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岂能缺席
泰康路,因为田子坊而美名远扬。前不久,由台湾艺术家杨惠姗、张毅创建的琉璃博物馆落户泰康路20号,为这条飞扬着艺术精灵魔怪的小街增添了一抹缤纷的亮色。相比此前在马当路的老馆,新馆与街道的距离为零,游客一抬腿就可以进入参观,逛累了就可在餐厅里品尝中西兼容的风味美食,或者约上三五知已,在露天平台上喝咖啡或英国红茶。
秋天的阳光穿越大幅玻璃,投射在底楼一件件琉璃工艺品上,反射出炫目的光彩,这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梦幻,也是新世纪的上海容颜。
上海人对杨惠姗和张毅非常熟悉,几乎不必赘述,不过我们还不得不花几百字梳理一下他们在这里的人生轨迹。
1987年,琉璃工房成立于台湾。杨惠姗、张毅创立了第一个琉璃工作室,成为当今华人世界极具规模的琉璃艺术与文化品牌。
琉璃工房选择以“脱蜡铸造法”,在世界琉璃艺术蓬勃发展,却独缺中国琉璃的情况下,将中断数千年的中国琉璃文化传承下来。从一无所知的黑暗中摸索,提升到过去全世界不曾有过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以这个技法述说琉璃工房与民族文化、历史间依存的情感。
他们起点很高,视野开阔。1991年就拿出了作品送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现代馆展出。1993年又挑选了七件作品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永寿宫展出。这个时候大陆的民众对琉璃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
到了1994年,他们就走向国际,作品参展了意大利威尼斯第一届“982国际现代玻璃艺术展”,并先后在美国、德国、南非、捷克、日本、英国、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展出,所到之所,他们的作品以美丽神秘的东方古典意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2006年,杨惠姗与张毅在新天地建立了琉璃博物馆。2010年,博物馆迁到泰康路。这期间,他们在七宝古镇建立了庞大的工作室,据说设计团队加工作人员有数百人。也因此,这对艺术家伉俪被誉为当代琉璃艺术的开拓者与先锋。
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光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琉璃研究专家安家瑶先生告诉我们:与西亚和埃及相比,中国琉璃出现的时间要晚一些。但我们中国还应该是最早制作并使用琉璃的国家之一。
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琉璃出现于春秋末战国初,这个时期的琉璃制品是珠饰和嵌剑柄上的小琉璃块,估计属于舶来品。
西域琉璃制品传入中国,立即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和重视,被视为奢侈品享受,但在风尚引领和社会需求增大的前提下,就促进了中国的手工业仿制西方的琉璃制品。在战国早期,就出现了两种西方蜻蜓眼的仿制品。
至战国中期,中国琉璃业很快就与本土的文化传统相融合,并建立起独特体系的琉璃制品。但琉璃制造业是一个非常脆弱的行业,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比较容易发展,一旦遇到战乱很容易衰败。东汉之后,中国的铅钡琉璃明显衰败,已经见不到琉璃容器了,之后一直到北魏,才又出现了琉璃容器。而与汉代不同的是,北魏的琉璃容器,已经采用了与汉代不同的技术,从铸造法改为吹制法。吹制技术在中国的出现,事实上,已经晚于罗马帝国五百年了。
唐代的琉璃与当时佛教寺院塔基下供奉舍利的制度有密切关系。建塔供奉舍利是从印度传来的,但到唐代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制度。舍利子往往供放在小琉璃瓶里,再将琉璃瓶放在中国式的金棺、银椁、铜函、石函中,而盛放舍利子的琉璃瓶,一般是國产的高铅琉璃。
宋代的琉璃主要出土于佛教塔基,它的成分多数是高铅琉璃或钾铅琉璃。到了元代、明代,琉璃生产更加普及,但它的地位逐渐被玉器和其他工艺品所取代。到了清代康熙年前,康熙皇帝个人对西方器物十分喜好,加之西方进贡的礼品中有许多琉璃,引起了他的兴趣,在宫里设置造办处,不惜成本地研制琉璃。当时中国琉璃器具的品质,完全可与西方媲美。
简而言之,中国古代琉璃在世界琉璃史上占有很特殊的地位,它与世界生产中心既有某种联系又相对独立,而中国琉璃的独立性,又主要表现在成分和器型上,成分的不同,与原料的取得因素有关,器型的不同,则与中国文化传统有关。
从宫廷官府走向普罗大众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琉璃制品为王公贵族所有。例如早期发现出土琉璃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墓主人是宋景公的妹妹,后来嫁给吴国太子夫差作夫人。其他还有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等,都可以看出,中国最早的琉璃器都属于身份很高的贵族所有,属于罕有珍宝,与民众无缘。
