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师德是教师在从业中必须具备的德育素质和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教师的德育素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决定因素。激励和引导教师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建立健全有利于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教师;师德;师德建设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德育素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决定因素。教育部早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强调指出,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多次强调教师德育素质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学校德育建设中,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才观、价值观和师生观,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历史使命感,以及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责任感。
一、教师的师德与德育素质
师德,即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供学生效仿的道德品质。教师从事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职业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高度尊重,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社会职业,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
学校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师德高尚的教师,才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一位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靠出色的学术水平,更要靠其高尚的道德魅力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的道德魅力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这种影响是建立在让学生信服的基础之上的,其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和亲切感。
教师的德育素质,就是教师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素质。一般说来,教师的德育素质,包括教师的德育理念、专业精神和德育能力。教师的德育理念,就是教师对德育工作的理性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德育信念。教师的德育理念是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教师的专业精神,就是教师从事德育工作时的精神面貌,是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动力系统,其外在表现有教师对学生和教学的热情程度、教师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等,教师的专业精神是建立在教师对德育理念的形成之上的。教师的德育能力,就是教师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德育计划的制定、德育过程的实施以及德育成果的汇总形成等。组成德育素质的德育理念、专业精神、德育能力这三个要素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二、正确认识目前师德建设的形势
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倡导的是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观念,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慈爱精神,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然而在商品经济社会里,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上有的教师放松了对自己进行道德品质改造,在一部分教师中产生了功利主义思想,从而降低了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有人说,“教育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就是因为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到底是人才还是歪才,关键是看教师的德育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教师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兼顾,并且以“传道”为主。传道,就是教人学会做人的道理。当然,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作为从教者的教师本人,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很难想象,一个德育素质不高的教师,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
当今社会中出现的师德下滑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们侧重于修身,而放松了养心,没有重视和继承中国教师传统道德所擅长的心性修养。道德滑坡、道德风尚败坏的主要原因,就是“私心”在作怪。历史上传统道德宣扬的“仁”、“义”之说,虽然为巩固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为哲学术语,它的先人后己、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努力加强师德建设
为适应当代政治思想教育的需要,加强教师特别是加强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党和国家一直关注着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问题。但在具体的教师德育工作中,提高教师德育素质和加强教育和改造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始终是一个难点问题。
目前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有一些教师对基本的德育理论、德育概念长期以来存在着模糊不清的认识;有的教师敬业精神不足,对教学不专一;有的教师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追求拜金主义、享受主义。所有这些情况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有其发生和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这与教师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关,也与学校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乏力有关。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道德教育。通过一系列生动而先进的道德典范的宣传活动,积极倡导和激励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提高教师的道德能力。
在目前形势下,遵循知行统一规律,最大的困难是将教师知道的道德知识与其实际行动统一起来。“知易行难”是最普遍德现象,不仅存在于学生中间,同时也存在于教师中间。 “教育者先受教育”,但对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比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为困难一些,要注意一个方法问题。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特别注意情感因素对教师知行统一的影响。我们知道,道德情感是比道德认识更深层次的内化过程,一个人的道德认识越深刻,他的道德情感就越容易形成。我们要求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道德情景或德育环境,对学生施加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影响,引导学生形成辨别是非标准的能力,帮助学生抵制非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干扰。
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培训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等。培训机制就是对教师的道德理论进行系统的再教育再提高的教育机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不仅使自己的道德理念有一个新的提高,而且使教师的德育方法也有一个相应的改进。否则,会因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要求,使德育工作落后于时代。
总之,教师德育素质评估机制的不健全,直接抑制了教师德育素质激励机制的建立和正常运作。目前学校中普遍缺乏有效的德育素质激励手段,这不利于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和弘扬。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为了素质教育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尽快建立健全教师德育素质的培训、评估、激励等一系列有效机制就显得势在必行。
关键词:教师;师德;师德建设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德育素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决定因素。教育部早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强调指出,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多次强调教师德育素质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学校德育建设中,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才观、价值观和师生观,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历史使命感,以及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责任感。
一、教师的师德与德育素质
师德,即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供学生效仿的道德品质。教师从事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职业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高度尊重,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社会职业,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
学校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师德高尚的教师,才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一位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靠出色的学术水平,更要靠其高尚的道德魅力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的道德魅力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这种影响是建立在让学生信服的基础之上的,其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和亲切感。
教师的德育素质,就是教师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素质。一般说来,教师的德育素质,包括教师的德育理念、专业精神和德育能力。教师的德育理念,就是教师对德育工作的理性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德育信念。教师的德育理念是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教师的专业精神,就是教师从事德育工作时的精神面貌,是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动力系统,其外在表现有教师对学生和教学的热情程度、教师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等,教师的专业精神是建立在教师对德育理念的形成之上的。教师的德育能力,就是教师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德育计划的制定、德育过程的实施以及德育成果的汇总形成等。组成德育素质的德育理念、专业精神、德育能力这三个要素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二、正确认识目前师德建设的形势
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倡导的是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观念,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慈爱精神,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然而在商品经济社会里,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上有的教师放松了对自己进行道德品质改造,在一部分教师中产生了功利主义思想,从而降低了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有人说,“教育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就是因为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到底是人才还是歪才,关键是看教师的德育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教师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兼顾,并且以“传道”为主。传道,就是教人学会做人的道理。当然,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作为从教者的教师本人,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很难想象,一个德育素质不高的教师,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
当今社会中出现的师德下滑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们侧重于修身,而放松了养心,没有重视和继承中国教师传统道德所擅长的心性修养。道德滑坡、道德风尚败坏的主要原因,就是“私心”在作怪。历史上传统道德宣扬的“仁”、“义”之说,虽然为巩固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为哲学术语,它的先人后己、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努力加强师德建设
为适应当代政治思想教育的需要,加强教师特别是加强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党和国家一直关注着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问题。但在具体的教师德育工作中,提高教师德育素质和加强教育和改造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始终是一个难点问题。
目前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有一些教师对基本的德育理论、德育概念长期以来存在着模糊不清的认识;有的教师敬业精神不足,对教学不专一;有的教师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追求拜金主义、享受主义。所有这些情况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有其发生和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这与教师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关,也与学校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乏力有关。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道德教育。通过一系列生动而先进的道德典范的宣传活动,积极倡导和激励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提高教师的道德能力。
在目前形势下,遵循知行统一规律,最大的困难是将教师知道的道德知识与其实际行动统一起来。“知易行难”是最普遍德现象,不仅存在于学生中间,同时也存在于教师中间。 “教育者先受教育”,但对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比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为困难一些,要注意一个方法问题。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特别注意情感因素对教师知行统一的影响。我们知道,道德情感是比道德认识更深层次的内化过程,一个人的道德认识越深刻,他的道德情感就越容易形成。我们要求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道德情景或德育环境,对学生施加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影响,引导学生形成辨别是非标准的能力,帮助学生抵制非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干扰。
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培训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等。培训机制就是对教师的道德理论进行系统的再教育再提高的教育机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不仅使自己的道德理念有一个新的提高,而且使教师的德育方法也有一个相应的改进。否则,会因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要求,使德育工作落后于时代。
总之,教师德育素质评估机制的不健全,直接抑制了教师德育素质激励机制的建立和正常运作。目前学校中普遍缺乏有效的德育素质激励手段,这不利于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和弘扬。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为了素质教育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尽快建立健全教师德育素质的培训、评估、激励等一系列有效机制就显得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