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尤其对于孩子来说,更需要来自父母的情感呵护。父母做孩子的游戏伙伴,不仅可以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而且在和孩子玩耍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
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对父母而言,游戏则是教育的一种最佳形式。所以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游戏活动中去,也就是要陪孩子玩耍。可家长毕竟是成人,思想、行为与孩子是迥然不同的。该如何融入孩子的世界,怎样和他们一起玩,才能让孩子开心快乐,家长也能从中体验到幸福呢?这首先需要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
“挑逗”式游戏
在幼儿眼里,父母不仅仅是他们的游戏伙伴,有时还是他们的大玩具。记得我的女儿依依还不到一岁时,孩子基本上属于“无能力”的被动状态,还不知道怎么做游戏。我和她妈妈就主动跟孩子玩、逗孩子开心。最常用的一种策略是相互模仿动作和声音。比如孩子无意中做了一个类似拍手的动作,我们马上紧跟着做一个拍手动作,然后孩子又模仿我们,继续学着做下去。
还有常见的“躲猫猫”游戏:我先和依依脸对脸玩一会,把孩子逗乐了,然后故意躲到一边,她就会探头探脑地寻找,我再躲到另一边,她又会跟过来。有时我也借助一些色彩鲜艳或带有声音的玩具和宝宝一起玩,如摇铃、拨浪鼓、彩色积木。
这些小游戏,无论内容与形式都很简单,却是建立早期亲子关系最理想的途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对世界的最初认识。
依依一岁半以后,随着咀嚼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我们不时地给她扒瓜子仁吃,孩子很喜欢吃瓜子。因为喜欢,所以无论把扒完的瓜子仁放到哪里,她都会去取拾放入嘴中,美美地嚼着。
有一次,我扒了二三十个瓜子仁,布满嘴唇衔在嘴边,引依依观看,孩子见状奋不顾身地扑过来,抱住我的头一顿狂舔,将瓜子仁卷入她的口中,而后得意地嚼着瓜子仁。我感觉,这也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后来为了配合孩子,又玩了几次,没想到孩子上瘾了,以后每当想瓜子吃时,就会向我的脸上张望……
好玩的假想游戏
孩子再大一点,到两三岁的时候,特别钟爱假想游戏。这时依依已经能够稳稳当当地走路,活动能力也大为增强,可以自己发起游戏了,并且越来越喜爱假想游戏。于是我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起引导作用,而是配合着孩子一起玩。比如当女儿举着玩具枪跑过来,嘴上喊着“不许动”时,我就举起双手,当了她的“俘虏”;当依依改换成拿着玩具针筒,一脸严肃地要给我“打针”时,我也只好乖乖地坐下来当“病人”。
女儿三四岁的时候,有时吃过晚饭,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看电视。我在卧室里把自己“乔装打扮”一番:头上顶着一个玩具熊,面部用依依的小裙子包着,屁股上挂着毛刷子,一副卡通怪物的形象。然后头冲前,弓腰驼背,屁股撅着,一步三摇地从卧室走向客厅,走近依依,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我还不时地发出怪叫(当然,要把握好一个度,过度了容易吓到孩子)。
听到叫声,依依寻声望去,看到一个大怪物,乍一看,她本能地向后退了一下,喊道“妈妈,咱家闯进怪物了”,并会发出惊奇的尖叫,见此我就后退几步,见我后退了,她就像一个打了胜仗的将军,兴奋地跳起来,随着我摇摆的节奏蹦跳着,欢呼着。而后我再次向她摇摇摆摆走去,在我快走到她面前的时候,孩子又迫不及待地扑过来,我则快速后退,装出害怕的样子,倒退着从客厅“逃”回卧室。于是,孩子又满含期待地朝卧室张望着,静默了片刻后,我又会以新的“造型”出现在她的面前,再次引发她欢快的叫声……
玩不够的“征服”游戏
孩子到了五六岁,偷眼看到女儿要进我的房间时,我迅速卧在床上,装作睡着的样子,紧闭着眼睛,却抬起一条腿,高高伸向天花板。依依一看,感到奇怪:咦?睡觉了怎么还举着一条腿啊?于是走过来使劲按下高举着的腿。我很配合地放下了这条腿,孩子正为自己顺利地把我的腿放下来而高兴的时候,我又悄悄地抬起了另一条腿。于是,依依“安顿”好这条腿,接着又去按另一条刚刚举起的腿。
就这样两条腿一起一落,怎么也不驯服。依依咯咯笑着,动起了脑筋。她想办法按下一条腿,然后坐到腿上,用屁股压住,接着再用双手按住另一条腿。经过一番忙活,终于治服了“捣乱”的腿,依依得意地哈哈大笑,可这时我的头又高高地抬起了,孩子又扔下大腿去“征服”脖子……
玩了几次这样的游戏后,依依找来一群小伙伴,说还要和我玩这种游戏,我也只好配合。这下我可有罪可遭了,当我依然是举起大腿时,几个小家伙一起压上去,为了让孩子们玩得开心,我不可能就这样被“驯服”,我努力地挣脱着,胳膊、大腿齐伸展,孩子们也是手忙脚乱齐上阵,依依一边玩还一边指挥:“你去压大腿,你去拽住胳膊,你去摁住我爸爸的头……”