历史同时也告诉我们,琉璃在西方逐渐发展为餐具,它的特性与价格优于当时的金属、木质、陶器餐具,琉璃作为餐具,就实现了普及。反观中国,由于陶瓷技术发展得非常早而且完善,用于餐具优势更加明显,所以琉璃没有在中国发展出餐具的功能,影响了它的普及。
那么在琉璃复兴的当下,就必须打破权贵对琉璃的垄断,让它走向广泛的民间。杨惠姗告诉我:“是西汉中山靖王琉璃耳杯时代就存在的脱蜡铸造技法,所带给我们的启发与文化情感归属。‘琉璃’这两个字所蕴含的、超越工艺的意涵;琉璃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思想与工艺伦理观,让我们得以开创前所未有的琉璃复兴年代,让琉璃工房的作品成为具有中国哲学思想的艺术品,成为最能接近民众审美心理的艺术品,在社会各阶层都能获得深远而高度的认同感。”
在这个具有使命感的理念指引下,2001年,琉璃工房推出了LIULI LIVING时尚家居设计,将琉璃产品延展到生活领域,以富有情趣的创意设计,体现当代生活的审美要求,以及多元文化的适应性。2002年,杨惠姗亲自为女性设计了LIULI PLUX观念佩饰,将琉璃和纯银材质完美结合,以女性观念、非尘俗的价值,创造出个性鲜明的女性主张。
2005年,琉璃工房获得香港设计中心颁发DFAA亚洲设计大奖的“最具影响力总体设计品牌”。
今天,在杨惠姗、张毅的努力下,琉璃艺术在海峡两岸已经重光,在上海,从事琉璃设计与生产的艺术家和企业也在增加。琉璃进入普通人的家庭也不再是一件陌生的或引起惊奇的事情,许多人将它当成最能体现自己愿望的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在庆典、聚会或其他重要场合,琉璃也承担了表达喜庆和祈愿的隆重使命。就在泰康路25号的琉璃博物馆里,动态展示着中外琉璃艺术家美轮美奂的作品,底楼是面对大众的琉璃艺术品,价位从几百到几万都有,成年人喜欢喻意吉祥的造型,年轻人则愿意挑选时尚元素惊艳闪烁的饰品与小摆件。
琉璃,在今天它是一种基本上可以估值、并有能力支付的奢侈品,更是与我们非常亲近的,有着文化血脉相连的艺术品。
诚如张毅所说:
琉璃,表面上只是一种材质,其实是一种心境,一种人生态度。
烧结琉璃的温度不是高或者低的问题,太高,模子就裂了,太低,琉璃不会融解。关键是,一种经过不断学习的经验,人生里面,类似的经验,到处都是。譬如:恋爱。
琉璃的珍贵,是因为只有琉璃这种材质和光线有密切的关系。
脆弱,是琉璃的缺点。然而,因为脆弱,所以必须爱护。这样让人惦着心去喜爱的感觉,是一种矛盾,竟然,也成了琉璃的特点。
泰康路,因为田子坊而美名远扬。前不久,由台湾艺术家杨惠姗、张毅创建的琉璃博物馆落户泰康路20号,为这条飞扬着艺术精灵魔怪的小街增添了一抹缤纷的亮色。相比此前在马当路的老馆,新馆与街道的距离为零,游客一抬腿就可以进入参观,逛累了就可在餐厅里品尝中西兼容的风味美食,或者约上三五知已,在露天平台上喝咖啡或英国红茶。
秋天的阳光穿越大幅玻璃,投射在底楼一件件琉璃工艺品上,反射出炫目的光彩,这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梦幻,也是新世纪的上海容颜。
上海人对杨惠姗和张毅非常熟悉,几乎不必赘述,不过我们还不得不花几百字梳理一下他们在这里的人生轨迹。
1987年,琉璃工房成立于台湾。杨惠姗、张毅创立了第一个琉璃工作室,成为当今华人世界极具规模的琉璃艺术与文化品牌。
琉璃工房选择以“脱蜡铸造法”,在世界琉璃艺术蓬勃发展,却独缺中国琉璃的情况下,将中断数千年的中国琉璃文化传承下来。从一无所知的黑暗中摸索,提升到过去全世界不曾有过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以这个技法述说琉璃工房与民族文化、历史间依存的情感。
他们起点很高,视野开阔。1991年就拿出了作品送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现代馆展出。1993年又挑选了七件作品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永寿宫展出。这个时候大陆的民众对琉璃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
到了1994年,他们就走向国际,作品参展了意大利威尼斯第一届“982国际现代玻璃艺术展”,并先后在美国、德国、南非、捷克、日本、英国、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展出,所到之所,他们的作品以美丽神秘的东方古典意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2006年,杨惠姗与张毅在新天地建立了琉璃博物馆。2010年,博物馆迁到泰康路。这期间,他们在七宝古镇建立了庞大的工作室,据说设计团队加工作人员有数百人。也因此,这对艺术家伉俪被誉为当代琉璃艺术的开拓者与先锋。
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光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琉璃研究专家安家瑶先生告诉我们:与西亚和埃及相比,中国琉璃出现的时间要晚一些。但我们中国还应该是最早制作并使用琉璃的国家之一。
