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目标指出: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如何让这种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空喊的口号上?我想,练习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最常用最有效的法宝。因为,任何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练习。
练习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每个环节。学生每天都在练。课前在练;课堂中在练;课后还在练。你能肯定学生真的喜欢练习吗?面对铺天盖地的练习,学生不会厌烦吗?
如何让练习真的成为学生最亲密无间的朋友?
一、课堂练习要精练,教学设计要精心
如果说,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主阵地”。那么课堂练习就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佳武器”。
对课堂练习的阐述,引用上海市教研室薛峰老师的话说:“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练习,是教师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感受表达方式,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而精心设计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段话中有一词突然跳入我的眼帘——精心。
只有教师精心去设计练习,心中装着学生,才能做到课堂上的精练。对此,我真的深有感触。
记得在一次语文公开研讨课上,我执教了《白鲸得救了》第二课时。第一次试教时,设计了让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白鲸得救经过的表达练习。预设时,考虑到复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个新事物。为了降低难度,我把白鲸得救的经过变成以填空的形式呈现。
试教时,我在媒体上出示了一长串的填空。可是,学生似乎对于我的用心良苦并不领情。课上反馈时,能根据填空复述的学生寥寥无几,即使会说,也复述得乏味至极。
课后,我很郁闷。为什么预设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明明是降低了表达练习的难度?可是学生还是觉得这么难呢?
通过教研组的集体备课,让我茅塞顿开。
的确,一长串的填空,量多字密,让学生望而生畏。试想:一旦学生出现了畏难情绪,还能练好吗?复述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表达,如何做到精练呢?如何既能让基础好的学生有所提高,又能顾及到一些弱势学生的能力发展呢? 如何在练习中设置坡度,让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呢?
于是,我重新设计了这一复述练习。这一次,我设计让学生借助简洁的板书进行复述。课上,我深情导入:“小白鲸终于到家了,如果你是小白鲸,会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然后,我请学生结合板书,复述得救的经过,可以同桌合作复述过程。为了引导学生连贯表达,我建议他们尝试使用连接词“首先、然后、最后”。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在适当的启发下,学生沉浸在练习中。从反馈来看,一些表达较弱的学生,在能力强的同学的示范和引领下,也基本能较完整地复述过程。更可喜的是,通过第一人称的复述练习,也拨动了在场听课老师的心弦……此刻,表达的练习,成为了课堂中亮眼的风景。
学生是练习的主体。教师设计练习时,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出发,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师的心中时刻装着学生,才能使精练的练习释放出魅力。在教师牵引下,学生主动进入练习,既练得轻松,又有所习得。这样的练习真正承载着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和熏陶情感的使命。
二、课堂练习要多样,教师首先要思考
内容和形式是练习中的两大主角。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要使内容通过形式来呈现,使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
如何做到多样? 我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根据语文的年段特点,根据练习要达到的目标,根据内容的不同,来丰富练习的形式。
曾听到一节观摩课,一年级课文《做早操》。用情境迁移形式,练习朗读,设计巧妙,令人叹服。
练习的内容是——花鹿姐姐喊口令:“排好,排好,小狗,小猫。小白兔别跳,小公鸡别跑。大家排好队,一起做早操。”
执教老师准备了我们经常用到的道具——头饰。
当教师问:“谁来当花鹿姐姐喊口令?” 一年级的学生都跃跃欲试。在反馈中,谁读对了花鹿姐姐说的三句话,教师就给这位学生戴一下花鹿姐姐的头饰。
接着,教师又问:“谁能喊好这段口令,谁就是真正的花鹿姐姐?头饰就送给谁。” 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兴致盎然,一个比一个喊得好,读得好。
听课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光是停留在干巴巴的启发上,谁能读得更好?或是抽象地提问,怎么读才能读好?一年级的学生肯定无法理解朗读的具体要求。
而执教老师十分巧妙地设计了两个朗读训练内容:读对某个人物说的话,然后读好。在形式上,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用半游戏半竞赛的方式,结合对他们来说是至高荣誉的“王冠”——花鹿姐姐的头饰,鼓励学生练习。
其实,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用情境迁移形式要求学生练习朗读。但效果并不见得理想。听了这堂课后,我在自己上课时,也不断尝试、摸索……
多样,绝非花哨。有时练习前,教师导入很多,铺垫繁冗,生怕学生不明白。 可是讲了那么多,学生还是云里雾里,不知要练什么?从何下手?
其实,简洁也是一种形式。如教学四年级课文《特别的作业》中,我设计的练习内容是训练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式。我在多媒体上出示六个醒目的大字:“先概括,后具体”,接着出示三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填空练习。这样的练习设计要求明确,操作方便。
在练习时,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合也独显教师教学的智慧。我在教学三年级课文《镇定的女主人》时,紧扣“吩咐”一词,设计了以下说话练习:“女主人到底吩咐保姆做什么?请默读课文3~6小节,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说一说。”默读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读书方法,教师结合年段特点,联系默读内容进行说话练习,“牵一发而动全身”,把默读、理解、说话整合在一起。如此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真的是润物无声。
练习,每天和教师、学生如影随形。练习,不该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只有当练习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它,才会愿意去钻研它。
让学生喜欢练习,不难。只要教师愿意去思考,愿意去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一切皆有可能。
让练习成为学生的朋友,我不断追求着……
练习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每个环节。学生每天都在练。课前在练;课堂中在练;课后还在练。你能肯定学生真的喜欢练习吗?面对铺天盖地的练习,学生不会厌烦吗?