这样的游戏有时要持续十多分钟,直到我和孩子们都筋疲力尽,才结束游戏,临走孩子们对我说:“叔叔,明天我们还玩哦。”类似的游戏中,整个玩耍过程,孩子都在不断发出欢笑声,我这个大玩具也沉醉在这样的幸福之中。
(东子 知名教育专家,“父亲教育”倡导者)
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对父母而言,游戏则是教育的一种最佳形式。所以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游戏活动中去,也就是要陪孩子玩耍。可家长毕竟是成人,思想、行为与孩子是迥然不同的。该如何融入孩子的世界,怎样和他们一起玩,才能让孩子开心快乐,家长也能从中体验到幸福呢?这首先需要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
“挑逗”式游戏
在幼儿眼里,父母不仅仅是他们的游戏伙伴,有时还是他们的大玩具。记得我的女儿依依还不到一岁时,孩子基本上属于“无能力”的被动状态,还不知道怎么做游戏。我和她妈妈就主动跟孩子玩、逗孩子开心。最常用的一种策略是相互模仿动作和声音。比如孩子无意中做了一个类似拍手的动作,我们马上紧跟着做一个拍手动作,然后孩子又模仿我们,继续学着做下去。
还有常见的“躲猫猫”游戏:我先和依依脸对脸玩一会,把孩子逗乐了,然后故意躲到一边,她就会探头探脑地寻找,我再躲到另一边,她又会跟过来。有时我也借助一些色彩鲜艳或带有声音的玩具和宝宝一起玩,如摇铃、拨浪鼓、彩色积木。
这些小游戏,无论内容与形式都很简单,却是建立早期亲子关系最理想的途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对世界的最初认识。
依依一岁半以后,随着咀嚼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我们不时地给她扒瓜子仁吃,孩子很喜欢吃瓜子。因为喜欢,所以无论把扒完的瓜子仁放到哪里,她都会去取拾放入嘴中,美美地嚼着。
有一次,我扒了二三十个瓜子仁,布满嘴唇衔在嘴边,引依依观看,孩子见状奋不顾身地扑过来,抱住我的头一顿狂舔,将瓜子仁卷入她的口中,而后得意地嚼着瓜子仁。我感觉,这也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后来为了配合孩子,又玩了几次,没想到孩子上瘾了,以后每当想瓜子吃时,就会向我的脸上张望……
好玩的假想游戏
孩子再大一点,到两三岁的时候,特别钟爱假想游戏。这时依依已经能够稳稳当当地走路,活动能力也大为增强,可以自己发起游戏了,并且越来越喜爱假想游戏。于是我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起引导作用,而是配合着孩子一起玩。比如当女儿举着玩具枪跑过来,嘴上喊着“不许动”时,我就举起双手,当了她的“俘虏”;当依依改换成拿着玩具针筒,一脸严肃地要给我“打针”时,我也只好乖乖地坐下来当“病人”。
女儿三四岁的时候,有时吃过晚饭,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看电视。我在卧室里把自己“乔装打扮”一番:头上顶着一个玩具熊,面部用依依的小裙子包着,屁股上挂着毛刷子,一副卡通怪物的形象。然后头冲前,弓腰驼背,屁股撅着,一步三摇地从卧室走向客厅,走近依依,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我还不时地发出怪叫(当然,要把握好一个度,过度了容易吓到孩子)。
听到叫声,依依寻声望去,看到一个大怪物,乍一看,她本能地向后退了一下,喊道“妈妈,咱家闯进怪物了”,并会发出惊奇的尖叫,见此我就后退几步,见我后退了,她就像一个打了胜仗的将军,兴奋地跳起来,随着我摇摆的节奏蹦跳着,欢呼着。而后我再次向她摇摇摆摆走去,在我快走到她面前的时候,孩子又迫不及待地扑过来,我则快速后退,装出害怕的样子,倒退着从客厅“逃”回卧室。于是,孩子又满含期待地朝卧室张望着,静默了片刻后,我又会以新的“造型”出现在她的面前,再次引发她欢快的叫声……
玩不够的“征服”游戏
孩子到了五六岁,偷眼看到女儿要进我的房间时,我迅速卧在床上,装作睡着的样子,紧闭着眼睛,却抬起一条腿,高高伸向天花板。依依一看,感到奇怪:咦?睡觉了怎么还举着一条腿啊?于是走过来使劲按下高举着的腿。我很配合地放下了这条腿,孩子正为自己顺利地把我的腿放下来而高兴的时候,我又悄悄地抬起了另一条腿。于是,依依“安顿”好这条腿,接着又去按另一条刚刚举起的腿。
就这样两条腿一起一落,怎么也不驯服。依依咯咯笑着,动起了脑筋。她想办法按下一条腿,然后坐到腿上,用屁股压住,接着再用双手按住另一条腿。经过一番忙活,终于治服了“捣乱”的腿,依依得意地哈哈大笑,可这时我的头又高高地抬起了,孩子又扔下大腿去“征服”脖子……
玩了几次这样的游戏后,依依找来一群小伙伴,说还要和我玩这种游戏,我也只好配合。这下我可有罪可遭了,当我依然是举起大腿时,几个小家伙一起压上去,为了让孩子们玩得开心,我不可能就这样被“驯服”,我努力地挣脱着,胳膊、大腿齐伸展,孩子们也是手忙脚乱齐上阵,依依一边玩还一边指挥:“你去压大腿,你去拽住胳膊,你去摁住我爸爸的头……”
这样的游戏有时要持续十多分钟,直到我和孩子们都筋疲力尽,才结束游戏,临走孩子们对我说:“叔叔,明天我们还玩哦。”类似的游戏中,整个玩耍过程,孩子都在不断发出欢笑声,我这个大玩具也沉醉在这样的幸福之中。
(东子 知名教育专家,“父亲教育”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