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琉璃出现于春秋末战国初,这个时期的琉璃制品是珠饰和嵌剑柄上的小琉璃块,估计属于舶来品。
西域琉璃制品传入中国,立即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和重视,被视为奢侈品享受,但在风尚引领和社会需求增大的前提下,就促进了中国的手工业仿制西方的琉璃制品。在战国早期,就出现了两种西方蜻蜓眼的仿制品。
至战国中期,中国琉璃业很快就与本土的文化传统相融合,并建立起独特体系的琉璃制品。但琉璃制造业是一个非常脆弱的行业,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比较容易发展,一旦遇到战乱很容易衰败。东汉之后,中国的铅钡琉璃明显衰败,已经见不到琉璃容器了,之后一直到北魏,才又出现了琉璃容器。而与汉代不同的是,北魏的琉璃容器,已经采用了与汉代不同的技术,从铸造法改为吹制法。吹制技术在中国的出现,事实上,已经晚于罗马帝国五百年了。
唐代的琉璃与当时佛教寺院塔基下供奉舍利的制度有密切关系。建塔供奉舍利是从印度传来的,但到唐代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制度。舍利子往往供放在小琉璃瓶里,再将琉璃瓶放在中国式的金棺、银椁、铜函、石函中,而盛放舍利子的琉璃瓶,一般是國产的高铅琉璃。
宋代的琉璃主要出土于佛教塔基,它的成分多数是高铅琉璃或钾铅琉璃。到了元代、明代,琉璃生产更加普及,但它的地位逐渐被玉器和其他工艺品所取代。到了清代康熙年前,康熙皇帝个人对西方器物十分喜好,加之西方进贡的礼品中有许多琉璃,引起了他的兴趣,在宫里设置造办处,不惜成本地研制琉璃。当时中国琉璃器具的品质,完全可与西方媲美。
简而言之,中国古代琉璃在世界琉璃史上占有很特殊的地位,它与世界生产中心既有某种联系又相对独立,而中国琉璃的独立性,又主要表现在成分和器型上,成分的不同,与原料的取得因素有关,器型的不同,则与中国文化传统有关。
从宫廷官府走向普罗大众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琉璃制品为王公贵族所有。例如早期发现出土琉璃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墓主人是宋景公的妹妹,后来嫁给吴国太子夫差作夫人。其他还有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等,都可以看出,中国最早的琉璃器都属于身份很高的贵族所有,属于罕有珍宝,与民众无缘。
历史同时也告诉我们,琉璃在西方逐渐发展为餐具,它的特性与价格优于当时的金属、木质、陶器餐具,琉璃作为餐具,就实现了普及。反观中国,由于陶瓷技术发展得非常早而且完善,用于餐具优势更加明显,所以琉璃没有在中国发展出餐具的功能,影响了它的普及。
那么在琉璃复兴的当下,就必须打破权贵对琉璃的垄断,让它走向广泛的民间。杨惠姗告诉我:“是西汉中山靖王琉璃耳杯时代就存在的脱蜡铸造技法,所带给我们的启发与文化情感归属。‘琉璃’这两个字所蕴含的、超越工艺的意涵;琉璃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思想与工艺伦理观,让我们得以开创前所未有的琉璃复兴年代,让琉璃工房的作品成为具有中国哲学思想的艺术品,成为最能接近民众审美心理的艺术品,在社会各阶层都能获得深远而高度的认同感。”
在这个具有使命感的理念指引下,2001年,琉璃工房推出了LIULI LIVING时尚家居设计,将琉璃产品延展到生活领域,以富有情趣的创意设计,体现当代生活的审美要求,以及多元文化的适应性。2002年,杨惠姗亲自为女性设计了LIULI PLUX观念佩饰,将琉璃和纯银材质完美结合,以女性观念、非尘俗的价值,创造出个性鲜明的女性主张。
2005年,琉璃工房获得香港设计中心颁发DFAA亚洲设计大奖的“最具影响力总体设计品牌”。
今天,在杨惠姗、张毅的努力下,琉璃艺术在海峡两岸已经重光,在上海,从事琉璃设计与生产的艺术家和企业也在增加。琉璃进入普通人的家庭也不再是一件陌生的或引起惊奇的事情,许多人将它当成最能体现自己愿望的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在庆典、聚会或其他重要场合,琉璃也承担了表达喜庆和祈愿的隆重使命。就在泰康路25号的琉璃博物馆里,动态展示着中外琉璃艺术家美轮美奂的作品,底楼是面对大众的琉璃艺术品,价位从几百到几万都有,成年人喜欢喻意吉祥的造型,年轻人则愿意挑选时尚元素惊艳闪烁的饰品与小摆件。
琉璃,在今天它是一种基本上可以估值、并有能力支付的奢侈品,更是与我们非常亲近的,有着文化血脉相连的艺术品。
诚如张毅所说:
琉璃,表面上只是一种材质,其实是一种心境,一种人生态度。
烧结琉璃的温度不是高或者低的问题,太高,模子就裂了,太低,琉璃不会融解。关键是,一种经过不断学习的经验,人生里面,类似的经验,到处都是。譬如:恋爱。
琉璃的珍贵,是因为只有琉璃这种材质和光线有密切的关系。
脆弱,是琉璃的缺点。然而,因为脆弱,所以必须爱护。这样让人惦着心去喜爱的感觉,是一种矛盾,竟然,也成了琉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