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颜之推在《教子》篇中提到,父母跟儿女之间,一方面要亲爱周到,另一方面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以过于亲密。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亲对孩子要有威严,不能过分亲密;骨肉之间要相亲相爱,不能简慢。如果流于简慢,就无法做到父慈子孝;如果过分亲密,就会产生放肆不敬的行为。)
“狎”是亲昵,亲爱得没有分寸,没有规矩;“简”是怠慢,不周到,不细致。
中国传统认为,父子之间首先是一种尊卑(贵贱,地位高低)的关系,这种关系永远不能颠倒,连君臣关系也是仿照父子关系建立的,所以叫“君父”、“臣子”。这个尊卑必须严格遵守,否则整个社会都会乱套。所以父子之间再亲密,也不可以没有分寸没有规矩。西方人父子之间直呼其名,勾肩搭背,在中国人看来是很奇怪的。
咱们老祖宗的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我看基本上没有错。西方人其实也并不是不讲尊卑(位分高低,以下皆是此意)上下,将军和士兵、董事长和员工、总统和平民,人格是平等的,但尊卑上下仍然是明确而清楚的,不然整个社会的运作都没有办法正常进行。东西方只是在具体的作法上、细节上有些差别而已。中国人从前对尊卑上下之间的人格平等缺乏足够的认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认识,孔夫子讲“仁”,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指这种人格上的平等),这一点是应该检讨的,但不能因为追求人格平等而忽视尊卑。
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不分尊卑上下,就没有秩序,没有礼貌,也就谈不上和谐。父母跟孩子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不可以过分亲密,才能使孩子不仅爱父母,也尊敬父母,甚至有一点畏惧,这样,教育也才能实施。《论语》中说孔子“远其子”(见《论语》中《季氏》篇),古人还提倡“易子而教”,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西方人在这个问题上也自有其讲究。比方说,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让他单独睡一个房间,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有保持一定距离的意思在里面。中国人从前因为贫穷,父母子女常常不得不睡在同一个房里,甚至同一张床上,这显然是不好的,道理不必多讲,成年人都明白。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比不上西方人那么讲究。但是保持一定距离,只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并不是说对儿女不要慈爱,或儿女对父母不要孝顺,而是说慈爱与孝顺都要在承认尊卑上下的基础上进行,只要不破坏这个基础,慈爱与孝顺则愈周到愈好。
颜之推既提醒做父母的要跟儿女保持一定的距离,又强调父母子女之间慈孝要周到,这是很全面的看法。现在的父母常常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不好,要么就是跟子女太亲密,不注意尊卑,缺了应有的距离与礼节;要么就是漫不经心,关心不够。父母子女之间的种种矛盾与不和就是这样产生的。
“狎”是亲昵,亲爱得没有分寸,没有规矩;“简”是怠慢,不周到,不细致。
中国传统认为,父子之间首先是一种尊卑(贵贱,地位高低)的关系,这种关系永远不能颠倒,连君臣关系也是仿照父子关系建立的,所以叫“君父”、“臣子”。这个尊卑必须严格遵守,否则整个社会都会乱套。所以父子之间再亲密,也不可以没有分寸没有规矩。西方人父子之间直呼其名,勾肩搭背,在中国人看来是很奇怪的。
咱们老祖宗的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我看基本上没有错。西方人其实也并不是不讲尊卑(位分高低,以下皆是此意)上下,将军和士兵、董事长和员工、总统和平民,人格是平等的,但尊卑上下仍然是明确而清楚的,不然整个社会的运作都没有办法正常进行。东西方只是在具体的作法上、细节上有些差别而已。中国人从前对尊卑上下之间的人格平等缺乏足够的认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认识,孔夫子讲“仁”,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指这种人格上的平等),这一点是应该检讨的,但不能因为追求人格平等而忽视尊卑。
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不分尊卑上下,就没有秩序,没有礼貌,也就谈不上和谐。父母跟孩子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不可以过分亲密,才能使孩子不仅爱父母,也尊敬父母,甚至有一点畏惧,这样,教育也才能实施。《论语》中说孔子“远其子”(见《论语》中《季氏》篇),古人还提倡“易子而教”,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西方人在这个问题上也自有其讲究。比方说,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让他单独睡一个房间,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有保持一定距离的意思在里面。中国人从前因为贫穷,父母子女常常不得不睡在同一个房里,甚至同一张床上,这显然是不好的,道理不必多讲,成年人都明白。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比不上西方人那么讲究。但是保持一定距离,只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并不是说对儿女不要慈爱,或儿女对父母不要孝顺,而是说慈爱与孝顺都要在承认尊卑上下的基础上进行,只要不破坏这个基础,慈爱与孝顺则愈周到愈好。
颜之推既提醒做父母的要跟儿女保持一定的距离,又强调父母子女之间慈孝要周到,这是很全面的看法。现在的父母常常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不好,要么就是跟子女太亲密,不注意尊卑,缺了应有的距离与礼节;要么就是漫不经心,关心不够。父母子女之间的种种矛盾与不和就是这样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