让学生先观察生活中对称的图形,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图形对折,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于是有了兴趣,都能动手折一折,然后发现把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时,老师适合的点拨,从而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4根小棒来围三角形,并做好记录看看哪三根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小组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有什么特点,最后交流,得出结论。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知”须躬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感悟、提高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精选恰当的辅助手段
课堂练习既是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及时的课堂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但课堂练习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适当”。怎样才算是“适当”呢?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力求“精而少”。实践证明,过多的练习、特别是大量机械性的练习是不科学的,它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巩固学习效果,而是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编练习题,并有计划地让学生练习,练在点子上,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就不必在已学过的繁琐的计算上费功夫了,这样就会学得轻松愉快,又能当堂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教育技术也随之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代替了传统教育的小黑板、挂图等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由“静”变“动”,这是教育的进步。应该说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公开教学的时候,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时髦,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花俏,在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运用多媒体课件,其实并没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程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发挥其优势和特长,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如:《认识圆》一课,在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说一说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如果把车轮做成三角形、正方形或椭圆形,行吗?对此学生很难说清其中的道理。这时候可用多媒体展示三组画面:有些人分别坐在装着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车轮的汽车里上下颠波的情形时,紧接着又出现了第四组画面,人坐在装在圆形的车轮的汽车里,又平又稳。最后屏幕上出现四辆汽车同时开动的画面,以及车轮进行留下了车轴的行动轨迹分别是:折线、波浪线和直线。通过几组不同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清楚地明白了“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 关注课堂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味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意外的通道”,捕捉 “美丽的图景”,并运用教学睿智,采取有效策略,使“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在《统计与可能性》教学中有一个摸球环节:袋中放了3个红球和3个黄球,每次摸出1个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20次,通过学生摸球结果,因为这两种颜色的球数量一样多,所以摸到的可能性差不多。这时,有一个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还知道如果两种球数量不一样多时,数量多的摸到可能性就大。”这时,我就跟其他的同学说,他的想法对吗?下节课就来研究一下。笔者及时引导其他学生加以关注,为后继学习作了铺垫。
多元激励机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激励性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会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在教学中,常用鼓励性的语言“你真聪明”“你说得太棒了”“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愉快地接受课堂教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学生汇报多样化算法时,发现有学生的算法与众不同,颇具特色时,应马上表扬他:“你的算法很有特色,你今天是最棒的!”如学生发言独特,就立刻赞扬:“你的发言真精彩!”如发现胆小的学生也举手发言时,及时鼓励他:“你今天的表现真棒,明天能更大胆吗?”等。
对一时没有说对的同学,会睁大眼睛用期待的目光注视他:“是这样吗,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会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信任下兴趣盎然,充满学习欲望。这些简短的话语使学生倍感亲切,并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