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事件和现象总是與其他的事件和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地,历史知识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纵横交错,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整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古今联系、中外联系、纵横联系、学科间联系、历史與现实联系、整体與部分联系等,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找到知识问的内在逻辑关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
历史是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每一个历史事件在历史上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尽管比不上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但它却與当时的其他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就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例,理一理这一事件的发展脉络,看看它與哪些历史事件有联系。
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分析它與鸦片战争的联系)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但事实却是,当时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万人口的洪都拉斯,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却有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因此,英国在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后,悍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然后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巨额利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到1856年才爆发?(分析它與克里木战争的联系)
英、法等国利用清政府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于1854年、1856年两次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税等。清政府拒绝了“修约”要求,为此,英、法两国准备发动一场新的战争。然而,当时的英、法两国正在與俄国进行争夺黑海控制权的克里木战争,无力在中国开辟新战场。因此,直到1856年克里木战争结束,英法才得以腾出手来,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3.美、俄为什么在战争中没有直接出兵?(分析它與美、俄当时政局的联系)
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南北战争前夕,国内政局不稳,没有直接出兵,只是令驻华公使列卫廉,配合英、法行动。而俄国正处于改革前夕,阶级矛盾尖锐,也没有直接出兵,只派普提雅廷为驻华公使,與英、法合谋侵华。就这样,英、法、美、俄四国形成了侵略中国的联合阵营。
4.大沽、京津是我国北方的重要门户,为什么轻而易举地就被列强攻占?(分析它與太平天国运动的联系)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指挥战斗的高级将领没有认真组织防守,临阵脱逃;清军装备比较落后,炮台构筑不坚固,火炮性能低下;清军后援部队不积极支援等。另外,当时的清政府把镇压太平天国作为首要任务,导致北方防务松弛,被列强轻易攻破,这是主观原因。
5.《天津条约》签订后,为什么战火再起?(分析它與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联系)
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英、法两国资产阶级为了扩大市场,转嫁危机,企图利用與北京互换条约批准书的机会,重新挑起战争,用武力勒索更多的侵略特权。1859年,英、法公使借口到北京换约,蓄意寻衅,挑起大沽之战。大沽炮台守军被迫奋起还击,重创侵略者。
6.英法联军在大沽战败后欲扩大侵略,但为什么到1860年才付诸实施?(分析它與1857-1859年爆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联系)
在大沽遭遇惨败后,英法侵略者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但因1857-1859年印度爆发民族大起义,英国把派往中国的军队召至印度。直到1860年,英、法才得以开始新的侵略行动。
7.《北京条约》中,为什么有准许华工出国的内容?(分析它與黑奴贸易、拉美独立战争的联系)
1807-1808年,英、美两国通过了禁止奴隶贸易的法案,奴隶贸易在法律上被禁止。随着奴隶贸易的衰落和黑奴制度的崩溃,相继完成上业革命的欧美国家迫切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来发展经济。在这种形式下,西方人口贩子为追逐高额利润,转而大规模地掠卖契约华工。由此来看,《北京条约》准许华工出国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與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的原因、华工出国與黑奴贸易的区别、第二次鸦片战争與洋务运动的内在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为何重视领土的扩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與俄国的侵略目标有何不同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情况,灵活运用联系的观点开展教学,使教材知识连成一片,深化教材,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是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每一个历史事件在历史上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尽管比不上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但它却與当时的其他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就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例,理一理这一事件的发展脉络,看看它與哪些历史事件有联系。
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分析它與鸦片战争的联系)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但事实却是,当时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万人口的洪都拉斯,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却有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因此,英国在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后,悍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然后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巨额利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到1856年才爆发?(分析它與克里木战争的联系)
英、法等国利用清政府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于1854年、1856年两次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税等。清政府拒绝了“修约”要求,为此,英、法两国准备发动一场新的战争。然而,当时的英、法两国正在與俄国进行争夺黑海控制权的克里木战争,无力在中国开辟新战场。因此,直到1856年克里木战争结束,英法才得以腾出手来,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3.美、俄为什么在战争中没有直接出兵?(分析它與美、俄当时政局的联系)
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南北战争前夕,国内政局不稳,没有直接出兵,只是令驻华公使列卫廉,配合英、法行动。而俄国正处于改革前夕,阶级矛盾尖锐,也没有直接出兵,只派普提雅廷为驻华公使,與英、法合谋侵华。就这样,英、法、美、俄四国形成了侵略中国的联合阵营。
4.大沽、京津是我国北方的重要门户,为什么轻而易举地就被列强攻占?(分析它與太平天国运动的联系)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指挥战斗的高级将领没有认真组织防守,临阵脱逃;清军装备比较落后,炮台构筑不坚固,火炮性能低下;清军后援部队不积极支援等。另外,当时的清政府把镇压太平天国作为首要任务,导致北方防务松弛,被列强轻易攻破,这是主观原因。
5.《天津条约》签订后,为什么战火再起?(分析它與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联系)
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英、法两国资产阶级为了扩大市场,转嫁危机,企图利用與北京互换条约批准书的机会,重新挑起战争,用武力勒索更多的侵略特权。1859年,英、法公使借口到北京换约,蓄意寻衅,挑起大沽之战。大沽炮台守军被迫奋起还击,重创侵略者。
6.英法联军在大沽战败后欲扩大侵略,但为什么到1860年才付诸实施?(分析它與1857-1859年爆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联系)
在大沽遭遇惨败后,英法侵略者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但因1857-1859年印度爆发民族大起义,英国把派往中国的军队召至印度。直到1860年,英、法才得以开始新的侵略行动。
7.《北京条约》中,为什么有准许华工出国的内容?(分析它與黑奴贸易、拉美独立战争的联系)
1807-1808年,英、美两国通过了禁止奴隶贸易的法案,奴隶贸易在法律上被禁止。随着奴隶贸易的衰落和黑奴制度的崩溃,相继完成上业革命的欧美国家迫切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来发展经济。在这种形式下,西方人口贩子为追逐高额利润,转而大规模地掠卖契约华工。由此来看,《北京条约》准许华工出国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與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的原因、华工出国與黑奴贸易的区别、第二次鸦片战争與洋务运动的内在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为何重视领土的扩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與俄国的侵略目标有何不同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情况,灵活运用联系的观点开展教学,使教材知识连成一片,深化教材,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