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社会”赋能的智慧社区建设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eng8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的智慧社区建设,无论是建设理念还是实践层面都出现多元分化态势,并形成不同学科视角下关注重点不同的智慧社区研究分化。但现有研究多停留在对此种分化样态的描述性分析或模式化总结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揭示此种分化产生的根源,只关注智慧社区建设的"技术"赋能,忽视了"社会"赋能。文章旨在揭示智慧社区建设理念定位差异、网络技术发展与应用差异、社区与居民群体多元分化以及网络与现实空间分割等导致的智慧社区建设分化及困境,强调智慧社区建设应找回"社会"赋能,回归社区地域共同体建设本位。智慧社区建设的"智慧化"不应停留在物理空间的被动智能化,技术赋能下的城市治理数字化升级,而应在网络社会学和空间社会学视角下积极推进社区"网络媒介"与"地域空间"的良性共建,从而实现"技术"与"社会"双向赋能的智慧社区建设。
其他文献
东北抗联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对于一些重大问题,无论是当时的亲历者,还是现在的研究者,均存在不同的观点,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文章就东北抗联精神内涵及其定位问题,中共中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武装保卫苏联"方针对东北抗战的影响,东北抗战的国际合作三个问题进行了辨析,力争达成共识,以促进东北抗联研究的深入发展。
演示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实际上遍及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只是各种表演,还包括我们与他人相处的各种方式。演示叙述与文字和影像的叙述不同,有五个符号学特征——演示的身体性,使它必然成为一种高度人性的叙述方式;演示的意动性依靠观众的内模仿倾向区隔使用效果;演示的可干预性使它成为演者与观者互动的中介;演示的仪式性使它成为社会生活必需的纽带;演示的社群性使它成为人们生存的方式。作为一种表意行为,演示叙述有着巨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它也可能成为掩盖真相的手段。而这些优点和缺点,都呈现出被当今数字时代放大多倍的倾向。
在康德关于美的分析论中,鉴赏判断的普遍性作为第二契机,一直是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第二契机从量来观照美,强调的无非是两点,一是鉴赏判断的普遍性无关乎概念,二是鉴赏判断的普遍性是一种主观的普遍性。然而就常识来说,一种主观的普遍性是难以想象的,康德的鉴赏理论在这方面往往遭受非难,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虽然康德在此论题上有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鉴赏本身作为反思判断力的一个分支,是属于批判哲学体系的内部建构,任何对其进行的批评或辩护,如果离开了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这一基本背景,都难以使人信服。
晚近学术前沿上的事件文论,进入2010年代后又有新变。分别来自欧陆内外的同龄学者罗马诺与马苏米,他们以各自对事件的最新探讨构成了对话。前者立足现象学与解释学,总结了事件作为内在事实如何在时间性中消弭主客界限的主题;后者通过行动主义哲学接续这一主题,阐明了事件在主客时间性织体中融审美与政治于一身的性质。这一对话由此指向"事件即审美政治"的前景,为我国文论考虑澄清与推进长期以来的两种范式之争,提供了新的学理生长点。
文章从全面审视观照中国古代小说各类体裁样式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文言小说重要组成部分的明清轶事小说进行整体解剖评述。从文体类型归属、界限和类型特征、发展演变脉络、社会文化内涵、体制与书写方式五个方面,对明清轶事小说进行全面剖析和总结。为明清轶事小说的系统认知评价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导引启钥。
2015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面对"碰到问题,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这一说法,认同和不认同的民众比例相当,各有四成五左右。民众主观世界中对"闹"的看法具有特定的政治心理基础:传统主义价值观与现代民主价值观,分别会促进和衰减民众对"闹"的认同;相对于中央政府信任,地方政府信任在此议题上表现出更强的关联性,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将有助于降低民众对"闹"的偏好;以政府回应力为表征的外在政治效能感,对于降低民众对"闹"的认同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闹"及其背后的政治心理基础,对于
清代文人编撰的"西游戏",是"西游故事"后世演化以及《西游记》赓续传播并实现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作品不应被简单视作百回本小说"影响"的产物。实际上,他们是文人将其对原著的接受经验与时代语境和个体风格相结合,并遵循特定媒介的艺术传统和表现成规而重构故事、再造经典的"重写文本",是审美再创造的产物。金兆燕的《婴儿幻》传奇就是典型一例。该剧提炼、升华了原著的思想意涵,在"三教同源"的文化语境中突出"保婴"主旨。它也是目前所见清代唯一真正将"火焰山"故事与"火云洞"故事捏合成
运用2015年在北京、上海和广州收集的"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本研究对特大城市居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类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特大城市居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可以划分为表达性和抗争性两大类。在影响因素方面,阶层地位各因素对表达性政治参与都存在显著影响,但对抗争性政治参与发挥作用的仅有收入,且收入对二者为负效应;歧视经历会显著提高表达性和抗争性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交互项结果显示,歧视经历削弱了收入对表达性政治参与可能性的负效应。
依据系统性的研究设计与数据,集中呈现了维权人士群体与非维权人士群体的政治观念差异,检验维权行为对于民众政治观念的影响。因维权实践,行动者已在浅层政治意识上出现了独特的政治亚观念,如更强的政治认知,较低的政治情感、政治信任和政治认同,较为包容的宗教观,但维权行为并未影响民众的政治效能感,并未影响其权利观、法治观、政府观以及传统权威观等深层政治价值观。维权人士群体的政治观念依然是以传统为底色,与其他民众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维权实践对于政治观念和政治文化的影响依然是有限的,需要其他机制的配合。也就是说,对于民
人类陷入了风险社会,人的生命正在遭受威胁,而且这种威胁与日俱增。特别是一些危机事件的降临,往往会使人的生命陷入直接的危险之中,甚至在资源"挤兑"的情况下出现对人的生命进行选择的状况。这种情况引发了人们对人的生命的再度关注,也围绕着人的生命价值问题展开了各种各样的讨论。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这是历史进步的一项伟大成果。在经历了启蒙运动中的理论证明后,人的生命价值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序位优先性得以确立。然而,在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功利主义取得了话语权,也由于"工具"与"目的"的区分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