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竹筷是中国人特有的餐具,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古老的先民就已经在使用原始的竹筷了,在历史长河中,从它的由来、使用选择及忌讳等方面,均可以看出其特有的魅力,它不但可以助餐,还具有观赏性,而且与毛笔的执笔和汉字的书写有着必然联系。它是华夏餐桌文明的见证者,承载着灿烂的中国文化,在现代饮食文化中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 竹筷 餐具 传统文化
一、筷子的由来
相传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制服洪水。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筷子的起源距今三千多年。大约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用树枝、竹片或动物骨骼制成的筷子。
历史资料显示: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木筷或竹筷,夏商时期出现了牙筷和玉筷,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庄重古朴的铜筷和铁筷,汉魏六朝时出现了光亮秀丽的漆筷、精致名贵的银筷和金筷,唐代的时候银筷是最出名的,因为金筷被皇家垄断。大户人家一般都用银筷。
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两汉又出现了“筋”字,筷子于唐、宋、元、明、清统称“箸”。箸的名称,并非保持到底,明代发生了变化。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精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一位日本学者从研究筷子的力学结构中发现,人们使用筷子,至少可牵动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运动,还能刺激大脑,阻止和延缓脑细胞的退化,也就是说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发挥。科学家们认为,长期使用筷子,可以使手指灵活,脑子聪明,有益于身心健康。由此可见,中国的筷子在世界餐具中独树一帜。
二、筷子的选择
涂彩漆的筷子不要使用,因为涂料中的重金属铅及有机溶剂苯等物质具有致癌性,随着使用中的磨损,筷子上的涂料一旦脱落,随食物进入人体,会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塑料筷子质感较脆,受热后容易变形、熔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骨筷质感好,但容易变色,而且价格比较昂贵;银质、不锈钢等金属筷子太重,手感不好,而且导热性强,进食过热的食物时,容易烫伤嘴。建议大家选用竹筷,它无毒无害,而且环保,还可以选择本色的木筷。但由于材质的原因,竹筷、木筷不容易清洗,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因此应注意经常消毒,保持清洁。
三、筷子的使用忌讳
一忌三长两短。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二忌品箸留声。这种做法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地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被允许。
三忌击盏敲盅。这种行为被看做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予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为他人所不齿。俗话说:“敲碗敲筷子,讨吃一辈子。”
四忌当众上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则无异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至于使用竹筷,除有以上禁忌之外,还有诸如忌颠倒乾坤、忌执箸巡城、忌迷箸刨坟、忌泪箸遗珠、忌十交叉十字、忌落地惊神、忌千夫所指等说法,均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引起注意。
四、筷箸的使用方法
上面的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下面的筷子要固定,只动上面的筷子,然后夹住食物,这点很关键。两根筷子头部合起来,筷子尖对准,很容易就能夹起吃的东西。尽量用筷子尖夹取,需要时左手放在食物下方承托,避免在送到嘴之前食物滴漏。
总而言之,“筷子”作为华人特有的一种餐具,它不仅是一种器物,而且承载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历史悠远,散发馨香,有着“五千年的芬芳”;它“精致”如慢磨细琢的“象牙雕刻”,是经历数千年琢磨而就的精致文化;它“轻灵”“自如”,同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这样一种文化,“五指”“微拢”之间,就在华族子孙的身上传承。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小学语文课题(课题批准号:DX-219)成果。
关键词: 竹筷 餐具 传统文化
一、筷子的由来
相传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制服洪水。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筷子的起源距今三千多年。大约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用树枝、竹片或动物骨骼制成的筷子。
历史资料显示: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木筷或竹筷,夏商时期出现了牙筷和玉筷,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庄重古朴的铜筷和铁筷,汉魏六朝时出现了光亮秀丽的漆筷、精致名贵的银筷和金筷,唐代的时候银筷是最出名的,因为金筷被皇家垄断。大户人家一般都用银筷。
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两汉又出现了“筋”字,筷子于唐、宋、元、明、清统称“箸”。箸的名称,并非保持到底,明代发生了变化。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精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一位日本学者从研究筷子的力学结构中发现,人们使用筷子,至少可牵动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运动,还能刺激大脑,阻止和延缓脑细胞的退化,也就是说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发挥。科学家们认为,长期使用筷子,可以使手指灵活,脑子聪明,有益于身心健康。由此可见,中国的筷子在世界餐具中独树一帜。
二、筷子的选择
涂彩漆的筷子不要使用,因为涂料中的重金属铅及有机溶剂苯等物质具有致癌性,随着使用中的磨损,筷子上的涂料一旦脱落,随食物进入人体,会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塑料筷子质感较脆,受热后容易变形、熔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骨筷质感好,但容易变色,而且价格比较昂贵;银质、不锈钢等金属筷子太重,手感不好,而且导热性强,进食过热的食物时,容易烫伤嘴。建议大家选用竹筷,它无毒无害,而且环保,还可以选择本色的木筷。但由于材质的原因,竹筷、木筷不容易清洗,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因此应注意经常消毒,保持清洁。
三、筷子的使用忌讳
一忌三长两短。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二忌品箸留声。这种做法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地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被允许。
三忌击盏敲盅。这种行为被看做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予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为他人所不齿。俗话说:“敲碗敲筷子,讨吃一辈子。”
四忌当众上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则无异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至于使用竹筷,除有以上禁忌之外,还有诸如忌颠倒乾坤、忌执箸巡城、忌迷箸刨坟、忌泪箸遗珠、忌十交叉十字、忌落地惊神、忌千夫所指等说法,均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引起注意。
四、筷箸的使用方法
上面的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下面的筷子要固定,只动上面的筷子,然后夹住食物,这点很关键。两根筷子头部合起来,筷子尖对准,很容易就能夹起吃的东西。尽量用筷子尖夹取,需要时左手放在食物下方承托,避免在送到嘴之前食物滴漏。
总而言之,“筷子”作为华人特有的一种餐具,它不仅是一种器物,而且承载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历史悠远,散发馨香,有着“五千年的芬芳”;它“精致”如慢磨细琢的“象牙雕刻”,是经历数千年琢磨而就的精致文化;它“轻灵”“自如”,同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这样一种文化,“五指”“微拢”之间,就在华族子孙的身上传承。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小学语文课题(课题批准号:DX-219)成果。