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9-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探究竞技性拉丁团体舞制胜因素“难”的特殊表现形式及其对竞赛制胜产生的影响,期望为我国拉丁团体舞运动员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和竞赛提供帮助。研究表明:竞技性拉丁团体舞制胜因素“难”主要体现在技术动作、音乐运用以及队形变化三个方面。
关键词 拉丁团体舞 竞赛 制胜因素 难度
“难、新、美、稳”是难美项群体育项目的共性制胜因素。当前,关于竞技性拉丁团体舞项目博弈制胜的理论研究还是空白,加之“难”的编排和完成质量一直是我国拉丁团体舞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薄弱环节。因此,对竞技性拉丁团体舞制胜因素“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竞技性拉丁团体舞的制胜因素“难”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体育舞蹈团体舞”“制胜因素”“难度动作”为关键词查阅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2.录像统计法。通过观看分析拉丁团体舞比赛录像,为支撑本研究理论观点提供实例参考。
3.逻辑分析法。结合拉丁团体舞项目相关理论,对观点和结论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难”的内涵解析
“难”,通常在体操、艺术体操等项目中被释义为“难度动作”,强调成套动作的高难度或者难度动作的分值高等。因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竞技性拉丁团体舞项目的制胜因素“难”主要体现在技术动作、音乐运用和队形变化三个方面。
(二)竞技性拉丁团体舞技术动作的难度分析
技术动作的难度是指技术动作或技术动作串联的组合具有一定的困难程度。拉丁团体舞成套技术动作的难度需要在稳定发挥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现运动员们整体实力和竞技水平,在临场竞赛制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1.舞伴间的平衡能力。在拉丁团体舞比赛中,失重状态或舞伴引导过程中完成的双人配合转体动作能够反映舞伴间的平衡能力,体现成套技术动作的难度价值。比如2014年世界拉丁团体舞冠军队多次在队形流动过程中运用上下层次的空间结构变化完成男伴协助下女伴单脚掌着地旋转技术,难度系数大,对双人平衡能力和配合程度要求很高,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套动作的难度价值和艺术表演效果。
2.舞者超强的柔韧素质。拉丁舞者具备超强的柔韧素质有利于稳定地发挥各种高难度技巧和造型动作,使团队具有竞争夺冠的优势。比如在山东省第二十三届大运会拉丁团体舞比赛中,山东师范大学舞蹈作品《大宅门》一举夺冠,其中女伴单腿上摆180°抱举,男伴迅速托举的高难度柔韧类技巧动作瞬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成功征服了现场评委和观众。
3.快速平稳的旋转技巧。快速平稳的旋转技巧能够直接反映拉丁团体舞成套动作的难度价值。当前,越来越多的拉丁团体舞代表队将男伴辅助下女伴双脚掌、单脚掌或者臀部着地进行的旋转技巧动作作为夺冠制胜、力压群雄的“杀手锏”,这对团体舞8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默契娴熟的技术配合提出了高标准要求。
4.动、静状态下的造型运用。近几年,随着体育舞蹈竞赛规则不断完善,一些惊险刺激的高难度动、静态造型如脱离地面的托举造型动作逐渐受到舞蹈编导们的重视与喜爱。托举造型的应用可以提升成套动作的难度价值,强化舞蹈作品的主题特色,为竞技性拉丁团体舞比赛增加制胜的可能。
(三)竞技性拉丁团体舞音乐运用的难度分析
竞技性拉丁团体舞音乐运用的难度是指通过音乐曲式转换次数的增加和音乐节奏的多变可以提高成套动作的难度价值。拉丁团体舞音乐是为了配合舞蹈动作主体将5支拉丁舞种的乐曲进行组合拼接,最终剪辑合成具有独特风格和形式的组合旋律。
通过对比分析录像发现,中外拉丁团体舞冠军队不同舞种音乐曲式的转换次数明显占据优势,这就意味着5个舞种的音乐曲式转换次数越多,舞蹈内容的变化频率越快,有利于团队竞赛获胜。与国外相比,中国团体舞代表队音乐曲式转换的次数明显偏少,致使舞蹈内容相对单一、枯燥。
(四)竞技性拉丁团体舞队形变化的难度分析
竞技性拉丁团体舞队形变化的难度是指队形变化的次数多、频率快以及运用曲线和不对称图形的数量多可以提高成套动作的难度价值。通过观察录像可以看出,冠军队在队形变化次数和频率上均居榜首,这就意味着队形变化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快,重复率越低,成套动作内容的展示就越丰富。而我国队形重复使用率普遍较高,导致整个舞蹈画面单调、沉闷,影响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和最终比赛结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竞技性拉丁团体舞制胜因素“难”主要体现在技术动作、音乐运用、队形变化,技术动作的难度可以通过舞伴间的平衡能力、舞者超强的柔韧素质、快速平稳的旋转技巧以及动、静状态下的造型运用来体现。
(二)在训练过程中重视舞伴双方稳定的舞蹈平衡感、柔韧素质和旋转技巧能力,同时对舞蹈音乐曲式结构巧妙切分,有利于提高成套动作的难度系数和艺术编排水平。