如何让练习真的成为学生最亲密无间的朋友?
一、课堂练习要精练,教学设计要精心
如果说,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主阵地”。那么课堂练习就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佳武器”。
对课堂练习的阐述,引用上海市教研室薛峰老师的话说:“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练习,是教师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感受表达方式,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而精心设计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段话中有一词突然跳入我的眼帘——精心。
只有教师精心去设计练习,心中装着学生,才能做到课堂上的精练。对此,我真的深有感触。
记得在一次语文公开研讨课上,我执教了《白鲸得救了》第二课时。第一次试教时,设计了让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白鲸得救经过的表达练习。预设时,考虑到复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个新事物。为了降低难度,我把白鲸得救的经过变成以填空的形式呈现。
试教时,我在媒体上出示了一长串的填空。可是,学生似乎对于我的用心良苦并不领情。课上反馈时,能根据填空复述的学生寥寥无几,即使会说,也复述得乏味至极。
课后,我很郁闷。为什么预设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明明是降低了表达练习的难度?可是学生还是觉得这么难呢?
通过教研组的集体备课,让我茅塞顿开。
的确,一长串的填空,量多字密,让学生望而生畏。试想:一旦学生出现了畏难情绪,还能练好吗?复述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表达,如何做到精练呢?如何既能让基础好的学生有所提高,又能顾及到一些弱势学生的能力发展呢? 如何在练习中设置坡度,让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呢?
于是,我重新设计了这一复述练习。这一次,我设计让学生借助简洁的板书进行复述。课上,我深情导入:“小白鲸终于到家了,如果你是小白鲸,会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然后,我请学生结合板书,复述得救的经过,可以同桌合作复述过程。为了引导学生连贯表达,我建议他们尝试使用连接词“首先、然后、最后”。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在适当的启发下,学生沉浸在练习中。从反馈来看,一些表达较弱的学生,在能力强的同学的示范和引领下,也基本能较完整地复述过程。更可喜的是,通过第一人称的复述练习,也拨动了在场听课老师的心弦……此刻,表达的练习,成为了课堂中亮眼的风景。
学生是练习的主体。教师设计练习时,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出发,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师的心中时刻装着学生,才能使精练的练习释放出魅力。在教师牵引下,学生主动进入练习,既练得轻松,又有所习得。这样的练习真正承载着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和熏陶情感的使命。
二、课堂练习要多样,教师首先要思考
内容和形式是练习中的两大主角。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要使内容通过形式来呈现,使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
如何做到多样? 我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根据语文的年段特点,根据练习要达到的目标,根据内容的不同,来丰富练习的形式。
曾听到一节观摩课,一年级课文《做早操》。用情境迁移形式,练习朗读,设计巧妙,令人叹服。
练习的内容是——花鹿姐姐喊口令:“排好,排好,小狗,小猫。小白兔别跳,小公鸡别跑。大家排好队,一起做早操。”
执教老师准备了我们经常用到的道具——头饰。
当教师问:“谁来当花鹿姐姐喊口令?” 一年级的学生都跃跃欲试。在反馈中,谁读对了花鹿姐姐说的三句话,教师就给这位学生戴一下花鹿姐姐的头饰。
接着,教师又问:“谁能喊好这段口令,谁就是真正的花鹿姐姐?头饰就送给谁。” 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兴致盎然,一个比一个喊得好,读得好。
听课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光是停留在干巴巴的启发上,谁能读得更好?或是抽象地提问,怎么读才能读好?一年级的学生肯定无法理解朗读的具体要求。
而执教老师十分巧妙地设计了两个朗读训练内容:读对某个人物说的话,然后读好。在形式上,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用半游戏半竞赛的方式,结合对他们来说是至高荣誉的“王冠”——花鹿姐姐的头饰,鼓励学生练习。
其实,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用情境迁移形式要求学生练习朗读。但效果并不见得理想。听了这堂课后,我在自己上课时,也不断尝试、摸索……
多样,绝非花哨。有时练习前,教师导入很多,铺垫繁冗,生怕学生不明白。 可是讲了那么多,学生还是云里雾里,不知要练什么?从何下手?
其实,简洁也是一种形式。如教学四年级课文《特别的作业》中,我设计的练习内容是训练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式。我在多媒体上出示六个醒目的大字:“先概括,后具体”,接着出示三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填空练习。这样的练习设计要求明确,操作方便。
在练习时,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合也独显教师教学的智慧。我在教学三年级课文《镇定的女主人》时,紧扣“吩咐”一词,设计了以下说话练习:“女主人到底吩咐保姆做什么?请默读课文3~6小节,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说一说。”默读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读书方法,教师结合年段特点,联系默读内容进行说话练习,“牵一发而动全身”,把默读、理解、说话整合在一起。如此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真的是润物无声。
练习,每天和教师、学生如影随形。练习,不该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只有当练习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它,才会愿意去钻研它。
让学生喜欢练习,不难。只要教师愿意去思考,愿意去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一切皆有可能。
让练习成为学生的朋友,我不断追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