(三)建议适当增加队形编排的数量,减少重复动作的使用,尽可能多运用曲线和不对称图形队形,敢于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摘 要 本文通过探究竞技性拉丁团体舞制胜因素“难”的特殊表现形式及其对竞赛制胜产生的影响,期望为我国拉丁团体舞运动员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和竞赛提供帮助。研究表明:竞技性拉丁团体舞制胜因素“难”主要体现在技术动作、音乐运用以及队形变化三个方面。
关键词 拉丁团体舞 竞赛 制胜因素 难度
“难、新、美、稳”是难美项群体育项目的共性制胜因素。当前,关于竞技性拉丁团体舞项目博弈制胜的理论研究还是空白,加之“难”的编排和完成质量一直是我国拉丁团体舞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薄弱环节。因此,对竞技性拉丁团体舞制胜因素“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竞技性拉丁团体舞的制胜因素“难”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体育舞蹈团体舞”“制胜因素”“难度动作”为关键词查阅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2.录像统计法。通过观看分析拉丁团体舞比赛录像,为支撑本研究理论观点提供实例参考。
3.逻辑分析法。结合拉丁团体舞项目相关理论,对观点和结论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难”的内涵解析
“难”,通常在体操、艺术体操等项目中被释义为“难度动作”,强调成套动作的高难度或者难度动作的分值高等。因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竞技性拉丁团体舞项目的制胜因素“难”主要体现在技术动作、音乐运用和队形变化三个方面。
(二)竞技性拉丁团体舞技术动作的难度分析
技术动作的难度是指技术动作或技术动作串联的组合具有一定的困难程度。拉丁团体舞成套技术动作的难度需要在稳定发挥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现运动员们整体实力和竞技水平,在临场竞赛制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1.舞伴间的平衡能力。在拉丁团体舞比赛中,失重状态或舞伴引导过程中完成的双人配合转体动作能够反映舞伴间的平衡能力,体现成套技术动作的难度价值。比如2014年世界拉丁团体舞冠军队多次在队形流动过程中运用上下层次的空间结构变化完成男伴协助下女伴单脚掌着地旋转技术,难度系数大,对双人平衡能力和配合程度要求很高,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套动作的难度价值和艺术表演效果。
2.舞者超强的柔韧素质。拉丁舞者具备超强的柔韧素质有利于稳定地发挥各种高难度技巧和造型动作,使团队具有竞争夺冠的优势。比如在山东省第二十三届大运会拉丁团体舞比赛中,山东师范大学舞蹈作品《大宅门》一举夺冠,其中女伴单腿上摆180°抱举,男伴迅速托举的高难度柔韧类技巧动作瞬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成功征服了现场评委和观众。
3.快速平稳的旋转技巧。快速平稳的旋转技巧能够直接反映拉丁团体舞成套动作的难度价值。当前,越来越多的拉丁团体舞代表队将男伴辅助下女伴双脚掌、单脚掌或者臀部着地进行的旋转技巧动作作为夺冠制胜、力压群雄的“杀手锏”,这对团体舞8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默契娴熟的技术配合提出了高标准要求。
4.动、静状态下的造型运用。近几年,随着体育舞蹈竞赛规则不断完善,一些惊险刺激的高难度动、静态造型如脱离地面的托举造型动作逐渐受到舞蹈编导们的重视与喜爱。托举造型的应用可以提升成套动作的难度价值,强化舞蹈作品的主题特色,为竞技性拉丁团体舞比赛增加制胜的可能。
(三)竞技性拉丁团体舞音乐运用的难度分析
竞技性拉丁团体舞音乐运用的难度是指通过音乐曲式转换次数的增加和音乐节奏的多变可以提高成套动作的难度价值。拉丁团体舞音乐是为了配合舞蹈动作主体将5支拉丁舞种的乐曲进行组合拼接,最终剪辑合成具有独特风格和形式的组合旋律。
通过对比分析录像发现,中外拉丁团体舞冠军队不同舞种音乐曲式的转换次数明显占据优势,这就意味着5个舞种的音乐曲式转换次数越多,舞蹈内容的变化频率越快,有利于团队竞赛获胜。与国外相比,中国团体舞代表队音乐曲式转换的次数明显偏少,致使舞蹈内容相对单一、枯燥。
(四)竞技性拉丁团体舞队形变化的难度分析
竞技性拉丁团体舞队形变化的难度是指队形变化的次数多、频率快以及运用曲线和不对称图形的数量多可以提高成套动作的难度价值。通过观察录像可以看出,冠军队在队形变化次数和频率上均居榜首,这就意味着队形变化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快,重复率越低,成套动作内容的展示就越丰富。而我国队形重复使用率普遍较高,导致整个舞蹈画面单调、沉闷,影响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和最终比赛结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竞技性拉丁团体舞制胜因素“难”主要体现在技术动作、音乐运用、队形变化,技术动作的难度可以通过舞伴间的平衡能力、舞者超强的柔韧素质、快速平稳的旋转技巧以及动、静状态下的造型运用来体现。
(二)在训练过程中重视舞伴双方稳定的舞蹈平衡感、柔韧素质和旋转技巧能力,同时对舞蹈音乐曲式结构巧妙切分,有利于提高成套动作的难度系数和艺术编排水平。
(三)建议适当增加队形编排的数量,减少重复动作的使用,尽可能多运用曲线和不对称图形队形,敢于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